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非讥讽孔子师徒之语
——兼与王学泰先生商榷

2016-03-15谢政伟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丈人五谷夫子

谢政伟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蚌埠 23300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非讥讽孔子师徒之语
——兼与王学泰先生商榷

谢政伟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蚌埠 233000)

历来注家多认为《论语·微子》中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语是指责子路或孔子之辞。结合其所在语境来看,此语实为丈人自述之言,意谓我正忙于劳作,播种五谷。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误读;辨义

《文史知识》2009年第1期发表了王学泰先生《经典是这样铸成的(一)——<论语>编辑、流传小史》一文,读来获益匪浅。该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语:

为什么《论语》中的孔子那么有人情味,那么亲切,好像在与每一个读者对话?即使记录批评孔子的话(如讥讽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类的话),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孔子的人格力量,因为孔子不仅不反唇相讥,反而带有敬慕地说骂他的人是“隐者也”。

王先生直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讥讽孔子之语,笔者以为值得商榷。此语出自《论语·微子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现今少数译注本也有与王先生类似的观点,例如南怀瑾《论语别裁》解释说:“子路就问他,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这个老头子可骂了子路一顿,什么你的老师?这种人光在那里吹牛,也不去劳动劳动,连五谷都分不清楚,一天到晚只在那里用头脑,用嘴巴吹牛,我才不认识你的什么老师。”[1]849《十三经直解》直接翻译为:“四体不劳动,五谷分不清,哪里算得老师呢?”[2]144

而古代注家多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丈人指责子路之辞,例如三国何晏《论语集解》引汉代包咸注:“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植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耶?’”宋代邢昺疏曰:“此章记隐者与子路相讥之语也……丈人责子路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来问我求索之邪?’”[3]2529梁皇侃《论语义疏》:“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而问我索之乎?”[4]1274朱熹《论语集注》:“分,辨也。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5]185

现今译注本多受其影响,例如来可泓《论语直解》译为:“你这个人手脚不勤劳,五谷分不清,谁知道你的老师?”[6]512余心乐先生译为:“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7]2182李泽厚《论语今读》译为:“四体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是你的老师?”[8]313金良年《论语译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9]22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选作品选》注:“四体,四肢。不分,不能分辨。两句都是丈人责备子路不从事农耕的话。”[10]179

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你这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11]196依此译文,则丈人既责备了子路又讥讽了孔子。

我们认为,单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字面而言,丈人之语似乎在讥讽子路或孔子,但若通观全文深究文意,就不难发现上述观点于文义未安。

其一,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疏远农事是自然而然的。若要说不事劳作,倒也勉强可通,但要责孔子师徒连五谷也不能分辨,则既无依据可寻,又与语意不合。据文显然可知,子路与丈人本不相识,子路与之偶遇时仅仅是向其打听孔子去向而已,那么从常理出发,丈人无论知晓与否,其所答都应与子路所问相应,而不应涉及其他无关之事,更不要说迎面来斥责子路或孔子,否则于理恐怕不通。况且丈人事先并未让子路辨别五谷,丈人若劈头盖脸斥责他们连五谷都不能分辨,何其突兀?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曾对丈人面斥子路之说颇有异议。[12]74钱穆《论语新解》也明确提出质疑:“或说,此丈人讥子路,值乱世,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行,孰为 汝之夫子而向我索之乎?据下文,丈人甚有礼貌,似不邂逅子路即予面斥。”[13]473

其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既然是丈人责备子路不勤劳四体,不分植五谷,按照常理丈人不会款待礼遇子路。但后来丈人居然“止子路宿,杀鸡为粟而食之”,而且“见其二子焉”。朱熹解释说:“盖丈人之接子路甚倨,而子路益恭,丈人因见其二子焉。”[5]185此说又似是而非。如果丈人真的对孔子师徒心存偏见,态度“甚倨”,又岂会轻易地为子路“拱而立”这一行为所改变呢?显然朱熹等人所论都难以自圆其说,无法成立。

