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日语的暧昧表达

2016-03-15徐顺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独特性

【摘要】日语的暧昧性表达是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它反映了日本人的传统生活态度。日语的暧昧表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但是也因此导致了日本人的含蓄常常被人误解。正确理解日语的暧昧表达,能够更好地同日本人进行语言交流,这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讲是一个难点。本文从日语暧昧性的句子、词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日本人的语言特征及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日语暧昧性 独特性 文化特征 具体表现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21-02

跨文化交际在急剧发展,我们与不同历史不同语言文化的人的交流接触面也在不断扩大。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手段多种多样,而语言无可非议是最重要的。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交谈。我们之所以和人谈话、交流,无非是为了传达信息、寻求心灵的沟通。

在外国人眼里,日语是一种不好理解的暖昧语言。日语中的暧昧随处可见,不管在日常会话中还是在读书、看报时都经常会感受到这种暖昧性。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在很频繁地使用暖昧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暖昧来回避事物的实质性问题,是整个大和民族的文化个性及其生活伦理的反映。日语的暖昧性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反映了日本人传统的生活形态。

一、日语暧昧性的具体表现

暖昧的表现形式有语法结构上的,如省略谓语、省略主语、省略修饰语或省略下文、谓语后置等,也有模糊焦点,回避直接判断,采用委婉说法的表现形式,恰到好处的欲言又止。

日本人这暧昧的语言习惯,是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岛国的文明与大陆相对隔绝,所以孕育出母性和阴柔的语言文化。话语只说半句,含含糊糊的,其他的任凭听话人去猜,温和、婉转、含蓄,既留存了一定的神秘感,也避免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把相左的意见伤害到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举个例子,中国人让日本人品尝中国特色的料理后询问对方是否好吃。日本人通常会回答:“美味しいけど…”(好吃是好吃…)在中国人看来,好吃就是好吃,难吃就是难吃,什么叫“好吃是好吃…”。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虽然好吃但不合我的口味”,也可以理解成“只是味道好,品相太差”,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好吃!”。不管怎样,就是不轻易表达内心的想法。

日语口语中对主语和宾语的省略,以及不太爱用人称代词,也佐证了日语的暧昧。最极端的省略莫过于一个句子既没有主语又没有宾语,如“愛してる!”(我爱你)。这句话按字面意思转成英语就是“be loving”。谁爱、谁被爱?很抱歉,无需明示,交谈的双方心知肚明。如果在美国有人说“be loving”你肯定不会觉得他在示爱,但多少年来在日本男男女女就是用“愛してる!”来互诉衷情的。日语不乏人称代词,但在口语里有用人名代替你我他的习惯。明明是自己不喜欢,偏偏不说“我不喜欢”,要说“恭子不喜欢”(假定我的名字叫恭子),好像在描述第三个人。

日语惯用的寒暄语,追根溯源起来也着实叫人费解,仍然摆脱不了暧昧的痕迹。举例如下:

(1)ありがとう(音:Arigatou,意:谢谢)。字面上的意思是“有麻烦了”。到底是谁有了麻烦,话里没有说清,自己推断吧:既然是得到了他人的恩惠,有麻烦的应该是表示谢意的人。那致谢之人为啥会有麻烦呢?也许他觉得人情的偿还是一种麻烦吧。

(2)すみません(音:sumimasen,意:对不起)。这个字面上的意思更加叫人困惑,“还没有结束”。敢情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情,歉都道了,这个事情都还没有过去?唯一的理解是:因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所以想在事后对你进行补偿,所以还没有结束。

(3)さようなら(音:sayounara,意:再见)。这个词在中国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日本女人一句深情款款的萨扬娜拉,很多中国男性都会融化。这句话其实也是只说了半句的,意思是“如果这样的话……”,后面含在肚子里不说的半句话是“就此作别吧”。当然从来没有人把这句话说完,彼此互道萨扬娜拉后也就各奔东西了。

