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三法”
2016-03-15肖青花
●肖青花
读写结合“三法”
●肖青花
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有效的阅读课,应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选择材料、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习作训练中去。这样有利于达成课标关于让“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的要求。
一、从学生的薄弱环节入手
不会抓住细节把习作写具体是学生的通病。不少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反复强调细节描写的意义,并给学生介绍了许多方法,但学生提起笔来,仍然无话可说。怎么办?借助教材,让学生感知方法,然后再进行练笔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夜的工作》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通过生活小事,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的精神。教学时,教师把目标锁定在关注语言形式,进行语言训练上。
教师以一个总问题统领全文:“课文中哪些词句分别写出了总理生活的简朴和工作的劳苦?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学生先自主画句子,找词语,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交流中,学生逐步明晰:作者通过陈设简单和生活俭朴两方面表现了总理的生活简朴;通过工作时间长、工作量极大和工作认真三个方面表现了总理工作的辛苦。在引导学习表现总理工作认真的句段时,教师出示“总理认真地伏案审阅我的稿子”,要求学生与原文作比较。学生通过朗读揣摩,发现原文用客观真实的动作表现出总理工作认真的程度,虽然语言平实,却令人信服。
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要求学生用一个片段,写一个工作(学习)认真的人,要通过细节描写突出这个人某方面的品质。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写出了很多优秀的片段。
二、从作品的结构特点入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结构上很有特点。教师可以将它们作为范例,训练学生结构文章的能力。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下册一篇结构特点鲜明的议论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本文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写法的基本特点是,先发现问题,再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教师随即布置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教学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理解“人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个观点时,教师让学生分析这个段落的4句话。第一句话表明观点,第二句引用司马迁的话证明观点,第三句用作者的话证明观点,第四句话列举张思德的事例证明观点。整段话思维严谨,层层剥笋。教师针对这种结构特点,适时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或者谈对社会生活的某种认识。学生运用这样的思路,写出了一些颇有深度的习作。
三、从教材的单元主题入手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本单元的习作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时,教师改变单课预习的方法,采用了单元整体预习法,即先初步了解本单元民风民俗涉及到的内容并搜集资料,然后在每一课的学习中运用资料,深化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整体预习中,学生知道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节日风俗、民间艺术、民居、民族风情、饮食文化等。于是,他们结合教学内容,围绕这些方面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在学生了解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后,追问:关于节日风俗,除了课文的介绍,还可以向读者介绍哪些内容?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说,还可以写节日的来历、与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节日的文化内涵等。学习《藏戏》时,教师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后,播放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并引导他们讨论各种美食的来历、用了什么食材、怎样制作、有什么风味特色、在什么节日吃、吃法有什么讲究等。
有了这样的基础,单元习作时,班上诞生了一篇篇有关民风民俗的美文,如《家乡的小洋楼》《端午时节话粽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老家过春节》《难忘奶奶的蛋饺》等。
(作者单位:黄石市沈家营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