其实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前人还有另外一种注解,惜今人多未重视。清代朱彬《经传考证》:“宋吕本中《紫薇杂说》曰:‘四体不勤二语,荷蓧丈人自谓。’其说得之。言由四体不勤,则五谷不分,田间野老不能舍己之业,而具知道涂往来之人也。”[4]1274-1275清代宋翔凤《论语发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自述其不遑暇逸之义,故不能知孰为夫子以答子路,非以责子路也。”[4]1274-1275清代周亮工《因树五书影》:“丈人遇子路问夫子,丈人乃自谓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焉知夫子之所适耶?盖丈人高隐之士,必不与子路邂逅即直斥之,如朱子之注也。陶渊明作《丈人赞》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超超丈人,日夕在耘。’可证非责子路语。”[4]1274-1275诸家并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非责子路之辞,而是丈人自谓之语。诸说于文甚谐,当为定论。

我们认为,要准确把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意义,切实弄清丈人的语意,就必须从“不”“分”这两个关键的词语入手。推究以上各家误注的原因,关键在于对“不”“分”二字的误解。不难发现,对于其中的“不”字,各家一致理解成否定意义,然此解并非达诂。而对于其中的“分”字,除包咸、皇侃、邢昺所训不同外,其余各家并同朱注,现今其他注家也多承其误,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为:“分,辨别(依朱熹说)。”[14]204一些权威语文辞书亦受此影响,如《汉语大词典》“五谷不分”词条下有《论语》此例,释义即引朱注,且单字“分”条“辨别;区别”这一义项下亦以此例为证[15]977。《辞源》亦释此“分”为“辨别”义。[16]339安作璋主编《论语辞典》以朱注为据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分”为“辨别区分”。[17]65各家正是拘泥于“不”“分”之字面,望文生训,致使文义扞格不通。

诚然“不”字自古及今多表否定意义,但是有一点我们却不能忽略,即“不”在古代还可作助词却不表示实在的意义,清代王引之在其《经义述闻》卷三十二“语词误解以实义”条中曾明确指出“不”在古代可作语词,不具实义。[18]761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亦谓:“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乃古人有用‘不’字作语词者,不善读之,则以正言为反言,而于作者之言大谬矣。”[12]76吴昌莹《经词衍释》亦言及“不”的这种用法[19]189-190。杨树达《词诠》曰:“古‘不’‘丕’通用。‘丕’为无义之助词者甚多,故‘不’亦有用为助词而无义者。”[20]14-15事实上“不”的这一特殊用法于先秦文献甚为常见,王氏等各家所列甚夥,兹不赘引。

就句法功能而言,作为助词的“不”字在句中虽不为义,但却能“足句”,两处“不”字恰好使丈人所说的三句话均四字为句,从而达到句式齐整的效果。古今注家多拘泥于“不”之否定意义,而未晓“不”之古训,以致误读。所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义犹“四体勤,五谷分”,从句法结构来分析,“四体”显然是“勤”之前置宾语,“五谷”自然也应是“分”之前置宾语。

据语意我们不难判断,“分”义应与播种有关,朱注释作“辨”义,文义自然不通。宋翔凤《论语发微》云:“此五谷不分当读如草人粪种之粪。”[21]393“粪”犹“粪种”,乃古代一种播种方法,《周礼·地官·草人》:“凡粪种,骍刚用牛,赤缇用羊。”郑玄注:“凡所以粪种者,皆谓煮取汁也……郑司农云:‘用牛,以牛骨汁渍其种,谓之粪种。’”俞樾在其《群经平议》中同样指出此“分”应当读为“粪”,且其中两个“不”字均为语词。“不勤”即“勤”义,“不分”即“分”义。[4]1274-1275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亦谓:“此二语是丈人述己之事,‘分’读为《孟子·万章篇》‘百亩之粪’之‘粪’,‘治’也(‘分’与‘粪’同,《礼记·王制篇》作‘百亩之分’)。”[22]872所以“五谷不分”义犹“粪种五谷”,也就是播种五谷之义,此解于文颇为切合,无须赘述。值得一提的是,皇侃之说虽不可从,然其释“分”为“播”却为达诂,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23]778及阮元等撰《经籍纂诂》[24]383并引皇侃疏曰:“分,播种也。”亦其证也。

