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学记》做良师

2016-03-15闫小川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良师学记教育思想

【摘要】《学记》是一篇概括和总结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专著,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虽历经两千多年,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于今天教师理解为师之道,做一名良师,有许多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 为师之道 良师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4-02

《学记》是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理论的著作,全文共22章,1229字,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成书约在公元前206年至211年,据郭沫若考证,《学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写。《学记》言简意赅,概括和总结了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虽历经两千多年,对于今天教师理解为师之道,走良师之路,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善教继志,做一个品格高尚的教师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记》认为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指引的方向去学习。这里的“志”意义相当宽泛,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种精气神儿、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至少是一种治学的态度、一种对所从事的工作的热爱。教育是一种涵育,是一种熏陶和陶冶,“继”或不“继”主要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应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和努力向学,不但要用真理的力量去说服学生,更要用自身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

二、教学相长,做一个学识渊博的教师

《学记》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所说的教学相长讲的是“教”和“学”这两个环节的关系,认为两者可以相互促进。“教学相长”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教师首先要学习。教师通过“学”,就可以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不足,勉励自己更积极学习。其二,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促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教”的实践,可以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欠缺,所以教师必须自己勉力,要进修,要像学生那样处于求知的地位。教师要领悟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中努力充实和提高自己。

三、知兴知废,做一个艺术精湛的教师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教师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之所以失败的理由,然后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学记》中对教育“兴”与“废”的论述,有助于指导教师了解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时机。

1.预时孙摩,防患于未然

《学记》指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从学生角度考虑,一味照本宣科,满堂灌,急于赶进度,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教学原则,只能导致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即使勉强结业,“其去之必速”。

《学记》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的方法。“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所谓“豫”,就是预防,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要做好防范工作。所谓“时”,就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否则时过境迁,纵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往往是“勤苦而难成”。这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相同的。所谓“孙”,就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不超过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这与皮亚杰关的认知发展理论极为相似。所谓“摩”,就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与当前的“合作性学习”策略不谋而合。“豫时孙摩”四条原则方法,置之当今,可以视为教学指南。

2.善喻善问,授之以渔

《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喻”即善于启发。“善喻”包括三个要点: 一是“道而弗牵”,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教师要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教师要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善喻”强调“道、强、开”,禁止“牵、抑、达”。其核心在“道”,其目的在“和易以思”, 在融洽中独立思考。衡量教师“善喻”的标准是“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即教师的善喻必须做到语言简洁而析理透彻,论述深刻而道理却不晦涩,举例典型却能说明普适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仅仅“善喻”还不够,还必须做到“博喻”。教师的教学只有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才能广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记》强调“问”的方法技巧在教学中的作用。《学记》把“疑”作为启发诱导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善问”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即教师提问应当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根据所教知识的学科内在逻辑关系,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从浅显的、聚合性的、展示性的问题开始,逐步增加所提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思考深层的、发散性的、推理性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而不善于提问的教师与此相反。

“善喻善问”的教育思想,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引产术”、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建构主义学习论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地得到重组、扩建与内化,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形成新的意义。

3.藏修息游,课内课外结合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即获得知识,是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修”即练习巩固,是掌握已获得的知识,“息”即适量休息,是两个学习阶段的休止符,“游”即游赏娱乐。“藏修息游”,全方位地探讨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接受知识与消化知识、学习与游乐、亲师与乐友等诸多关系,同时指出它们是相对的统一体,是整个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很了不起的立体构建,它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致的。

4.比物丑类,由此及彼

《学记》指出:“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即从各个事物的类比中,找出其内在联系,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比物丑类的过程,就是引导、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学记》之所以提出“比物丑类”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通过比物丑类,使学生以已掌握的知识、方法为基础,从而“知类通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不仅由此及彼,因理推论,巩固运用已学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扩展知识,猎取知识,发展能力。“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发现学习”都是通过帮助学生学会在实际操作和实践中用归纳、类比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

四、长善救失,做一个宽严相济的教师

《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即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救失”即补救过失。“长善救失”,在尊重学生差异,平等对待学生的观念上,与多元智能理论乎是一致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和形成的黄金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毫不吝啬地赞扬,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给予学生全面发展自己个性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的缺点、不足,教师应该及时地指正、艺术性地批评,否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我们只有全面地看待学生,做到赏识有度,批评有方,才能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其中的为师之道至今仍闪烁着真理之光,堪为今之为师者尊奉的嘉言懿行,让我们从经典中汲取力量,沿着良师之路坚定前行。

作者简介:

闫小川(1965年-),男,汉族,吉林人,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良师学记教育思想
医学教育家培养工程:一种让良医成为良师的有效探索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良师·阶梯·加油站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良师高柳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