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桥家书》的现代意义

2016-03-15董秀丽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治家板桥郑板桥

董秀丽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板桥家书》的现代意义

董秀丽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板桥家书》是郑板桥写给亲人、朋友的一封封书信的合集,情真意切,内容丰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家书不仅包括板桥的治家思想、读书与教育后代的思想,而且包含着板桥的政治思想。板桥用简短的文字,在“家书”这一特定的文体中表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意义深远。当今,通读《板桥家书》,他的爱人重农思想、治家教育思想、读书思想等,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郑板桥;家书;现代意义

郑板桥(1693-1765),出生于经济文化活跃的江苏兴化,历经康乾盛世,诗书画三绝,还有不少诗钞、词钞流传于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成就显著的名士。他是“扬州八怪”之一,历来以“狂”和“怪”为人们称道。《板桥家书》中,他特立独行,歌颂农民,并且将农民作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对待。这些思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他的治家教育理念、读书观念,同样吸引着我们,值得我们仔细揣摩,深加体味。

家书,是一种应用性的文字,能使写作具有风力。《文心雕龙·书记》篇,论书信中说到书信写作“宜条畅以任气”,在家长碎语中,表达个人观点。《板桥自序》中曾说“板桥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进指远之处”。

《板桥家书》是板桥与家人、挚友传达问候,交代事情、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书面文字。写作的时候没有雕琢、少有顾虑,率真、自然。通读“十六通家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他质朴、厚道的品质,他对族人、同学、孤儿甚至是孤魂野鬼的关怀与同情。他以百姓邻里的生存为己任,心系劳苦,不顾个人安危的做法,值得颂扬。在板桥的身上,我们真真切切可以看到一位父母官的平民爱人观念。

平等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突出的话题,尤其是民生问题。郑板桥在家书中论述了这一问题,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学习板桥家书,我们可以思古望今,为今天我们所处的困境提供借鉴,探寻解决的途径。《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开篇即强调人生而平等,都是皇帝、尧、舜的子孙,只是后天的因素造成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不幸而为臧获,为婢妾,为舆台皂隶”。板桥反对以富欺贫、以贵傲贱的做法,家书中告诫弟弟墨要存心忠厚,善待乡民。《焦山读书寄四弟墨》写到了对和尚的同情。他说和尚是“吾中国之父兄子弟,穷而无归,入而难返者”“削去头发便是他,留起头发还是我”。和尚也是可怜穷苦的人,板桥对此深有体会。在扬州求学期间,板桥也曾因身上钱财不多而住在佛寺,穷苦之余,是佛寺给了板桥容身之地。他同情和尚,同情穷苦大众,对人民的态度,出于自己的亲身体会,是从小的经历,使他更能体验到普通民众的不易。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裕了,平等问题仍是一个问题,更是一个难题。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的出路在于认识它,并且找到解决它的办法,为官的尊民爱民,普通民众积极建言献策,上下同心,共筑和谐,为社会的建设出一份力。

板桥是一位有才之士,刻苦读书考取了功名。他也是一位有德之人,功成名就,不忘乡里人。作了山东范县的知县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板桥牵挂着乡里人,要弟弟牢记“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要弟弟帮助更多的人。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板桥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农夫,提出农夫的重要性。“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等,他将农夫作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对待,并且认为天地间如果没有农夫,整个国家将是一片惨象,“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他赞扬了农人的劳动价值,批判了读书人的功名富贵观念。《板桥家书》体现了郑板桥以民为本、尊重农民的思想。读书求学之苦,做官之难使板桥深刻理解百姓,关心百姓疾苦。他是百姓的父母官,为民办事,救民于水火。在山东潍县任职期间,遇天灾荒年,大胆开仓放粮,不惜得罪顶头上司。如今,如何更好地建设文化科技强国,亲民爱民很重要,要发挥我国传统的“仁爱”思想,激发人们的热情,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板桥家书》被人们赞赏。它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家书之一,既无学究气,也不说教,以道理深刻显示出它独特的价值。平等爱人的思想是进步的。它的范围可以扩展到今天,甚至是以后。尊重人,爱护人,让人们平等地享有社会地位,参与社会生活,为整个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这有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重农思想不仅仅在当时是适用的,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其价值也并未削减。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本。关心民生,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并将之落到实处,方可本固邦宁。一封封家信,我们读出的不仅仅是深恳的教诲,更多的是家书中的思想,思想的现代性。读板桥家书,思古望今,为当今的社会问题,寻找更好的出路。

郑板桥在书信中体现了他的治家之道。板桥身上既有儒家的仁爱理念,同时又兼佛家的超脱。板桥于家庭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对独子麟儿的教育,没有过多的溺爱。板桥是以一位严父的形象出现的。

在板桥的治家思想中,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最重要的是他的“以仁传家”。《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写到了板桥对无主孤坟的态度。板桥认为,自家不买,还会有其他人买去。这座坟终究难以保留,倒不如自己买去,立碑祭奠,让后代子孙将这种善行传下去。这种做法,体现了“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不但无主孤坟得到了保存,并且被立碑纪念,被子孙后代祭奠。这不得不说是以仁传家,以善传家。板桥这种身体力行、推己及人的做法,无疑是很有效的。好的品行不一定要惊天动地的大事中得出,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事,我们看出了一个人治家的妙处所在。

