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2016-03-15刘倩

新课程·下旬 2016年1期

刘倩

摘 要: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唱好每一首歌的关键,不少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造成咬字吐字的方法不正确,使歌曲演唱逊色。除了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歌或戏曲需要歌唱者用地方方言去演唱外,其余都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去演唱,因此歌唱学习者应该了解汉字的语音特点,并结合一些发声方法,将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变得清晰、明确、标准。

关键词:咬字吐字;汉字语音特点;咬字原则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一个人如果语言不准确、不清晰,就会直接影响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在声乐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都以歌词的形式赋予在音乐作品中,因此,歌唱艺术对语言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歌唱中的语言就是“字”,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提出唱曲要做到三绝,即“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若字不清,则音调虽和,而动人不易。”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这说明不论歌唱者的声音如何圆润通畅,如果歌词唱不清楚,让人难以听懂,也是难以打动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的。

字的发音主要可以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咬字即要咬出清晰的字头,字头是否清晰直接决定了字音是否清晰,字头不清晰就会出现“有声无词”或“音包字”的现象。字头主要是指声母的发音。我国的语音发音有“五音”之说,“五音”是指唇、齿、喉、牙、舌五个部位,是声母发音时所触及的受阻部分。按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我们将声母分为:双唇音(b p m)、唇齿音(f)、舌尖前音(z c s)、尖中音(d t n l)、舌尖后音(zh ch sh r)、舌面音(j q x)、舌根音(g k h)。声母发音通常较快,但是将其速度减慢,可发现声母发音可以分解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成阻”指的是发声母时,气流在口腔内发音部位形成阻碍,阻住气流的阶段;“成阻”指的是形成阻碍后的持续阶段;“除阻”是指阻碍解除的瞬间。要求成阻部位要准确,持阻要有力度,除阻要干脆。以“b”为例:发音时双唇紧闭,上下牙打开,软腭上抬,舌根稍稍往后缩,堵住鼻腔通道,气流不振动声带直接到达口腔,突然打开双唇,气流爆出发音,双唇一定要有力地阻碍气流的喷出,形成爆发力,咬字的时候才会清晰。

吐字包括字腹和字尾。字腹主要指韵母的发音,字尾主要指归韵。韵母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韵母在发音的时候又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根据韵母发音时的口部及舌部状态,又可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四类。要想字腹唱得饱满,就要求韵母发音时要口正、腔圆。对于声乐初学者来说,要保证歌唱音色的统一、流畅、连贯,就要记住以下两个原则:(1)横字竖咬。横字竖咬可以让发音圆润不发白,特别是以“ɑ、i、e”等为核心的字,这些字最容易唱“扁”唱“白”,在发这些音时,颌关节尽量打开,发音越横的韵母,内口的开口度要越大,要尽量放松舌根,保持低舌位,软腭尽量往上抬。(2)竖字前咬。以“u、o”为核心的韵母,发音时音色较为暗淡,发这些音时,多想想“ü、i”母音的色彩,尽量把声音往前送,让音色变得明亮一些。

字尾的归韵要准确,归韵主要指鼻韵母的归韵,有些地方方言会造成归韵的模糊,前后鼻韵不分,会造成词不达意。例如,把“山”唱成“伤”,那就会对歌曲情感的表达造成极大的影响。汉语讲究押韵,韵脚分为“十三辙”:中东、衣七、言前、灰堆、波梭、遥条、发花、人辰、由求、乜斜、姑苏、江阳、怀来。有人将这“十三辙”巧妙地归纳为一句话:“东西南北坐,俏佳人扭捏出房来。”由于汉语拼音韵母发音口型变化很大,因此在演唱中国歌曲的时候,很难做到声音既圆润统一又语言清晰。

平常说话的字音短促的,字头、字腹、字尾不太明显,通常都是一带而过,而歌唱中在咬字头时要夸张,有爆发力的弹出,快速进入字腹的发音,字腹的发音要饱满。声乐家伍德尔说:“歌唱时我们几乎全是在唱母音。”可见,字腹是一个字的核心,是表达字意和情感的关键,要咬得稳定从容。字尾是一个字的结束,又是字腹的延伸,收尾要明确、完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因此歌唱者应了解汉字的发音特点,坚持说普通话,并朗读一些绕口令,以提高普通话水平。在咬好字的基础上,还要讲究字与声的完美结合,做到既能满足声音审美要求,又能达到歌唱语言清晰的最高境界,这是每个声乐学习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胥昌秀.歌唱语言的美化过程[J].艺海,2004.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