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03-15付文华
付文华
摘要: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教师的教学就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让学生养成发现新事物的习惯,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很多老师都有类似的感觉,如果一堂课教的好,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可以运用自如。如果一堂课没有上好,课下花很多时间来“弥补”也不如课上的效率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呢?这个已经成为很多老师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那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一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48-02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便成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主要部分,新课改理念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理念,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宣传,这使得老师和学生也开始慢慢地转变思维接受了这一理念。新课改,使得学生对学习有了学习激情与兴趣;新课改,使得整个数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然而,新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却出现了没有实效性的现象,表面活跃的课堂气氛,却让学生学习不到老师的授教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是我们研究的一点心得。
一、营造氛围,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播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我们作为教师,说出的每一句激励孩子们的语言、发出的每一个赞赏的眼神、做出的每一个鼓励的手势等,都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建立自信心,从而让他们更加主动自发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我在教学中有让学困生进行回答问题的举措,尤其是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我们要把更多的机会赋予他们,从而使他们在思想上、行为上都能得到一定的放松。比如,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小丽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15页,看了5天后,还有多少页没有看?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道相对简单的应用题,只需要两步即可完成,我们的一般解题方法是:120-15×5=45(页)。然而,当时在我们班上,一位基础稍差的女同学在黑板上写下“120÷15=8”,然后就不知所措了,站在那里。此时,其他同学积极举手想到讲台上来做这道题,有的学生还说出了不好的语言:这么简单的应用题都不会做,哎,够笨的!这位女生同听到后先是涨红了脸,之后几乎要掉眼泪了。作为老师,我要维护这位女学生的尊严,于是先示意其他的学生安静下来,然后转向那位女学生,温和地说道:“这道题你的思路没有错,也没有做错,只是还没做完。”听了我这么说,其他学生几乎都愣住了,不明其中意思。我清楚的告诉我的学生们,这位女同学的这一步是先求看完这本故事书共需要的天数,现在看了5天,还需要看8-5=3(天),那么剩下没看的就是15×3=45(页)。经过我的这番解释,这位女同学很高兴很舒服地回到了座位上。由于我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部分后进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更加积极地发言了,从而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的效率。
二、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能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相融合的全新教学过程。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践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锻炼。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探究目标更加明确,与此同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充分激发。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事先准备了一张厚纸,一把剪刀以及胶棒等,然后要求学生做一个圆柱体,并设法求出它的表面。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经过思考后,有的开始拿尺子测量,有的用圆规画圆,有的动手剪纸……学生们经过反复的调整,最后做出一个特别规整的圆柱体。圆柱体做好后,在肯定同学们动手操作成功后,这时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知道该如何计算你们所制作的圆柱体的表面积了吗?”这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我顺势总结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圆柱的一个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总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学生们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并深刻领悟,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大胆创新,更新案例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中介,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能很好地驾驭教材,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上,灵活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材料。本着这一认识,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准备了三个袋子,告诉学生这三个袋子里各装有9个同样的乒乓球,要分给三个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但不是每人分一袋,而是第一个拿第一袋的三分之一,第二个人拿第二袋的六分之二,第三个人拿第三袋的九分之三,你们说这三个同学那个拿的乒乓球最多呢?同学们立刻展开了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老师让同学推选三个发言积极的同学来拿乒乓球,中间的一位同学还请教另一位同学帮助分,三位同学按老师的要求拿完后,同学们哗然了。“怎么会是一样多呢?”“三个分数怎么会是一样大呢?”学生不相信眼前的事实,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寻找规律。这样,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捕捉“资源”,引导创新
一个班级几十人,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水平也不一样,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创新。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时,有位学生先找出两腰的中点,沿着腰的中点将两角折出剪下旋转到上底中,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把梯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有效渠道,这就是“资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准确无误地把握机会,促进学生发展有效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把数学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知识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新。例如:在学习《认识几分之一》的时候,学生课堂学习后,老师要进行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做个小游戏,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让学生试着折成1/4,要自己动手,或者给涂上颜色,然后,同学们就会积极的动手操作起来,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手脑并用能力,启迪他们的大脑思维。从而有学生自己折出1/8、1/16,学生自己从中会得出很多折叠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悦地表达自己,也从中学习了一些知识,并自己动手操作,从不断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积极评价,及时反馈
积极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老师要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矫正,从而对学生的尝试结果进行肯定。我们采取的评价形式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时,我们都要及时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这样做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激情。根据真实的调查发现,学生有疑问不提出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答案容易,招来同学的嘲笑;二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偏离了老师教学的方向,被责怪。面对如此现状,我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明确指出爱提问是爱学习的表现、爱动脑筋的表现。在我的号召下,学生们勇敢了很多,提出了很多问题,甚至问题有些千奇百怪。比如:我们书写出来的“6”为什么和书中印刷出来的“6”不一样呢?还有学生提出: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等,这么解释是不够准确,他认为如果当这个数乘以比1大的数时就解释不通了,因此他建议应改为:一个数乘以比1小的数时,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等等;更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是不妥的,是因为: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既然是射线,说明两条边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再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是没有意义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得出的评价结果是:这位学生学习是很认真的,读书读到了深处,发现了问题。此时在这里,我们教师要对于学生的这般独立的见解及时给予出正确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去养成“会学”、“勤学”、“乐学”的良好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率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积极地走进学生的数学世界,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富有探索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治国.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4,(22).
[2]张建华.巧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4).
[3]林坤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4]张国权.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5]林永荣.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