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 培养数学数感
2016-03-15刘清
刘清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活动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又如何建立和培养小学生数感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优化 策略 培养 数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70-01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小学数学具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的几点思考:联系生活,激发数感;动手操作,形成数感。巧设练习,强化数感。自主探究,体验数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感受自尊,体验数感。
一、联系生活,激发数感。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与动机是学好任何知识的前提条件。所以每个人的求知欲望往往和兴趣是密不可分的。一年级初期的孩子其个性心理特征还处在幼儿的晚期,满脑子仍沉浸在幼儿园时期可爱的动物、神奇的玩具、美丽的童话故事当中,他们天真烂漫,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实施有效的教学,首先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上下功夫。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变课堂为智慧的学园、生活的乐园,让学生在亲近的生活中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中的一课,创设这样的情境:课伊始,老师用轻松的谈话方式带领学生到数学广角玩,学生兴趣盎然。进入数学广角却被一扇大门挡住了去路,门上的密码是由2和3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重复),老师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会是哪个两位数呢?顿时,全班同学踊跃发言(23或32)。开启第一道密码门后,又来到第二道密码门,此时的密码门上是由1、2、3这三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重复),可能是哪个两位数?比一比看谁能准确地写出这些两位数,并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有序。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兴趣盎然,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能情有效发展。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利用开发教材,将童话、故事、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在心理上,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望;第二,在学习上,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思维碰撞,点燃小学生善学的心灵火花,逐步学习数学,发展数感;第三,在态度上,能在具有充满生动活泼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乐学的热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形成数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我们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几何知识时,既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又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数感。这样就会让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课前先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等物体带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搭一搭等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够抓住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辨认和区分实际生活中与它们形状相同的物体,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象等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巧设练习,强化数感。
有效练习是学生计算技巧的熟练掌握,计算能力的形成的重要措施。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要依教材实际,弄清各个阶段的学情,把握认知规律,精心巧妙设计,让学生在有效的练习中提高计算能力。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对比练习,前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才能有效提高练习的实效;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立足有生活性、趣味性,巧妙的算法,才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自主探究,体验数感。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愿望,给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渐渐的教学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受和体验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升华数感,提升数学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