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石窟中的“套斗式”藻井艺术研究

2016-03-15李笑笑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斗式藻井克孜尔

李笑笑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新疆石窟中的“套斗式”藻井艺术研究

李笑笑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本文利用现存的图像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新疆石窟藻井的产生与流变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与分析,从而佐证新疆石窟藻井艺术的形成主要接受了来自中亚地区的影响,后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中原藻井的某些特点,呈现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

新疆石窟;套斗式藻井;中亚文化影响

藻井是模仿远古时期人类穴居建筑顶部的用以通风、采光和出入的天窗而发展形成的。穴居时期,“人类为了出入方便和采光需要,在洞口开凿一个小洞,洞口用树枝以抹角梁层层叠成,即是抹角叠木做法之始。”[1]随着人类文明的地发展藻井在其原有的实用功能之外又增加了装饰性功能,被逐渐运用在宫殿、墓室的顶部以及佛教石窟和寺庙佛殿、佛坛的顶部,形式和装饰也亦趋多样化。本文所讨论的新疆石窟藻井主要是指中亚地区特有的“套斗式”这一藻井形式,该形式被西方探险家称为“灯笼顶”,也有人称为“叠涩天井”。其基本形制是在洞窟顶部搭建方形井框,分别在四个井框中间取1/2相连,再取1/2相连,形成一层层的套叠,最后留出圆形的井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中亚和新疆地区的藻井,最先注意并做出研究的是20世纪的几位著名外国探险家,如斯坦因、伯希和、福歇、勒柯克、格伦威德尔等。福歇在《犍陀罗艺术》中记载了从克什米尔到巴米扬等地区石窟寺庙中的石砌“套斗”藻井;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图记》中记载了他在马斯图吉的一个小村庄米拉格拉木村见到的奥拜都拉汗家的“套斗式”天井厅房,并提供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他认为这种建筑形式“与尼雅遗址中所常见的古代厅堂中的情况恰相一致”(图1);德国学者格伦威德尔的《新疆古佛寺》图文并茂的记录了新疆龟兹和高昌地区的石窟藻井,对其形制与图案进行手绘并详细的分析;勒柯克的《中亚艺术与文化图鉴》一书给我们提供了新疆石窟藻井和民居藻井的珍贵图片和遗存情况,并总结了石窟藻井从中亚到龟兹再到吐鲁番和敦煌的演变过程,但是其忽略了佛教艺术的传播并非直线型的而是双向开展的。

国内学者对新疆藻井的研究主要涵盖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敦煌藻井的研究。

如侯翔宇的《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唐藻井探索与研究》左丹的《敦煌壁画空间型制特征研究——从藻井型制谈起》李静的《河西走廊与中原北方北朝隋代石窟天井图样考察》等文章都涉及西域藻井对敦煌藻井的影响;二是对新疆清真寺藻井和民居藻井的研究,如左力光的《新疆民间建筑》李安宁的《新疆民族民间建筑》李云的《新疆清真寺中的装饰纹样》等文章,他们将新疆清真寺藻井图案与敦煌石窟藻井作出对比与联系,并得出新疆清真寺藻井继承了古代石窟藻井的结论。李云在《新疆清真寺中的装饰纹样》一文中提到新疆石窟藻井是从中亚巴米扬石窟东传而来,其后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其莲花纹样不仅影响了佛教艺术的创作,至今在新疆清真寺中还保留有这种莲花藻井形式。事实上新疆石窟藻井从不仅接受了来自中亚地区的影响,形成具有西域特色的藻井艺术风格,传入河西走廊后又吸收了中原藻井的某些特点,并随着汉地佛教的回传而返回新疆,形成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藻井艺术风格。

二、新疆石窟中的“套斗式”藻井

目前新疆石窟中保留有藻井的主要有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姆塞姆石窟、七康湖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等。上述石窟藻井可以分为龟兹和吐鲁番两种地域性风格。龟兹石窟的藻井主要为多重“套斗式”,受巴米扬石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中亚风格;吐鲁番诸石窟的藻井则多为连续的平棋套叠式,此类型多见于敦煌莫高窟,具有明显汉地风格。

(一)龟兹石窟藻井

龟兹石窟中现存藻井的主要有克孜尔第69、108、131、132、156、165、166、167、207、227、新1窟;克孜尔尕哈第32窟;森姆塞姆第10窟等,这些藻井大多残损严重,其中克孜尔石窟的藻井数量最多,也最有特点。

