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焦点和取向
2016-03-15肖潇
肖 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焦点和取向
肖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205)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的教学,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面临着严重考验,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为了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应当突出三个方面:发挥不同层次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和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焦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统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其课程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发展很不平衡,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尚未达到“学生真心喜爱”“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的价值目标。问题的成因固然很多,其中之一是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适应科技革命引起传播方式变迁的新要求。显然,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迫切需要不断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一、发挥不同层次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教学方法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在适应范围上又具有广狭之别。教学方法之层次和适应范围的差别,反映了其不同的价值意义和现实功能。然而,不同层次和不同适应范围的教学方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当全面把握,使之功能互补,形成整体效应。
大体上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或根本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它普遍适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同课程、每个原理和观点的教学。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1]802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规定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确立了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2]理论联系实际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最高层次的教学方法,既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决定的,也是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决定的。第二层次的教学方法或基本教学方法总体上适应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教学,不过,这一层次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比如: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从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其精神实质为主要目的的讲授法;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习马克思主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研讨法;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主要目的的多媒体教学法,等等。基本层次教学方法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决定的。第三层次的教学方法仅适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特定的教学内容,我们称之为具体教学方法,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具体性决定的。如案例法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使之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某一理论观点。应该指出,三个层次教学方法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且每个层次中还可能包含更为具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虽然存在层次、适应范围的区别,但这并非重要和不重要的差别,它们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都是重要的,并且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中,根本教学方法具有原则指导或方向引领作用,决定基本教学方法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基本教学方法和具体教学方法派生于和服务于最高层次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根本教学方法的现实力量。如果忽视根本教学方法,那么,基本教学方法和具体教学方法就会因为没有基本遵循而导致功能弱化乃至消解;反之,如果忽视基本教学方法和具体教学方法,那么,根本教学方法的价值目标和实际功能就不能得到具体贯彻和充分体现。须知,教学方法的层次性体现着其功能的多样性,而教学方法及其功能的多样性又表征着它们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正确把握不同层次教学方法的这种内在关系,是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们既不能把某一层次的方法绝对化,也不能把不同层次的方法对立起来。当前,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对不同层次教学方法的整体把握,因而没有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正因如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往往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或者只重视理论教学而不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教学成为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或者忽视理论教学而盲目地讨论实际问题,其结果是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显然,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既阉割了根本教学方法的原则要求,也淹没了基本教学方法和具体教学方法的现实功能。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方法,既要坚持根本教学方法的一元化,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又要推进基本教学方法和具体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性质和地位来说,我们更应该准确把握不同层次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上保持自觉,努力构建起反映教学规律、体现内容特点,多层次、多功能的教学方法体系。
发挥不同层次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主要根据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教学方法首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根据。这是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决定和服从的关系,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必须服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决定教学方法的层次性和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性。譬如同样是讲授法,但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因而教学方法也就需要具体化,即在系统讲授法、重点讲授法、要点提示法、观点归纳法等等中作出最佳选择,从而使理论教学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又必须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用以武装大学生思想的,而现实的大学生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其思想素质并非处于同一起跑线。诚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教学目标上有全国统一的刚性要求,其教材也是全国统一的版本,但是,教师所面对的却是特定的校情和生情。按照理论联系实际根本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就既要考虑全国统一要求,又要针对具体的校情生情,由一般进到特殊。如果只强调一般,而忽视特殊,到头来只会适得其反。这也就是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耦合性,而且要以生为本,反映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实际需求和接受方式。实践表明,整合不同层次教学方法的功能,是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教学过程是由不同环节和形式构成的有序的、动态的系统,其中每一环节、每一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意义,而且诸环节、诸形式之间存在合理转化的内在规律。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认识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认识)的来源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就人类知识的总体而言,无不来自直接经验,但就特定时期、特定主体而言,其知识不可能也不必要都来自直接经验,在传播手段现代化、信息化的现时代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其传播普及虽然有多种形式,但不可缺少课堂教学这个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既是教育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渠道,也是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而课堂理论教学便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坚持课堂理论教学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灌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教育中,列宁曾针对工人运动中的自发性倾向提出了著名的“灌输论”。他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76。列宁“灌输论”的旨趣在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向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之形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自觉。必须肯定,列宁的“灌输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教育具有普遍意义,至今仍然没有过时。事实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就是“灌输”的具体体现,因为青年大学生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课堂教学是“灌输”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教育的其他形式相比,它更系统、更有计划性。然而必须指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对于“灌输”应该从发生学的意义上去理解,而不能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去理解。即是说,“灌输”所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通过学习和教育而自觉形成,而不可能无师自通、自发产生。如果把“灌输”视为一种具体教学方法,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满堂灌”;如果把列宁的“灌输论”作为“满堂灌”的依据,那更是天大的误会。准确把握列宁“灌输论”的精神实质,是克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满堂灌”现象,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行为方式的思想前提。
课堂教学虽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但并不是唯一阵地。课外实践教学既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形式,也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必然延伸和有益补充。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首先要求重视课堂教学,守好主阵地,为学生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加强课外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联,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认识社会、增强本领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既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规律性决定的。列宁曾经说过:“单从书本上来领会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极不正确的。……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3]279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不仅在其形成基础、理论精髓和作用对象上得到充分体现,也应该在包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内的传播普及中得到具体体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间接经验,他们虽然可以通过课堂和书本认知其中的某些内容,但仍然有必要尽可能通过直接经验亲身体认或感悟其中的真谛。只有把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贴近生活、深入群众,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锻炼,才能使之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815“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无论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既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
