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范蠡的人生智慧
2016-03-15柯远扬柯涌晖
柯远扬,柯涌晖
( 1.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6)
略论范蠡的人生智慧
柯远扬1,柯涌晖2
( 1.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6)
范蠡的人生智慧突出表现为:一是宏观哲理智慧,即是具有辩证的发展观、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情况的整体观与认识规律、运用规律;二是微观的谋略智慧在政治、军事、经商与人生选择各领域的应用。范蠡的一生具有极强的分析、辨别与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其人生智慧对后人有很大的启迪。
范蠡;人生智慧;哲理知慧;谋略智慧
范蠡(公元前520年-前477年),字少伯①,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西)人,未发迹时只是一介布衣,生活困窘,但他从小机敏有才,不拘小节,被视为“佯狂倜傥负俗”之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宛令文种却重其才,曾多次拜访,后随文种入越,为越大夫,擢为上将军。吴越夫椒之战后,范蠡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随勾践入吴为质三年,后辅佐勾践富国强兵,选择新都城址,设计了大城小城,为实践“伐吴九术”[1],范蠡把美女西施、郑旦献于夫差,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破吴城。灭吴后,范蠡到齐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人称“陶朱公”。
春秋后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发展和大变化的时期,范蠡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奇才智士,亦是经商致富的商祖,其思想与谋略的智慧,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细致地综观春秋后期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如阖闾、夫差、勾践、伍子胥、孙武、文种、范蠡,不难发现,一些人的结局让人叹息不止,只有范蠡是唯一的大赢家,他不论在官场、情场,还是商场,都是无往而不胜,取得了巨大成功。范蠡为何如此幸运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有一套高出常人的人生智慧,并且集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智慧之大成。
范蠡凭着对宇宙万物的缜密观察和对社会历史的深沉反思,从而使他能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对万事万物进行理解和把握,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我们考察范蠡的天道观、人事观,分析他一生的主要活动,不难感受到范蠡高尚的人格力量②,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他的智慧力量,即表现在宏观上的哲理智慧和微观上的谋略智慧。现将这两大智慧分别叙述如下。
一、哲理智慧
范蠡生活的时代虽未产生唯物辩证法,但他是杰出的思想家。《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有《范蠡》二篇,可惜久已亡佚。仅从《史记》《国语》《越绝书》等书中记载的范蠡言论,亦可看出他的思想是深刻的,其中贯穿着辩证的精神,充满着哲理大智慧。
范蠡思想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发展观。春秋时代的哲学家老子认为长与短、高与下、美与丑、祸与福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故老子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道德经》58章)范蠡吸收了老子朴素辩证的思想,他认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越语下》)物极必反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受到自然现象的启示,他意识到发展变化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因此,他主张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就治理国家而言,范蠡认为国家可能由弱变强,也可能由强变弱。范蠡说:“持满(盈)者与天(效法天道),定倾者与人(依赖人道,即符合民心),节事者与地(符合地道)。”(《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又说:“夫国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国语·越语下》)所谓“持盈”就是要尽力保持国家的长久强盛。其意为当国家强盛时,统治者要效法“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的品格,以防止国家由强变弱。所谓“定倾”就是国家危机时要避免于倾覆,亦即如何摆脱国家的危难。所谓“节事”就是要处理好政事,其中心内容是发展生产,增强国家实力,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谋划的越国对吴国的政策,亦是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正确地处理好跟吴国的关系。当越王勾践在夫椒被吴国战败,退守会稽山被围困,面临亡国杀身之灾时,范蠡建议越王勾践屈膝求和,入吴为人质,争取吴王夫差的同情、宽容和欢心,越王采纳了其建议,先后两次派大夫文种向吴王求和,并贿赂吴国太宰伯嚭,使之替越王说情,而使吴王赦免了越王及其臣属。当越国强大打败吴王夫差时,吴王夫差向越王勾践求和,由于吴国使者“辞愈卑,礼愈尊”,勾践产生了怜悯之心,意欲同意吴王的求和,这时,遭到范蠡的强烈反对,绝对不能答应求和,应毫不留情地消灭敌人。范蠡说:“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岂可逆天乎?”(《国语·越语下》)在范蠡的规劝下,越王下令消灭了吴国。前后两个时期,范蠡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外交方针,由此可看出发展变化的思想在范蠡的外交政策中的应用。此外,范蠡又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战争,分析决定自已的人生选择,在此恕不详述。