治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子女的教育。板桥这一点做得也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在家书中,板桥叮咛弟弟要教育好麟儿,要弟弟教之有道,用正确的方法。《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教育不是朝夕的事,好性格的培养却是朝夕都必须注意的,不能因嬉戏玩耍就不讲规则。现代的孩子,丰衣足食,缺乏的正是这种忠厚、富有同情心性格的培养。在家是小皇帝,在外是公主、王子,在娇惯中成长。而板桥在外做官,儿子留在家中,嘱托给弟弟。他告诉弟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明理做个好人”等。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娇惯任性的脾气终究不好,板桥家书中的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反思现在的教育。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处世原则,对其他小伙伴要平等对待,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仁厚的性格。

说起教育,必然涉及到择师的问题。板桥从富人子弟不上进而落魄与穷家子弟发奋而成功的对比中出发,进一步强调了板桥的教育观。《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板桥发出这样的感叹,“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想到自己是做官之人,他的儿子也算是富贵子中的一个,所以教育刻不容缓,从小抓起,虽然儿子只有六岁。板桥认为从小应该培养孩子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要乐于助人。细读这些文字,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教育的处处用心,更是儒家孝悌思想的再现。

一个家庭犹如一个小国。家庭的方方面面都应处理好,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家长需要强调的就是善恶、爱心之类的品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依赖于良好教育的实施。板桥以严为教,不论是品行的培养,还是现实中实际的教育问题,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了阐述,可以说是一个教育的大家。对于现在教育来说,如何培养一个孩子的品行远比教会他如何使用电子产品重要,小孩子的教育,德行合一,知行合一,从长远培养,从小事做起。

《板桥家书》中我们还必须学习的一点是关于读书。家书里的读书思想有很强的现代性。不论是对于古人读书、还是当代人的读书,都有可取之处。家书中涵盖的读书思想,可作为我们今天读书的借鉴。

郑板桥认为要有选择地读书,要精读经典篇目。板桥从小很喜欢读书。这与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业于外祖父,从师陆震。板桥的父亲也是读书人。他的母亲也曾教他读书。这些都有助于他很好地读书,读好书。读书人自有读书之法,板桥也不例外。读书要有自己的认识,照搬照抄终究是不可取的,板桥教我们读经典。他认为只有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我们才能见出书本的高妙之处,《潍县署中寄舍弟第一书》强调了这种观点。比如读《史记》,以《项羽本纪》为最。读《项羽本纪》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夜、垓下之会为经典。读经典,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读书是好的,要有所选择,精读经典篇目。

郑板桥认为读书应该与生活结合,所谓“书中有书,书外有书”。《范县署中寄舍弟第三书》:“诚如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籍浩如烟海,各朝人才辈出,学派如林,怎样才能不囿于古人的条条框框,自出机杼?读书使人明智,但必须讲求读书方法。多读书而不教条地拘束于书面意思,自己懂得联想社会,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奥妙。郑板桥在这一点做得很好。他的胸有成竹的典故,历来为人们称道。知识来源于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多读书,但不固守;好读书,但不偏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现在的书,古今中外,科目细分,专业化更强,我们必须做到的是,在读书中讲求“活法”,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怀古溯今,不拘泥文字信息,培养现代人的转化意识。

家书中关于读书的目的的论述,现代意识更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读书的目的不一而论。板桥有一种特别新奇的认识。板桥是封建士儒,但没有把读书和做官联系起来。他认为“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1]读书,不一定能做官,读书为的是一种修养,一种教育的投资,一种发展性的投资。“人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板桥一遍一遍地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功利性的追求,而是自身的提升。总之,板桥的读书观有很强的现代性。人不可不读书,古往今来,书如良师益友,通过读书可以明白人生哲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扩充自己。读书要有选择,读经典,经典中的经典必须精读。读书在现代人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素养的提高、人生价值的发掘,是社会文化水平的一种体现。因此,现代的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此外,家书中关注社会,关爱生命,以仁爱为本,以诚做人等都可以认真研究,并作为学习的典范。《板桥家书》是一部很有意义的文学读本。一纸家书,寄托了板桥的情怀。他关心国事,心系百姓,并将家与国联系起来,忧国忧民。他言辞恳切,要弟弟以严治家,以仁传家。他希望人们多读书,有选择地读书,但没有将功名作为唯一的目的。读书为的是陶冶情性,提高素养……家书于日用中见真谛,一纸家书寄民情,道真心。所以说,《板桥家书》不仅仅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更值得我们作为治家格言、做人之道,认真加以琢磨,仔细剔抉,在治家、做人、处事诸方面汲取经验,潜心学习。

[1]王同书.郑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刘中建,林存阳.落拓狂傲 糊涂睿智:郑板桥的“狂”“怪”人生[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3]唐汉译注.糊涂成功大全:板桥家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陈书良.郑板桥评传[M].成都:巴蜀书社,1989.

[5]李鸿渊.论郑板桥家书的人文思想及其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吴根友,吴礼奇.板桥家书中的“仁爱”思想[C]//人民论丛(1998年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南东求]

2016-07-05.

董秀丽,女,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I207.6

A

1672-1047(2016)04-0060-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6.04.16

猜你喜欢

治家板桥郑板桥
板桥情(外一首)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探春治家新论
“布衣宰相”之父 范仲淹节俭治家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板桥村扶贫精准在哪里?
郑板桥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