如果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具有长期积淀的成功经验的话,那么其实践教学的经验则相对薄弱,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从一般要求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不仅要制订融课内与课外于一体的教学方案,将实践教学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总体教学计划,而且要制订切合实际的具体实践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形式、课时、考核以及投入等作出明确规定,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确定实践教学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不来自实践,但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都要采取实践教学形式。什么内容适合在课堂进行,什么内容适合在实践中进行,对此,在选择上要有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其中的关键是明确实践教学的课题,否则,实践教学就可能出现走过场的局面。再次,要选择实践教学的形式。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消化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增强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旨归的校内实践活动;二是以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践能力为旨归的校外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教学也好,校外实践教学也罢,都应当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今时代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后,要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审视现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往往具有两种可能的情形,安排得当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安排不当则会事与愿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使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形成耦合,把“观念存在着”的实践结果转化为事实上的客观效果。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有稳定性的一面,也有变动性的一面。不同时期、不同专业的课程中,那些反映教学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的教学方法具有稳定性,而那些由专业的课程特质以及一定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教学方法则具有变动性。由此表明,教学方法贯穿着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方法上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超越传统,在运用行之有效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形成的一些重要方法,如以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法,以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为特点的专题报告法,以巩固和拓展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为特点的课外指导法,以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特点的研讨法等,由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规律,因而行之有效,并且仍然具有现实价值。同时也不能不看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环境和条件都已经或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此相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结构、学习兴趣和接受方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其承载的海量信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运用新技术,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反映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和富于价值性的教学方法。从现实要求和目标取向来看,必须切实把握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进路及其焦点。
一是要把问题意识作为改革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切入点。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它既面向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也面向“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始于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教育也应该如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不仅要面向“文本”中的问题(理论问题),更应面向实践中的问题(现实问题)。既要以问题为轴心牵引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就“文本”问题形成思想共识;又要以问题为线索分析现实世界,引导学生就实践问题明确价值取向。具体地说,面向“文本”中的问题,就是从理论体系的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力求理论问题阐释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搞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面向实践中的问题,就是揭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现实世界,力求现实问题分析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引导学生搞清楚“怎么样”和“怎么做”。需要强调的是,理论问题的阐述要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性的特点,而不能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课程的专业性标准。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性教学混同于专业课教学甚至于学术研究,则只会事与愿违。同时,现实问题的分析要考虑学生的身份,而不能用实际工作者的社会角色苛求学生,否则,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是要把知情意作为改革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关节点。就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一种知识,而且是真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向大学生传授真知,使之形成“理论认同”。诚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一门严肃的课程,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排斥激情,事实上,传授真知的过程也需要有师生双方的情感投入与交流。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的力量。”[5]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6]如果说追求探索真理的过程与人们的情绪、情感等有密切关系的话,那么,学习和接受真理的过程同样与人们的情绪、情感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且复杂多变,这就决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态度具有多元性。由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应当关注大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情感认同”。意志对人们实现目的的活动具有控制作用,面对复杂的认识对象,任何人想要战胜困难就必须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同理,大学生要实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也需要具有这样的意志力。可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在于一些大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缺乏热情,而且也缺乏意志力。因此可以说,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应当成为改革和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一个关节点。
三是要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改革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突破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抽象概括性,大学生对其理解不可能没有困难。这就需要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深刻的道理大众化,如综合运用通俗的语言表达、精致的课件设计、得体的体态表现以及生动的生活素材等等,但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特点、接受方式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说,克服困难的最大公约数当属用好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感觉器官在认识形成过程的作用是不同的,只用听觉能够认识事物15%的特征,只用视觉能够认识事物20%的特征,当视觉和听觉并用时则可以认识事物65%的特征。可见,教育过程应当注重不同感官的具体作用,尤其是要注重发挥不同感官的综合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各种信息直观综合地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证明,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况且,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对于丰富教学资源、追踪理论前沿和分析社会现实,也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各类媒体信息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如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传递教学信息,是改革和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有两种形象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不作为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窠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课件内容仅仅只是板书的位移,因而弱化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和优势;二是过度作为现象,即课件中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比比皆是,但其中许多信息喧宾夺主,形式冲淡内容;甚至有些信息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南辕北辙、背离宗旨。由此可见,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构建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高效课堂,应该成为改革和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6]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责任编辑:彭雷生
The Focus and Orientation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in Marxism Theory Course
XIAO Xiao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two of them: “Marxist Basic Principle” and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made remarkable advances while also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Therefore, the urgent reform and cre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arxism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highlight the three aspects: exerting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different levels of teaching methods, adhering to the unity of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ance.
Key words:Marxism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and innovation; focus
收稿日期:2016-03-20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5Z152)
作者简介:肖潇(1981-),女,湖北荆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4-00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