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黏膜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2例

2016-03-15高咏梅刘云峰

关键词:嗜酸胃肠炎酸性

高咏梅,刘云峰

(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黏膜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2例

高咏梅1,刘云峰2

(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哮喘;糖皮质激素;误诊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腹部不适、恶心等为常见临床表现,伴有消化道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主要累及胃及肠,偶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道,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和内镜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导致误诊漏诊[1]。

1 病例介绍

病例1:女性,28岁,福建人,家庭妇女,主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1月余,加重20 d”入院。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向右侧背部放射,进食后明显,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黄色胃内容物,大便每日2~4次,稀便。近20天上述症状明显加重,疼痛时患者不能忍受,且疼痛发作时伴有明显喘憋。门诊腹部B超检查示:肝、胆、胰、脾、膀胱、双肾未见异常,右卵巢囊肿,盆腔积液;电子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窦炎;上腹部CT未见异常。口服及输液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4-10-20日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患者既往无肝炎及结核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有哮喘病史十余年。既往2~3年曾有类似腹痛发作史2~3次,能自行缓解。查体:体温36 ℃,脉搏88次·min-1,呼吸22次·min-1,血压99/72 mmHg,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心脏听诊未闻及异常,听诊肺部可闻及干鸣音,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脾、肾区均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血常规示:血白细胞6.48×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30.2%、嗜酸粒细胞绝对值2×109/L、血红蛋白152 g·L-1、血小板203×109/L;大便常规白细胞1~3个/HP,未发现虫卵;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红细胞沉降率、尿常规、凝血功能均正常;电子肠镜未见异常。给予抑酸剂,营养支持等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且发作时伴有喘憋。复查电子胃镜检查示非萎缩性全胃炎伴糜烂,因此时注意到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及绝对值均升高,建议内镜医师取活检6块,并嘱病理科医师观察组织有无嗜酸性细胞浸润。病理检查示胃窦黏膜呈慢性炎,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终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泼尼松4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d 3症状明显减轻,2014-10-29日出院。出院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至停用,随访4个月无复发。

病例2:男性,57岁,主因“腹痛2个月,加重伴便血6 d”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上腹部疼痛,进食后明显,为憋胀样疼痛,疼痛尚能忍受,间断发作,偶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烧心返酸,无明显腰背部憋胀疼痛。患者在北京某医院行电子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6 d前患者开始出现便血,为洗肉水样,一天5~6次,且上腹部疼痛加重,右侧季肋部疼痛。在当地县医院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陈旧病灶,腰椎正侧位未见明显异常;肝、胆、胰、脾、肾超声示胆囊炎。给予患者输液治疗,大便次数减少,转为黑色糊状便,1 d前患者大便颜色转黄,但上腹部及右侧季肋部疼痛加重,疼痛不能忍受,给予止痛处理后方可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钡灌肠检查示乙状结肠紧张度增高(不除外溃疡性结肠炎所致),以“腹痛便血原因待查”于2015-03-17日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7.5 kg左右。患者既往半年前开始无明显原因出现喘憋咳嗽,夜间为著,严重时不能平卧,在当地诊断为“哮喘”,治疗后好转,近期仍有发作性喘憋咳嗽,但较前减轻,且近半年间断出现下肢皮疹。查体:体温36.8 ℃,脉搏80次·min-1,呼吸20次·min-1,血压130/70 mmHg,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心脏听诊未闻及异常,肺部可闻及干鸣音,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脾、肾区均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可见散在的皮疹。入院后完善血常规示血白细胞5.46×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17.6%,嗜酸粒细胞绝对值1×109/L,血红蛋白126 g·L-1,血小板164×109/L;大便常规白细胞0~1个/HP,未发现虫卵;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红细胞沉降率、尿常规、凝血功能均正常;16排CT示肝右叶钙化灶,盆腔积液,前列腺增大,前列腺内钙化灶,结肠扩张积气,不全梗阻?炎性病变?腹部超声示肝内钙化灶,门静脉结构及血流未见异常,腹腔未探及淋巴结及腹水。行皮肤过敏原实验对多种物质过敏。电子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给予患者PPI,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但仍有腹痛,且夜间较重,发作时自诉伴有喘憋,咳嗽,咳白色黏痰,治疗效果不显著。电子肠镜示结肠多发增生灶,直肠炎症。病理检查示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水肿,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终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确诊后加用地塞米松10 mg入壶,一日一次,治疗d 3症状明显减轻,改为泼尼松30 mg每日1次口服,于2015-04-08日出院。出院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至停用,随访4个月无复发。