克孜尔石窟的套斗藻井窟多修建于约公元7世纪以后,其中131与132;165、166与167分别为一组组合方形洞窟。207与227窟则为中心柱式窟。这些洞窟中尤以167窟最具代表性(图2)。

图2 克孜尔第167窟套斗式藻井

克孜尔第167窟,即格伦威德尔在《新疆古佛寺》中提及的“藻井洞”第3窟,包括邻近的第165、166窟。167窟在主室顶部凿出七层套斗,并进行彩绘,藻井的形制与阿富汗巴米扬石窟的窟顶套斗建筑样式相同,如图3。

图3 巴米扬石窟藻井

据晁华山的《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遗迹》统计,巴米扬石窟套斗顶有套斗顶正方形窟16个,球面套斗顶八边形窟8个,套斗顶长方形窟1个,套斗拱券顶长方形窟1个,我们可以看出巴米扬石窟的套斗顶出现在不同的窟形中,说明了这种藻井形制的广泛适应性。穆尔克罗夫特(Moorcroft)在其著作《喜马拉雅山脉》中描述巴米扬(Bāmiān)石窟寺中“灯笼窟顶”时写道:“那种四边形的洞窟,具有相当豪华的装饰结构。其正面已坍塌,但两侧由刻有长凹槽的正方形柱子组成,有的柱子有柱头,有的没有柱头,两根柱子之间相距不超过一根柱子的宽度。屋顶做了雕刻,样式表示为一层层在转角处交叉的横梁。这些横梁逐层上升,随着升高而缩小距离,直至剩下大约二十英寸间距的八角形空间。这是模仿中国西藏和克什米尔木结构房子的屋顶”[2];至于其具体的建造方式,樋口隆康在《巴米扬石窟》一文中有着具体的介绍,他将巴米扬石窟藻井称为“叠涩天井”,描述其制作方法是“在方形天井的四隅处斜架梁木,作成一个小方框,然后又在这上面斜架梁木制成更小的方框,这样反复数次,使中心部渐渐缩小逐渐高上去。由于方形直角的交叉,就出现了四角处的三角形,这就是它的特色。”[3]这是依据窟形而分的,事实上巴米扬的套斗式藻井主要有多种形式,“在巴米羊,除了标准的叠涩天井窟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变形叠涩天井窟。斜架横梁有一层,两层也有三层的,不过两层式为最多。中心顶有平板和凹入穹窿顶两种,而其中又以两层中心穹窿式为最多。”[4]克孜尔石窟的套斗式藻井主要出现在方形窟和中心柱窟中,形式有五重套、六重套和七重套三种,不是木构搭建,而是直接在石窟顶凿出,装饰也较巴米扬精彩。勒柯克在《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中对这种存在于中亚民居和石窟寺中的“灯笼式”藻井进行了研究,描述克孜尔和森姆塞姆石窟的“灯笼”窟顶时说“这种窟顶的断面图为平顶的角锥形,在窟内是就岩体凿成的,仿造四角形横梁木结构的样式”[5],在方形井框中利用叠涩和抹角一层层往井心收缩,最后留下圆形的井心和四边的三角形抹角。除了石窟,这种建筑形式还在中亚和新疆地区的古代民居中有所发现。根据伯希和、勒柯克和福歇等人的考察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的亚美尼亚、帕米尔、兴都库什山中、克什米尔地区都存在这种建筑形制。此外,古代中亚的宫殿中也有此类藻井的身影,“在苏联境内,与伊朗接壤的阿什哈巴德近郊有一座名叫尼萨的帕提亚王国期的都城遗址,这个宫殿的天井就是这种形式,时代为公元前三-二世纪。还有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时代公元前二世纪初的坟墓石室电也有这种构造的天井”[6],位于塔吉克斯坦和撒马尔罕之间的“乌什鲁沙那”卡拉-伊·卡赫卡哈Ⅰ,阿弗欣的宫殿复原图(图4V.L.沃龙尼娜绘)