范蠡哲理智慧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主观认识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整体观点。他信奉天人合一的原则,认为天道、人事相和谐才能取得成功。范蠡提出“与天”“与地”“与人”的理论,他认为天道、地道两者都是客观情况及其规律,都是行事的根据,人事再与之很好配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若客观条件不具备,却违背天道,凭想当然而盲目行动,只会招来严重的后果。
勾践与范蠡在谋划反击吴国的时机问题上,范蠡的表现尤其突出。根据《国语·越语下》记载,范蠡曾连续四年,每年一次劝止勾践不要急躁,前三年的三次劝止,越王都听从了,第四年越王实在等不及了,他把范蠡召来说:“我跟你共同谋划反击吴国,你总说时机不成熟,现在吴国灾情严重,连稻子螃蟹都吃光了,总该是时候了吧?”范蠡又以人事未尽加以劝说。勾践闻言大怒,说道:“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今天应至矣,子应我以人事……”这不是欺骗我吗!范蠡说:“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亦即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两者的高度统一和有机配合才会取得成功。范蠡主张的“人事必须与天地相参”的重要命题,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如《中庸》《荀子·天论》有关天地“能参”的观点,都是对范蠡“相参”思想的继承。
范蠡的哲学智慧又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范蠡认为:“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所谓“恒制”乃是“经常不变的法则”[2],这就是说客观世界的规律,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人们只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取得最大的成功。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制定了灭亡吴国的方针与步骤,促成了勾践成就霸业,正是在这哲学思想指导下实现的。
二、谋略智慧
何谓谋略?谋与略二字连用,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作者在《陆逊结评》中写道:“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谋略就是计谋和韬略。深谋远虑的谋略来源于知识的渊博,但知识只有转化成智慧才有价值,而超人的智慧也只有转化成实用的谋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范蠡宏观哲理智慧所达到的高度为他的微观非凡谋略奠定了基础。微观的谋略智慧是主体对事物的一种综合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它具有预见性、洞察性、决断性三个特点[3]。范蠡的谋略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其军事、政治、经商与人生的选择等诸多方面,现略述如下。
(一)军事谋略
范蠡军事谋略思想的核心是“审备慎守”(《吴越春秋》卷十),“审备”,就是作好战争的准备。战备充分,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又可应付敌方突然的袭击,选择最佳时机,歼灭敌人。“慎守”其意为:不可放松警惕,不可轻率行动。这与老子、孔子的“慎战”思想是一致的,也许是范蠡吸收了他们两人的智慧。范蠡曾师事计倪(《史记·货殖列传·集解》),也有人认为“审备慎守”来源于计倪的“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的论述,基于对战争的高度重视,范蠡提出了“审备慎守”的军事谋略。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前夕,范蠡就极力劝谏勾践说:“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其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因为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故必须慎之又慎,断然不可轻易决定。越王不听,决计出师,结果惨败,仅剩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夫椒之战的悲惨结局,亦可看出坚持“审备慎守”谋略的重要性。
春秋争霸,不图一时之胜负,这是范蠡极有远见的军事谋略。夫椒战败后,越与吴签订了屈辱的和约,越王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用之事,种不如礼,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反映出范蠡知人知己的智慧,于是范蠡随越王勾践入质于吴,范蠡要勾践等人做出诚心悔改、归降的样子,表面上装得很老实,同时买通权臣伯嚭为越王君臣说情,并离间吴王与功臣伍子胥的关系。历经三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吴王的赦免。