明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丈人自述之言,再加上“孰为夫子”一句因句式齐整需要而省略的一些成分,则以上三句补充完整后应是:“(我)四体不勤,(我)五谷不分,(我何以知)孰为夫子?”俞樾《群经平议》明谓:“丈人盖自言惟四体是勤五谷是粪而已,焉知尔所谓夫子。若谓以不勤不分责子路,则不情矣。此二句乃韵语,或丈人引古谚欤?”[4]1274-1275其在《古书疑义举例》又云:“丈人盖自言‘惟四体是勤,五谷是分而已;安知尔所谓夫子?’”[12]74所言皆是。

由于丈人当时正忙于劳作根本不知道孔子路过,所以只好如实向子路说明因自己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以致不知“孰为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两句无疑使前后文义紧密相承,浑然一体。其实这位老丈人是在诚恳地回答子路的问题:“我(当时)正在忙着劳动,播种着五谷,哪能知道谁是你的老师呢?”钱逊《论语读本》译为:“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知你的老师是谁?”[25]222于文亦可通。钱穆《论语新解》译为:“我四体来不及勤劳,五谷来不及分辨,哪是你的先生呀!”[13]474前二句译文亦可通,唯“哪是你的先生呀”一句似显突兀,于文不谐。

面对子路所问,丈人如此坦诚相告,何来责备子路或讥讽孔子之说?子路虽未获知老师去向,但见丈人如此坦诚相告,于是“拱而立”以示谢意。子路如此恭敬有礼的行为也让丈人意识到他是一位贤者,于是“止子路宿,杀鸡为粟而食之”,而且还“见其二子”,以互尽“长幼之节”。当然,相比孔子明知“道之不行”仍然要为义而仕的处世态度,丈人更乐意隐居避世、洁身自好。所以在子路奉孔子之命返回来游说他入世时,丈人却非常巧妙地选择了回避。

最后需提及的是,蒋伯潜《十三经概论》曾就《论语》一些注本作过精彩点评:“何氏《集解》,时有疏漏,而汉人《论语》说解赖以保存者不少。朱注精矣,而亦有承前人之疏误,未及补正者,有求之过深,致入理障者。刘氏《正义》以详瞻见长,而时或病其琐曲。故吾人读《论语》于义有未明者,固不得不求之注,而亦未可蔽于前人之注。至如《经义述闻》《东塾读书记》《古书疑义举例》《群经平议》诸书中,涉及《论语》者,时有新义,亦当博览而慎采之也。”[26]520此论对于当今治《论语》者理应有所启发。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朱安群.十三经直解:第四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3]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来可泓.论语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7]许嘉璐.文白对照十三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8]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9]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俞樾.古书疑义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4]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6]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7]安作璋.论语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8]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9]吴昌莹.经词衍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0]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1]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6.

[22]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24]阮元.经籍纂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5]钱逊.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6]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自正发]

Sarcasm or Not: Discussion with Mr.Wang Xuetai

XIE Zheng-we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Bengbu College,Bengbu 233000,China)

Always note tha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Ren "in micro - he,ignorant of the language or speech,Confucius is accused of".According to the context,this is his readme words,means that I was busy with work,sowing corn.

lazy;ignorant;misreading;discrimination

H109.2

A

1008-9128(2016)06-0040-03

10.13963/j.cnki.hhuxb.2016.06.012

2016-02-25

谢政伟(1975-),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汉语研究。

猜你喜欢

丈人五谷夫子
夫子的挑战
母亲节感怀
“谷益生”聚五谷 速食餐味道鲜
“丈人”未必是“岳父”
创意五谷画
创意五谷画
“丈人”未必是“岳父”
“丈人”未必是“岳父”
夫子之文章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