图4 卡拉-伊·卡赫卡哈Ⅰ,阿弗欣的宫殿复原图

天顶有此藻井。中亚的宫殿藻井为中原藻井最早出现在王室宫殿提供了依据。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对宫殿藻井进行了文学性的描述,这种藻井于两汉之际从中亚传播至中原最初只被运用于王室宫殿,东汉末期出现在墓室天顶,作为身份等级的代表。然而其运用于佛教石窟顶部无疑是出自佛教徒的创新,巴米扬石窟的开创性地位是无可厚非的。敦煌早期藻井形制多为两重抹梁的“圆渊方井”,其结构是对中亚藻井的继承,然而其连续性彩绘的平棋式构图却是中原藻井文化与中亚藻井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在这个融汇过程中,新疆石窟藻井文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说克孜尔石窟还保留着巴米扬石窟的原始中亚形式,吐鲁番石窟藻井则完成了中亚藻井的汉化。

(二)吐鲁番石窟藻井

吐鲁番地区的七康湖石窟、吐峪沟石窟以及柏孜克里克石窟都保存有石窟藻井,形制特征与龟兹地区有所差异,不再是层层叠涩的“灯笼式”,而是连续的平棋套叠式,也区别于克孜尔直接在岩石上开凿的制作方法,而是纯粹的平面彩绘,与敦煌藻井艺术几乎如出一辙。

目前吐鲁番地区保存较好的石窟藻井主要有吐峪沟第12窟、38窟、41窟;七康湖第4窟;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8窟等。其中吐峪沟第41窟时代略早约为北凉时期(442-460年),其他几个大致处于麴氏高昌王国时期(公元499-640年),其年代大致在公元5世纪中期-6世纪末,与莫高窟北凉到西魏时期的藻井风格接近。从藻井形制上看,只有吐峪沟第41窟为覆斗式窟(图5)。

图5 吐峪沟第41窟覆斗式藻井

藻井绘于主室顶部,其余皆为中心柱式窟,多于中心柱左右甬道及后室甬道顶部彩绘平棋藻井。此期敦煌藻井也主要是这两种形制:一种位于主室顶部的覆斗式藻井,如第272窟平面方形,窟顶近似于覆斗式,顶部中央为方形藻井,三层叠涩,内层比外层微往上升,井心绘莲花,形制与吐峪沟第41窟相似,是莫高窟最早的套斗式藻井;一种是位于甬道顶部的连续平棋式藻井,如第268窟,为中心柱式窟,左右壁各开两个小禅室,石窟形制与吐峪沟第42窟相似,在其主室通道和小禅室顶部都有彩绘的平棋式藻井,其基本结构都为连续几个方井内塑三重套叠的井边,中央为彩绘莲花,与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8窟(图6)。

图6 柏孜克里克第18窟后甬道顶平棋式藻井

吐峪沟第12窟、七康湖第4窟形似。这两窟均为北凉时期。这些藻井虽然以平棋式的面貌出现,但是其基本套叠式形毫无疑问是来自龟兹石窟乃至巴米扬石窟的影响。

图7 莫高窟北凉第272窟窟顶藻井

而那些画工在画此种窟顶时,大概对这样的图案的含义还是茫然无知的。”甚至到了敦煌“在敦煌的石窟里,这种灯笼式屋顶完全未被理解,所以就一行挨一行地画在了石窟寺的平顶上。我们看得出,那些画工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屋顶。西方的建筑形式至今根本未被东亚人理解。”[7]事实上,认真考察敦煌北凉窟最早出现的藻井,我们会发现它并不是纯粹平面化的,如北凉第272窟,它的连续平棋式套斗是塑绘结合的,井框采取泥塑的形式,通过两重套斗将井心抬高(图7)。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中亚藻井在克孜尔石窟完成了从木构到岩凿的转变到达敦煌地区又完成了从岩凿到浮塑的转变,五重套叠简化为三重套叠,这是石窟藻井从建筑的实用性向平面装饰性演变的一个中间过程,而高昌地区无疑是藻井传播与演变的中转站,其藻井风格应该是敦煌石窟藻井回传的结果。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试着总结石窟藻井发展的脉络:首先是巴米扬石窟将藻井运用在佛教石窟中,虽然保留了藻井的最初木构营建方式,但是封上了用以透光和排烟的井心,这代表藻井的原始功能已发生转变,成为表现佛教石窟环境和表现力的一部分,不透光的设计保留了宗教的神秘感,但是其结构还是有助于提升洞窟的空间和规格,象征意义上来说造成了类似于佛经中位于佛头顶的华盖的存在;后来克孜尔的“灯笼式”藻井利用坚实的岩体直接开凿,为提升空间作出了贡献,其取代窟顶原本的天象图却将存在于天象图中的金翅鸟图案保留在藻井的彩绘装饰中,又多了一层象征意义;之后当这种藻井首先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简化成泥塑的形式,仍保留有一定的空间和层次感,这是藻井从实用性向装饰化的过渡时期;最后再出现在吐鲁番地区,却采取了完全异于克孜尔的表现形式,纯粹的平面化彩绘,连续的平棋套叠,井心不变的莲花纹,艺术的表现力被充分表现,藻井的功能意义或地位明显发生改变。吐鲁番地区的藻井艺术明显体现出当地佛教艺术往外传播与往内回流两种倾向,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这种套斗式藻井在敦煌北周和隋以后的石窟中华盖功能渐渐被突出和放大,以致完全忽略了它最初的功能意义,这是佛教兴盛、佛地位提高的结果。