公元前490年,勾践结束了在吴囚禁生活,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国振兴了,并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范蠡的军事谋略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十分注重选择举兵复仇的战略反攻时机。据《国语·越语下》记载:勾践曾多次打算兴师伐吴,范蠡均告之“未可”“姑待之”。公元前482年三月,才建议出兵。说明范蠡选择战机极为慎重。其次,在伐吴的战术上多采用灵活机动,声东击西的作战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公元前478年爆发的笠泽之战,范蠡采用了分兵诱敌,主力突破的虚实战术,即分兵为左右两军,另由越王亲自率领中军六千人,先令左军沿笠泽水上游守候,又派右军顺笠泽水下游隐蔽。“至夜半时分,勾践下令左右军同时向江对岸的吴军发起进攻,吴军仓猝应战,也把军队分成两支,正中范蠡诱敌分兵之计。勾践见敌中计,即令中军渡江,从吴军两路中间薄弱环节发起攻击,兵峰直接插向吴军的腹部。吴军大溃……”[4],并且拒绝吴国求和,彻底歼灭敌人,不留后患。
(二)政治谋略
众所周知,大凡政治家都具有灵活机智、敏锐、深沉、坚定等优秀品质,作为政治家的范蠡,差不多都具备了,而且还有自己的特点,他一生中用过不少具有远见卓识的智谋,成就了越国的霸业,保全了个人的身家生命。就其用于政治方面的谋略,首先,忍辱求全,卑辞厚礼,坚守待机。前述越王向吴王求和时,范蠡与勾践同甘共苦,形影不离,他们居住石室,专司养马,蓬头垢面,历尽艰辛,卑辞忍辱,勾践甚至为吴王“尝粪”治病,最终,吴王终于赦免勾践君臣回国。其次,积蓄力量,伺机灭吴。勾践、范蠡回到越国之后,勾践接受了范蠡的建议,积蓄力量,努力做到“富国强兵”,恢复经济,改革军制,以扩充步兵为重点,加强军事训练,如“越女舞剑”“陈音教射”都是训练士兵的具体措施。与此同时,范蠡承担营建城廓,加强防御设施,今天的绍兴城就是在范蠡所筑的越国都城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外,范蠡还在钱塘江南岸造成“防坞”等军事设施。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自恃国强,北上黄池(河南封丘西南)与晋定公争霸,范蠡建议乘吴国国内空虚之机,兴兵伐吴,围困姑苏。夫差闻讯,仓猝回师,请求议和,伯嚭答应勾践许以犒军之礼,才求得越国班师。后来,吴国连年灾荒,民怨载道,国力大衰,范蠡见时机成熟,乃建议越王再次伐吴,遂灭吴国,夫差自杀。越国也退还了过去占领邻国的土地,改善与邻国的关系,成为春秋末年的最后一代霸主。
(三)经商谋略
勾践灭吴后,大摆庆功宴,席间群臣尽情欢乐,唯独勾践默默无言,且有忧色。善于洞察一切的范蠡深知越王在国家强盛之后,要如何对付为他效力的群臣,而绝不是与他们共安乐。经过深思熟虑后,范蠡决定谢绝封赏,庆功会后,他向勾践请辞,正中勾践下怀,然勾践却又假惺惺潸然泪下,说:“我以前说过,要和您共享国家,如果您不接受,我就杀了您的妻子儿子。”这就更坚定了范蠡出走的决心,激流勇退,于是连夜乘扁舟离开,涉三江入五湖,出走至齐国,表现出了冷静和明智。临行之前致书于友人文种曰: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可与共之患难,不可与之共安乐,劝文种辞官离去,文种犹未深信,不久越王果借故让他自杀。
范蠡到齐地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居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之所以取鸱夷子皮③为名,取其能缩能伸之意,原为对伍子胥的敬重与怀念。范蠡在齐地经商致富,使他在当地出了名,齐国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于是,他拒绝接受,“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以怀其重宝,閒行以去,止于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因他经营有道,“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被奉为商界之祖,经营之神。
范蠡经商的谋略是“因天之时,就地之利”( 古本《孝经》),而依于“义”。
首先,谈谈“因天之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牢牢把握和充分利用有利时机。他曾说:“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亡,唯恐弗及”(《国语·越语下》),他在越从政为官,特别是指挥战争就很善于观察利用天时,他离开越,重新选择职业时,就更注意到这一点。他明智地观察分析了列国纷争的形势,认为在越王勾践称霸后一段时间里,楚、齐、晋三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一时还难以调集起众多的兵力发动战争,可能会出现短时期的和平安定,而和平安定的年代是经商做生意的极佳时机,故决定从商。
其次,在“就地之利”方面,范蠡择址“陶”可谓独具慧眼,经过了周密的调查研究,他选择了司马迁誉为“天下之中”的交通要塞之地。此地是春秋战国时大都会,其来历非浅:传说时代的尧初居于此,又是舜制作陶器的场地,西周时是曹国的国都。此地先归宋、卫,后归齐。由于尧、舜、曹君的活动使陶地较长时期保存有了诸如忠厚诚信、淳朴端庄、勤劳节俭等等独特文化传统,又因归属的频繁更替及交通要冲位置的形成,使陶地呈现出一种宽容、开放的风气。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创造出一种宜于经商的氛围。更因陶地居齐、鲁、宋、卫等诸侯国的交通要道的枢纽,距楚、晋、越等诸侯国并不远。正所谓“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有眼力,识宝地,果然,迁到了“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经济交通中心陶地后,成为巨富。
