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生本”视角下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
2016-03-15黄富春
黄富春
摘 要:“生本理念”是一种与传统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新理念,它的出现改变了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占有的主导地位,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提出“为让学生好学而设计教育”这一全新概念。在进行生本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感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自“生本理念”被提出后,经过不断完善,现已在多所学校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了将生本教育理念切实地应用到课堂中,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前提,探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式。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英语是一门较为国际化的语言,掌握英语能够帮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因此,英语学习几乎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英语词汇的学习必不可少。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但词汇学习也是学习过程中较难的部分。不少学生真正学习英语是从初中开始的。初中的单词较为简单,学习时并不困难。但高中英语包含的词汇不仅多,在学习时对学生要求也较高。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大部分高中英语词汇成为教育界探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结合了“生本理念”这一教育理念,提出了几点新的教学方式。
一、简述传统英语词汇教学方式及弊端
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英语词汇时,教师主要通过在课堂中对词汇的讲解、分析来帮助学生记忆词汇,同时也要求学生课后花时间进行记忆。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早自习或晚自习大声朗读并进行背诵;或者在课堂前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进行听写;还有教师会要求学生抄录陌生单词来增加词汇量。这些方式确实能够帮助学生记忆部分单词,但效率较低。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对重点单词进行讲解、分析,不仅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还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在听课时感觉课堂乏味而失去听课兴致,影响记忆效果。朗读听写会起到较好的记忆效果,但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记忆不深刻,学习效率难以提高。抄录陌生的单词需要大量的时间,且大部分摘录的单词由于少见而难以维持长时间的记忆,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新的、效率高的且适合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尤为重要。
二、“生本”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在“生本”视角下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就当前的情况而言,不少教师和学生并不熟悉“生本理念”,难以将这一理念真正地运用到课堂中。本文就结合生本理念与课堂教学,通过具体教学实例进行说明。
1.紧扣生本教育方法论,开创新的教育方式
生本教育方法论强调“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这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所差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进行传统的词汇教学时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进行词汇学习时也习惯了教师教完后再进行记忆。而生本理念强调先学后教,要求学生自己进行主动学习后,再由教师讲解。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主动提前进行单词学习,教师可以这么说:“同学们,在学习新的单词之前,老师希望你们能够提前学习新的内容。在课堂中,老师会对你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此时,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主动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会更加深刻。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则由传授知识变成了加深学生理解与巩固学生记忆,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也较为轻松。
2.明确生本教育价值观,摆正师生位置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时刻谨记教育本质,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进行课前备课时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尽可能地保证备课的细致、专业。在课堂中也要习惯以学生为主体,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此外,在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影片、设置游戏等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领悟生本教育核心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性
每个人都具有学习能力,这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深刻领悟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性,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习,进而主动地学习。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时,教师只有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了解学习英语的意义与用途,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把英语学习当作乐趣,使记忆单词成为一种爱好和挑战。
英语词汇的教学非常重要,在此希望广大教学者能够重视英语词汇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善现有的教学方式。文中提及的“生本理念”是一种新的理念,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但“生本理念”是一种良好的教育理念,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是一种值得尝试、推广的教育方式。在此也希望教育者能够关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以“生本理念”为前提,找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李娟.春来草自绿:一堂高中英语词汇“生本”实践课的体悟[J].理化教育论丛,2010(08).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