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形与神”的和谐

2016-03-15程兆云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思想

程兆云

【摘要】“形”与“神”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核心命题。中国绘画史上关于“形神”的论述比比皆是,有支持以“形似”为主的,有支持以“神似”为主的,不管是主张“形似”还是“神似”,都是在寻找“形、神”和谐的契合点,因为“形”与“神”不是舍弃一方而孤立存在的,而是对立而统一的。本文从美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形神和谐”是“形、神”关系的最佳状态,这种和谐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和谐”思想 “形神和谐” 一脉相承 和谐绘画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J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8-02

从美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绘画“形神和谐”是“形、神”关系的最佳状态,这种和谐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形”与“神”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

最先在谈画的时候提到“形”的是先秦的韩非,《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在这里提出“形”难以塑造的看法。把“形”理解为形状的意思,并把它作为绘画美学的一个概念提出来的是晋朝的陆机,他说“存形莫善于画”。最先在论画的时候提出“神”的概念的是晋朝的庚和;既提到了作为形状理解的“形”,又最先提出绘画反映现实必须注重传神的是汉朝的刘安《淮南子·原道训》:“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直到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说,形神观正式产生。

“形”与“神”自产生之日起,关于二者之间关系问题的争论就从未间歇过。主张形似的指出:“形具而神生”(战国荀子),还要“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北宋晁说之);才能“随物成形,万类无失”(唐裴孝源);(清)邹一桂则强调画人要“未有形不似而反得神似者”;(清)沈宗骞说:“形之不全,神将安附?”,“形无纤微之失,则神当自来矣”;(清)丁皋更认为“物要各处审定阴阳,染明虚实,方能神似”。这一倾向较多尊重外界个体的形式,特别是早期人们还不具备准确把握表达对象能力的情况下,对“形”的重视是不可避免的。主张重“神似”的反对“谨毛失貌” ,“君形者亡矣”(《淮南子》)。(北宋)黄休复赞赏“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清)邵梅臣主张“神采为止,形质次之”;(南宋)赵佶反对“虽得形似而乏神韵”;(元)汤垕更是认为“拘于形似位置则失神韵气象”,他非常欣赏那种“笔墨草草,神奇炯然”的作品。苏轼这种倾向更是突出,主张“绘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这种观点较多地尊重个体内在精神以及创作主体的内在感受。从上面两种主张可以看出,它们虽然有对立的一面,但也有统一的一面,大多数“神似”论者并不是完全要求“遗其形”,“形似”论者不是绝对排斥“神”和“意”的作用,因为实践证明,只有“形神”和谐统一,形象才能真正进入美的范畴,成为审美对象。

二、以人物画为主要代表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的“形神和谐”

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画科之一,自魏晋顾恺之针对人物画提出“以形写神”说以后,“形”和“神”就成为中国画论中最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形”和“神”的关系也成为画家画论家关注的问题,并影响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早在战国楚墓发现的帛画可以看到,所画人物神采飞扬,神情活现,线条流畅奔放,很有韵律感,人物形象呈现出一定的神采,“形神”在一定的程度上达到和谐。但由于当时造型能力低下,秦汉时期更加注重造型的准确对人物画“传神”的意义。当时人物画更多承载的是“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准确的造型才能让人更加直观地获得图像传达的信息,人物画多以壁画的形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物画更加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人物形象不再像先秦两汉时期那样注重人物的经学造诣、道德品行,而是注重人物的风采、风韵,注重人的内在情调和精神风度,这时人物画的造型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能够较准确的传达人物之“神”。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道释人的形象早已经世俗化,绘画形式多样,出现了“张家样”、“曹家样”“吴家样”等画风。到宋代人物画的程式已基本确立,能够“得其意思所在”,绘画理论上提出了“写心”的主张,即“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晋到宋这段时期,人物画基本遵循的是写实人物画风,追“形神兼备”,形和神在地位上处于一种均衡和谐的状态。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人物画走向衰落,又因元明清时期的人物画多因袭前人的技法,发展缓慢,文人画“重神轻形”的审美观致使人物画少有成功作品。但也不乏一些精品出现,如曾鲸、陈洪绶、任伯年等的人物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但毕竟大势已去。

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人物画走在变革的前沿,引进西方绘画造型方式,解决了中国人物画程式化造型的问题,使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能够更加准确的描绘出所画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征,有利于更加准确地传神。但是就人物画的发展前景来看,中国人物画不能像西方具象造型那样肖似、酷似,或者是抽象的不似,那样就丧失了中国人物画的精神要义。酷似导致自然主义的产生,人物形象肯定缺乏神采,无异于复制品,不能称作是好艺术作品,纯粹意义上的抽象也不是中国人物画的出路,将人物原型的按照某种观念分离综合,变成不可辨认的形状,也就丧失了人物作为人物画题材内容的必要性,人物画也就不存在了,更谈不上“传神”之说。“形之不具,神将附焉”?

绘画要求在形与神之间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不是没有限度地放大,也不要在“形”与“神”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而是要从对象外部特征或精神面貌、形态、结构中,提取那些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色彩的特征,集中和再造,根据“传神”的需要,对形、神作出不同的侧重,使“形神”和谐,作品才能成功。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和谐”的形神观,创造出既不脱离生活原型又胜似生活原型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和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