这种欲言又止的表现方式,说话人避免给听话人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给自己留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而日本人之间没有讲出来的那部分意思是需要心领神会的。

二、暧昧表现的文化心理

1.欠缺独立意识

日语的暖昧性不是日本人故弄玄虚,对日本人来讲,这种用法习以为常,并没有半点不好理解的感觉。这种暖昧性其实反映了日本集团性文化的心理,即欠缺独立意识。

日语是一种集团性文化的“内部语言”,有些地方是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日本人的基本生活态度是充分考虑对方的立场,其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强调集团性“和”的精神。受强烈的集团主义的影响,日本人的性格中缺少一种独立意识,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尽量少承担责任。一切唯上司,家长是从,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增大语言的回旋性。尤其在政治、派系斗争中善于静观其变,使自己进退有余,给人以回避矛盾、逃避责任的感觉。在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如果不掌握这种文化心理,是很难高效、准确地达到交际目的的。在言语表现上尽量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在这个前提下,日语用词上尽量不用那些直接的、明确的表达,而是在暧昧的环境中达到交流的目的。

2.空寂幽玄美意识

由于日本文化长期受到禅宗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空寂、幽玄的美意识。禅宗讲究“不立文字”,重于参悟冥想,“以心传心”,主张“无即是有、一即是多”。在艺术上形成了不重形式而重意境,崇尚朦胧的格凋。从语言方面育成了日本人内向、孤寂的性格,所以日本人也有“沉默是金”的谚语。说话艺术上以含蓄暧昧为美,尽量给对方以想象的空间。“重会意而轻言传,一切尽在不言中”是日本人追求的最高表达境界。日本人相信:曲折婉转、含蓄内秀的语言能营造出愉快的社会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如何在交际中规避日语的“暧昧”

基于以上文化心理的特点,在和日本人交往时不能停留于表面意思的理解,必须抓住话语要表达的本意。这就是其它语言所不具备的日语特有的“以心传心”的交流手段。

在国际交往中,要做“知日派”。所谓“知日派”就是谙熟日本文化心理、文化背景、语言行为习惯。使信息的交流不限在话语表面的意思,而从文化心理层面准确捕捉交流的本意,达到“以心传心”的沟通境界。同时可以巧妙地利用这种“知日”资源,以日本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把自己的观点、意见转达给对方。

在与日本人交往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理解日本人的拒绝

由于日语暖昧性的特点,对明确不同意的事情日本人也很少直截了当地用“だめです”“断ります”拒绝对方,而总是以婉转的方式拒绝,用感叹词或者语气助词“…ですが”“…ますが” “…けど”等敷衍。当观点表达为“ちょっと”(有点困难)(我会考虑的)等话时,实际上就是明确拒绝的意思,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再去追问考虑之后的结果。

2.突破敬语的桎梏

敬语也是一种集团性语言。在集团内部,等级相差悬殊的人可以使用敬语。但是敬语更多地用于对集团外部的人。敬语的使用也是一种距离感的表现,平时平级的日本人之间不用敬语,而是使用一种亲近感强的简体口语。只有吵架了才使用敬语,对内部语言来讲是一个危险的符号。所以与日本人用敬语交流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暧昧性表达是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暧昧表达随处可见,它的形成与日本的岛国环境、“以和为贵”的集团观念与审美意识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学习日语时,不应单单强调单词、句子本身,而应结合日本的风土人情、日本人心理、思维方式及其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来学习日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懂日语,也才能真正了解日语中那种含蓄、委婉表现的暧昧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雯《浅谈日语的暧昧性表达》读与写杂志2009.12

[2]崔忠《试析日语的暧昧性及其表达方式》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陈小明《日语的暧昧表达和审美意识》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4]朱海霞《日语的暧昧表达及其文化背景研究》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作者简介:

徐顺英(1971—),女,辽宁铁岭人,辽宁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独特性
《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