三、新疆石窟藻井的继承:清真寺藻井

如今,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民居仍保留着此种建筑形制,厅房中间为火炉,房顶为层层套叠的“灯笼顶”,上不封顶,用以通风、排烟和采光,有些还涂上漂亮的装饰颜色(图8)。

图8 塔吉克民居中的“灯笼”顶

其形式布局与勒柯克当初在中亚地区发现的完全一致。维吾尔族的少数富裕家庭也在房间内彩绘藻井,但是保留的是其装饰意义。此外,新疆南北疆地区的清真寺也存在着藻井这一建筑装饰。新疆佛教被伊斯兰教取代以后,佛教石窟衰败,但是“圆渊方井,反植莲花”的套斗式藻井却被继承下来。

图9 莎车大清真寺外廊藻井

李安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中说道新疆的“灯笼式”藻井“形制在敦煌莫高窟中也可看到,只不过不用木料,而是仿照木质构建出来的藻井效果,可见这种石窟藻井,是仿照西域传入的木构佛寺建筑形式而建的”,“后来新疆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中的天棚藻井也同样传承了这一与伊斯兰教教义不相悖的建筑装饰形式,他们都是灯笼式建筑或者仿照这一建筑格式的绘制”[8],新疆清真寺建筑继承了古代的藻井装饰艺术,并不断发展出新的造型,甚至代表佛教文化的莲湖纹样也被一并继承(具体参见李云《新疆清真寺中的装饰纹样》一文)。新疆清真寺建筑以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木柱密梁平顶和拱顶两种建筑形制,在木柱密梁平顶建筑天棚上通常搭建天花藻井,并进行彩绘装饰。这种清真寺藻井从南疆的喀什、莎车到东疆的吐鲁番都有保留。如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莎车大清真寺(图9)等。

新疆清真寺建筑是在继承新疆古代石窟藻井艺术的基础上根据伊斯兰教的教规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制。这些清真寺藻井的基本搭建方式都是纯木建筑,这些木材来自新疆常见的胡杨木、沙枣木等,图案纹样是新疆流行的几何纹和卷草纹。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它们既继承了古代藻井文化的精髓,又随着时代发展加入了新的成分,是民族文化的艺术化再现

[1]张淑娴.中国古代建筑藻井装饰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J].文物世界:2003(06).

[2][5][7][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M].赵崇民、巫新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9:48.

[3][4][6](日)樋口隆康在.巴米扬石窟[J].刘永增译.敦煌研究,1983(00).

[8]李安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05):23.

[9]王瑗朱、朱宇晖.“藻井”的词义及其演变研究[J].华中建筑:2006(09).

[10]侯翔宇.敦煌莫高窟北朝至隋唐藻井探索与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

[11]左丹.敦煌壁画空间型制特征研究——从藻井型制谈起[D].西南大学,2012.

[12]李静.河西走廊与中原北方北朝隋代石窟天井图样考察[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04).

[13](英)奥雷尔·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M].北京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

2016-11-10

李笑笑(1989-),女,河南焦作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石窟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斗式藻井克孜尔
传统经典藻井纹样——创意百变宝相团花
斗式提升机测速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耙斗式装岩机在矿山的应用及其改进
斗式提升机皮带松紧度的自动调正法浅析
中唐早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龙形象探析
李逸之
微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篇 比拟苍穹—— 古建筑中的藻井之美
浅析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构成及控制系统
克孜尔114窟与佛图舌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