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道德理性研究
2016-03-15张素子
张素子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8)
大学生的道德理性研究
张素子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8)
摘要:践行道德,是出于感性还是理性使然?有人说,讲了道德,既不能用来加薪,也不能用来升职。但讲道德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没有心灵,肉体只是一个躯壳。别人的一声谢谢与领导的赞许,给你带来的内心感受是妙不而言的,这是油然而生的道德理性自豪感。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秉承着经济发展与复兴中华的重任,亦担负着正道德之路。因为让大学生成为哪种人的,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这就是道德理性的力量。
关键词:道德感性;道德理性;破旧与立新;大学生成长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 道德的左膀右臂就是感性与理性,道德理性的另一面是道德感性。感性与理性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的。人不是十全的感性,也不是十美的理性。更多时候,感性支配着我们的情感,理性支配着我们的行为。英国学者H·沃尔波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性来领会是个悲剧。”因为通常我们会说感性的话,但却做着理性的事。但是理性并不能单独解决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然而感性有其必然的局限,需要感性的破旧。
一、道德感性的破旧与理性的立新
(一)道德感性的破旧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强调“道德行为”本身应是无功利、无目的性的,只有那样的行为才能称之为道德行为,其它任何包括功利因素、有目的性的行为都不能算做是道德行为。这其中道德感性的因素起了多少绝对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是纯道德的行为,“助人为乐”算、“见义勇为”是,但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遇到吗?都能做到吗?恐怕很难。不否认人所应具有的道德感性,因为这是个体自身情感的需要,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但过度渲染道德感性,以至于普通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上下不来,就会造成表面风平浪静,内心却波涛汹涌的不利影响。
(二)道德理性的立新
感性对道德总有一种观望心态,总是望闻问切,观望别人在做什么,好和别人保持一致,而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有时,人们在感性使然的情况下容易冲动。这是感性存在的问题,所以需要理性的控制。理性的人通常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与不做什么。理性的立新可以树立起道德自信,战胜内心的道德危机,把道德的有毒债务处理掉,剔除掉感性的不利因素。
在哲学意义上,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否定与怀疑后就是立新。有些人善用所谓理性的有色眼晴来看待事物,善于放大他人的缺点,善于隐藏自己的弱点,乐看人性之丑之恶。在他们眼中,批判代表着一切,只适合于做“舆论监督”,而不愿做“正面宣传”。理性有时候是有所为,也可能是有所不为。做了好事也许是举手之劳,没有做好事或许在一念之间,但却往往造成人格比较上的一步之遥。这表明他们只是表面上的理性,而这种理性中没有贯穿道德,没有在道德的理性上做到“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当然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谈不上是道德行为,它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行为,切记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上升到道德高度。道德理性在哪里?理性就是道德的火眼金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道德一直以来都是吸引眼球的事物,然而道德是吸精还是吸金呢?道德是非黑即白的吗?道德有没有副作用?种种问题都值得人们探求。钱钟书曾言:“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发一场洪水,有时来一场瘟疫,有时就派个道德家下来。”这就是从道德理性方面来说的。道德理性是道德感性的紧箍咒。因为人是自私的,每个人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做出选择。道德理性强调正面性的传扬,它摆脱了道德感性的不稳定,抛弃了道德感性的左右逢源。
二、道德理性的选择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经济决定道德,理性的选择就不能违背这个前提。有人经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怎么“身不由己”,身体是你自己的,怎么还不由己了呢?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这个“己”?这需要理性的灌输与选择。
道德自由与道德理性是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对于安全,我们自愿放弃某些自由来换取安全。这是理性的选择。“从心所欲”,这是道德的自由,“而不逾矩”这是理性的选择。人的一生总有一些东西是你无法拥有的‘物质’,但精神和道德却是你选择就能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科学能帮助我们了解外在的事物,但内在世界却不行。但我宁愿你信奉一种我不接受的宗教,也不愿意你盲目信奉一切。”表明理性选择的重要性。内在世界需要理性和道德,经济本身只是让人过得好一些,但最终有些人得到了物质,却背离了道德与精神。当一个人背叛了道德与精神,也就直接或间接地远离了经济。对待利益,李嘉诚先生6分利的选择,给他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与圈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理性的选择,也包含着道德的血液。再多的钱可以万古传世,但不能名垂青史,但人可以,文化可以,道德可以,这是理性的选择。