2 讨 论

EG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可能是一种与过敏体质、机体免疫状态及遗传等多因素有关的疾病。本报道中2例患者均有哮喘史,且腹痛发作时均伴有明显的喘憋,咳嗽,咳白黏痰,听诊肺部可闻及干鸣音,其中1例患者皮肤有皮疹,行过敏原检测示对多种物质过敏,包括多种食物。本病在临床上极易误诊,本报道中的2例患者在入院初期就曾考虑过是否为胆系感染、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

EG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约80.0%病例有胃肠道症状,首发症状多为腹痛,可急性起病或慢性发作,疼痛部位和性质缺乏特异性,可为钝痛、绞痛、隐痛,亦可伴腹胀、腹泻、黑便、恶心呕吐等其他消化道症状[2]。临床表现与嗜酸粒细胞浸润部位及病变深度有关,以胃和小肠受累最为多见,胃肠道外表现较少。临床表现与病理分型相关,1970年Klein等将本病分为黏膜病变型、肌层病变型、浆膜病变型,可单独出现或混合出现[3]。本报道中的2例患者胃肠道黏膜层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属于黏膜病变型。

黏膜病变型EG诊断尚无金标准,目前主要依据:①存在胃肠道症状,且有时症状重,体征轻。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IgE增多支持EG的诊断,可作为诊断的重要线索,但不作为诊断的标准。对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IgE升高的患者,应把EG作为鉴别诊断的疾病之一。③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表现为黏膜斑片状充血、水肿,或片状糜烂、溃疡、息肉,活检病理提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一个以上部位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病理改变为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弥漫或多灶集聚,不伴有其他炎细胞浸润。但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呈局灶性分布,内镜下黏膜活检可能为阴性表现,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对于拟诊病例应在正常组织与非正常组织行多点活检,至少应取标本6块,上消化道黏膜每1个高倍镜视野大于或等于20个嗜酸性粒细胞,下消化道黏膜每1个高倍镜视野大于或等于60个嗜酸性粒细胞,可以诊断EG[4]。

EG可多次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病程呈自限性,可自愈或经对症治疗缓解。临床上以内科治疗为主,首先是脱离过敏源,停止进食或接触可能的过敏源,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一般每日应用泼尼松20~40 mg,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可改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水平,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维持6~8周效果较好[5]。对于临床症状重的病人,先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待症状好转,再改为泼尼松口服。EG合并出血患者应用激素可快速缓解症状并止血,而一般溃疡出血者,激素治疗则为禁忌。

[1]王翀,李国华,朱萱.23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分析及其诊治[J].南昌大学学报,2013,53(7):30-33.

[2]王强,刘晓波,金曙.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32例临床诊治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2,24(3):159-161.

[3]赵亮,赵子夜,柏愚.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14):1263-1265.

[4]江勇,卢向东,张颖.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治分析67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11):1035-1039.

[5]杨落落,孙逊,时阳.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2例分析并文献回顾[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3):270-272.

[责任编辑:李蓟龙]

高咏梅(1978-),女,河北张家口人,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肝病及胰腺疾病的研究。

R 574.6

C

10.3969/j.issn.1673-1492.2016.08.022

来稿日期:2016-05-09

猜你喜欢

嗜酸胃肠炎酸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与慢阻肺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住院转归的相关性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柠檬是酸性食物吗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轻度胃肠炎并发婴幼儿良性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