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业“第三波”上市潮来袭

2016-03-15任殿顺

出版人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媒出版业三板

任殿顺

“国字头”出版集团集体冲刺IPO,再加上轰轰烈烈的“新三板”挂牌热潮,出版业迎来上市“第三波”。而一场历时十年的上市大戏,也正迎来最波澜壮阔的高潮。

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出版”)终迎来IPO冲刺。日前,该公司的IPO预披露材料出现在证监会网站,拟发行不超过3.645亿股,募投项目拟投资总额为23.15亿元。

另据了解,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IPO也有望在2016年完成。以中国出版传媒、中国科技出版传媒为代表的“国字头”出版集团集体冲刺IPO,再加上轰轰烈烈的“新三板”挂牌热潮,出版业迎来上市“第三波”。而一场历时十年的上市大戏,也正迎来最波澜壮阔的高潮。

终于等到“国字头”

2007 年,辽宁出版集团的IPO拉开了我国出版业上市的序幕。自此,各地出版集团掀起了一波上市热潮。

不过,在这幕大戏中,三大“国字头”出版集团一直缺席。三家中,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本上市条件最为成熟,该公司以科学出版社等核心资产组成,是率先完成转企改制的部委出版单位之一。不过,由于隶属中科院体系,资产总盘子较小等原因,上市计划被一再延迟。

中国出版集团的上市征途走得也不平顺。早在2009年,该集团就全面启动了上市筹备工作,但由于资产状况复杂,上市方案几经变更,IPO计划也一再搁浅。

而2011年成立,并发出“三年三步走完成上市”豪言壮语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显然也低估了改革上市工作的复杂性,上市计划未能如愿,目前也是三家中距离IPO最遥远的。

2015年,中国证券资本市场跌宕起伏。不过,年末,出版业频频传来好消息。先是读者传媒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首家上市出版企业,并缔造了“期刊第一股”;随后,有着广泛市场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的中信出版社在新三板挂牌。

2016年伊始,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于1月6日正式过会,随后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预披露了IPO信息——截至1月8日,中国出版共有24家二级子公司,拥有56家三级及以下子公司,横跨销售、传媒、技术开发、物业管理等诸多行业。紧接着,1月20日,由广东出版集团改制组建的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顺利过会,将于1月28日开始申购,预计将于2月中旬在上交所上市。

据披露,“中国出版”每年出版的图书达1.4万种,累计拥有17万种图书版权以及一批著名作家的多介质版权。从发行计划来看,公司本次发行规模不超过3.645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0%。IPO募集资金将投到包括中华国学资源总库、在线教育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运营、云服务平台等12个项目,合计总投资额达到23.15亿元。未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一批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出版机构将“整体”登陆资本市场。

南方出版传媒则拟发行不超过2.18亿股,拟募集资金9.90亿元。募集资金分别用于品牌教育图书出版、连锁门店升级改造、数字化印刷系统、跨网络教育内容聚合服务平台和信息化系统项目等项目上。

跌宕起伏的“三波”

回首我国各出版集团的上市历程,大致可分为“三波”。2006年,上海新华传媒通过借壳的方式成功登陆A股市场,紧接着2007年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新华文轩”)在港股IPO上市。如果说发行业务还并不涉及新闻出版业的“内容生产”,并未触碰意识形态监管的核心地带,那么,2007 年辽宁出版集团(上市公司主体股票简称“出版传媒”)将出版业的核心环节——编辑出版业务正式放入上市公司范畴,堪称是一次政策上的“破冰”。

2006年至2008年间,是出版业上市第一波浪潮,也是出版上市的“试探期”和“破冰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政策的主导性强,监管层和企业自身都对于上市会如何影响出版业发展持谨慎态度,大家关注的焦点在于上市是否会影响意识形态安全、上市的路径选择(如借壳还是IPO)等。

2009年至2013年,是出版业上市第二波浪潮,也是上市的“迸发期”和“黄金期”,这一阶段上市出版集团的数量比较多,出版产业中坚力量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典型代表是国内出版发行业的龙头——凤凰传媒和中南传媒均以IPO形式上市,极大地提振了出版发行集团在投资者和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在这一时期,出版传媒股作为资本市场的新兴概念,先发优势明显,上市后短期内表现出较强的关注度和较好的发展势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由于这一阶段也正是我们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期,上市成为了出版业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种“主流逻辑”,成为中国出版重新洗牌过程中的一种重要选择,很多出版集团出于“不上市就要落后”、“不上市就要被并购”的担心而走上上市之路。

2014年末,出版业迎来上市第三波,这也是出版上市的“冲刺期”和“收官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三大“国字头”出版集团和地方出版集团中实力规模原本属于“三线”水平(如读者出版传媒、南方出版传媒)的企业冲刺上市。到了这一阶段,出版作为文化传媒一个板块,已经丧失了概念的新鲜感,甚至某种程度上被认定为“传统的业态”,这时,如何利用资本拓展增长空间,如何实现跨界并购与融合,如何在数字媒体、在线教育等与文化传媒有关联的新兴业态上布局,成为出版上市公司能否赢得投资者认可的关键。

未来扎堆新三板?

近十年的上市历程,从最初国家站在文化发展战略角度的“顶层设计”、“制度选择”,到如今出版企业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自主选择”,上市让中国的出版产业经历了一次洗礼和蜕变。

而随着我国证券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从2015年开始,新三板异军突起,目前已成为不少国有出版机构和民营图书公司的努力目标。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年1月10日,主营出版传媒和数字出版业务、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有:昊福文化(北京昊福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北教传媒(京版北教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出版(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纶传媒(安徽经纶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世纪天鸿(山东世纪天鸿文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版文化(深圳市金版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之文化(北京安之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蓝狮子(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华亿传媒(厦门华亿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圣才教育(北京圣才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下书盟(北京天下书盟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泰克贝思(北京泰克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如果把视野放到整个泛文化传媒(包括影视、动漫、广告、新闻、会展、网络等)领域,已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传媒类公司近200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文化传媒企业具有典型的“轻资产”特征,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公众公司后,企业的透明度和规范度会有很大提升,商业银行对公司的认知度也会明显增强,这些都有利于挂牌企业融资。随着“注册制”的呼之欲出,我国未来将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对于很多尚不满足注册制要求的中小企业,新三板无疑是一个很有战略价值的融资平台。

此外,新三板还有一个价值是“主板”公司并购的“标的池”,再加上未来“转板试点”的刺激,预计出版文化企业扎堆挂牌的热潮还将延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传媒出版业三板
湛江市腾氏文化传媒公司简介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文化传媒类
山西省2018年对口升学考试 文化传媒类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新三板十大主办券商
PE为什么要上新三板?
拆VIE,上新三板
2015新三板创新公司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