再次,范蠡特别注重以“义”经商,很好地处理了义利关系。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些思想已在范蠡脑海中生了根,在商业经营中从不追求暴利,而仅“逐什一之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生财有道、薄利符合消费者利益,他们能够接受,达到了义的要求。“义者宜也”(《礼记·中庸》),价钱高低定得适当、合宜,与商品等值、便宜,结果达到薄利多销,自然利益也加大了。与此同时,范蠡亦强调以“智”经商,注重经济理性,即经济利益和道德规范一致,经济理性排除非理性。范蠡在陶经商致富后,“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而好行其德者也”。(《史记·货殖列传》)
总之,范蠡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出其在一生中,无论在人生选择,还是在政治、军事、经商等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分析、辨别与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范蠡在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和经商致富等都取得很大的成功。对此,清朝人朱素臣曾写《题范少伯祠》一首诗,给与他以极高的评价,现抄录如下:
应羡功成身退无,湖流犹把姓名呼。
千秋不乏奇男子,高识谁能及大夫。
笔者综观范蠡的一生,其“高识”无人可及,但亦有其人生的教训,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故事,说到陶朱公有三个儿子,次子在楚国杀人,陶朱公具有识人、用人的方法,决定派少子去救次子,因少子生于富豪之家对钱财使用大方,长子从小随他艰难创业很看重钱财,此次救人要花“千金”,看重钱财肯定把事情办坏。因此,决定派少子前往,但长子认为“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为不肖”,因此坚决反对,甚至以死威胁,其妻也说:“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空亡长男,奈何?”陶朱公此时没有坚持自已的正确意见,没有进行耐心解释,而是求息事宁人,改派长子,但所托非人,“千金救子”功败垂成,次子被杀,财归人丧。
注 释:
① “蠡”字是大贝壳做的“舀水瓢”,其蠡字下面的两个“虫”,一是指蛇(小龙),二是指老虎(大虫),能把龙虎压在下面的人绝非常人,一定是霸领诸侯的英雄俊杰。“少伯”的“伯”是古代官位的第三等“伯爵”。其生卒年代根据雷蕾编著的《千秋商祖范蠡全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9页。
② 人格力量是指个体到达自我实现的能力素质,是个体在满足需要过程中所表现的主体性力量。它包括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和道德力量。
③ 范蠡弃官赴齐从商,要从头做起,故变更姓名为鸱夷子皮。鸱夷是生牛皮做成的革囊,古时盛酒器,平日干缩很小,一旦装满,便胀得很大。当年夫差迫伍子胥自杀后,便装进鸱夷子皮投入江中。
[1] 佚名.西施苎罗志[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47.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2.
[3] 柯远扬.孔学新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13.
[4] 骆承烈.商祖陶朱公[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55.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Life Wisdom of Fan Li
KE Yuanyang1, KE Yonghui2
(1. College of Social Histor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2. English Department, Fujian Foreign Trade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Fuzhou, Fujian 350016, China)
The life wisdom of Fan Li is most conspicuous in two aspects. One is the macro-philosophical wisdom which contains the view of dialectical development,the subjective cognizance conforming necessarily the overall objective condition and the law of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as well. And the other is the microscopic strategy wisdom applied in all areas, including politics, military, and business and life choices. Fan Li possesses an excellent capacity of analysis, identification and judgments, whose life wisdom inspires the later generations to a large extent.
Fan Li; life wisdom; philosophy wisdom, strategy wisdom
K82
A
1673-2065(2016)05-0119-05
10.3969/j.issn.1673-2065.2016.05.019
2015-07-21
柯远扬(1938-),男,福建闽侯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柯涌晖(1981-),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