“见死不救”与“见义勇为”,取决于“人性与道德”的选择,更取决于“理性”。在理性看来,我们可能选择不去救人,但在道德理性看来,见义勇为却是必须的。“农夫与蛇”的故事一再上演,就是选择中感性成分大于理性的成分。理性与道德既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又是共生的关系。两者都是中性词,处在环境的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与解读,理性更类似于中庸的作用。道德与理性是里子与面子的关系,面子包裹着里子,也决定里子的质量。道德理性的选择,有助于我们完成道德救赎。道德理性的选择有助于疏导道德堰塞湖:道德理性的选择可以把道德的“井喷与决堤”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三、大学生的道德理性之路
道德可以有指定吗?按下一个键,复印一堆吗?道德可以量身定做吗?道德的改变可以立竿见影吗?这些如果可行,就像是思想控制,但道德历来都不可行。因为感性经常能够影响到理性,就表明道德既没有统一适用的操作系统,也不是可以预先设定好的。
(一)破除“道德雾霾”的理性之路
康德强调道德律,人人心中都有道德律,其实就是道德理性,它支配着人的行动。道德理性通常来源于良心、责任。然而道德理性只是一种主张,它不具有强迫性。在社会中,普遍存在这个问题:重功利轻人格。在教育中,普遍存在这个现象:重分数轻品德。这往往会把道德变成纸牌屋,最终造成刻舟求剑式的求道德,无济于事。重功利轻人格、重分数轻品德的追求是一种道德心理上的“雾霾”。在破除“道德雾霾”的理性之路上,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理性是在找平衡吗?理性是在压抑我们的本能吗?理性就是痛苦的吗?理性就是一种强制吗?答案是否定的,必须要明确道德理性是一种本能,是人内在的本质,更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要求我们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
(二)目的与手段的理性之路
曾经看过一篇报告:全球最好的高校推荐给学生的书籍中,排名前10的书籍几乎都是和人生哲学相关的,几乎很少有专业性的推荐书目。这说明我们可以不关心技术,因为技术只是拿来用就可以,但不能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所涉及的不是生存的手段和工具,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道德属于哲学的范畴,无疑也具备这样的价值。其实,想要钱也是目的,所以一切都是哲学问题。而想要钱的手段,涉及道德问题,那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关心的,理性对金钱的作用就在于把它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人生很多时候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如何选择最优的方式需要我们用理性去思考、去取舍。在对待别人的情况下,不要总拿自己的尺丈量别人的寸,更不要拿自己的寸丈量别人的尺,对他人的目的与手段是否正确,同样需要培育道德理性之路。
(三)道德的理性说明
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恢复出场设置,对于道德我们也不能进行离线管理,而是需要经常保持对个人热点的关注,同时对道德还要依据个人特点进行个性搭配。道德只有与理性同步,才能保持我们人生设置的定时任务能够完成,也才能完成更多的人生设置。道德是与时俱进的,存在着系统升级的需要,它不仅需要外在的声控,也需要内在的体能,它不仅需要你我的互动,也需要保有个人内心的清静。道德的优质要求做到资料共享,也需要通过定位服务来体现其对个体的价值。道德不可以自动锁屏,偶有的小灵光会时有提醒,是指示灯在闪烁。道德没有时间和日期的期限。它是无穷无尽的,存在着各种语言环境中,具有存储的功能。
道德有很多应用程序,也有使用说明书,更有售后服务功能,配有道德保修卡。人们可以体验改进道德,也可以保有道德权利的归属地。道德具有支付宝的功能,它是一个中枢,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道德具有浏览器的功能,打开它能够看到很多不一定的东西。道德占用的内存越多,说明道德的分量越足。道德亦是手电桶,能够照亮你的人生。道德也是闹钟时钟,时刻定时定点的提醒你,该做什么了。道德也有录音机和照像机的功能,不仅可以记录你的声音,也能记录你的影像。道德更是一个计算器,计算你人生的得与失。道德也是一个通讯录,你能联系多少人,就说明你有多优秀的道德因子。道德也有一键锁屏的功能,可能因为一件事而使你无法翻身,把自己定在了道德的耻辱柱上。道德也是地图,需要走过很多弯路才能到达你的终点。道德最终也可以是WPS,可以通过文字记录下你的一点一滴。而理性则为道德的产生、发展、成熟、创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道德的说明其实就是理性的结果。
大学生的道德理性之路,需要培育,要需要实践,它不能坐而论道,而必须要让道德落地生根。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有道德情怀,有理性思维,而动物只有单纯的生理需求。在人类社会中,道德不道德,只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得到体现。对于他人,是要做到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取决于道德中的理性因素,取决于道德理性是否真正在大家心中。
参考文献:
[1]大卫·休谟.周晓亮泽.论道德原理/论人类理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亚当·斯密.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责任编辑:南东求]
* 收稿日期:2016-05-11
作者简介:张素子,女,辽宁清原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3-0043-03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