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2016-03-15马维红
马维红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是一门值得老师去重视的课程。本文以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出发,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集成性和情景性等特点,谈论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新时代学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科学素养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82-02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悄然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不断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模式,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我们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性人才,将人口大国转变人才大国。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前进道路中的困难与问题之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栽培,因此我们应该从小抓起,从小学生的学习开始,而小学科学教学对科学素养的形成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一、小学科学课程
1.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性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由于科学素养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所以在儿童时期进行科学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小学科学课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呵护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科学知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建立与他人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形成和提高学生科学的认知观和科学的自然观,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科学课程也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小学科学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当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很难实现课改的初衷。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实验无法呈现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主要以做实验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得出科学结论。但是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实验无法呈现在课堂上时,只能通过教师口头的表述或者书本的静态图片来呈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这种抽象的呈现科学知识的做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储存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
(2)教学媒体使用不当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具备了信息素养,开始尝试着使用教学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不当,经常会出现将研究结果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减弱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或者本该以动态视频或动画的方式来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师却以静态文本或图片的方式呈现内容,使得教学效果减弱。
(3)忽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个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太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的通过教师自己演示实验,得出实验结果来开展,剥夺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没有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培养。
(4)缺少学习反馈
长久以来,科学课一直处于“副科”的地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这门课的参与性与重视性不够,通过统计: 一节科学课学生回答问题占百分之三十,真正参与探究实践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对于小学科学缺乏一个考核的标准和学习的反馈,教师不知道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也因为这门课不需要完成作业和考试,而更加不重视。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情景性等特点,可以帮助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试图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进行整合,去优化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1.多媒体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具有情境性、趣味性、形象性的特征,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很好的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将学生从课间玩耍的状态过渡到课堂学习状态,给学生一个缓冲和准备的时间。
2.多媒体呈现实验,形象直观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科学实验,安全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科学仪器等的限制,基本可以真实地展开实验的各个环节,将一些在课堂环节中难以实现或者较为复杂的实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展现出来,化抽象、复杂的实验为形象、简单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形象化的实验帮助小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一个易拉罐的故事”,单纯的利用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教师的口头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易拉罐形成的过程,也很难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易拉罐的原料的制作、加工、生产、饮料的上市以及回收利用这些环节,让学生直观了解一个易拉罐的形成是这么的复杂和辛苦,帮助学生对易拉罐有个科学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3.节省课前准备时间,扩充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集中呈现在PPT或者文本上,节省了上课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更加深入的讲解重点和难点,扩充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搜集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和展示,节省了抽象的语言表述,形象生动的展示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4.课下合作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学习迁移,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的观看和学习。在课后设置相关的问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网上查找资源,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巩固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线进行答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建立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
电子档案袋评价(E—Portfolio)是依托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而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真实性评价,关注评价发展性、反思性功能的一种有效的质性评价方式。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电子档案袋,将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内作品和作业、课下的讨论和合作探究等以视频、音频、文本等形式进行保存和分析,利用过程性的材料来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可视化的方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和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大报告 http://wenku.baidu.com
[2]朱效民.国家科学素质——现代国家兴盛的根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
[3]张文付.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吉林教育,2014,02:53.
[4]徐婷婷.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01:135-136.
[5]陆黎峰.初探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微课”教学[J]. 新课程(小学),2014,09:34.
[6]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曹卫栋.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06,(3):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