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初探
2016-03-15董丽庄
董丽庄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高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心理健康 自信 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1-02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各学校纷纷开展以来,在近3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蓬勃发展。各学校基本设立了面向所有在校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比如开设了以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心理知识普及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各类专题讲座、心理游园活动;实施了以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测查和以学生心理问题矫治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咨询等。它们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各学校还拥有一批专业素质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他们通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全面提高。然而尽管如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重预防、矫治轻发展,重理论知识讲解轻实际操作,工作开展方式单一……
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起到积极作用,但当学生面对发生在实际情景中的心理问题及出现的心理危机时,仍不知如何处理。学生求新、喜闻乐见的特点使得他们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有一定的抵触、排斥心理。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探求新颖的、引人入胜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高中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三、转变教育观念,对什么是人才进行全新的诠释
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学习不好。并不一定说明其他方面不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一定“学而忧则仕”。所以。教育不能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力。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才会有自信心。才会有成就感。学生才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才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四、小结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常抓不放。让学生在良好的“知心屋”中与老师、父母平等交流,走出自我,释放压抑,增进情谊,陶冶性情,在各种活动中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严虎,陈晋东.中国民康医学[J].2011(9)
[2]杨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9(8)
[3]黄淳波.烛光[C]. 教育研究前沿,中国财富出版社 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