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调节对青少年体育活力影响研究
2016-03-15仇珍珍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江苏苏州215300
□仇珍珍(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江苏 苏州 215300)
浅谈心理调节对青少年体育活力影响研究
□仇珍珍(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江苏 苏州 2153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针对青少年们在各种体育比赛或体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场地问题、器材问题、人为干扰现象与其他的意外现象等一些不利情况对青少年现场成绩发挥的消极影响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在日常训练中以实战模式去培训运动员随机应变、自我保护、压力转化、潜能发挥与临机创新的能力,对稳定情绪、调节战略、优化技术、再次拼搏具有积极地作用。
比赛 青少年 体育活力 干扰因素 危机转化
赛前和赛中心理紧张是外界环境氛围、项目竞争压力、青少年们在个人荣誉追求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内容引导,对他们转化压力为动力具有积极地作用。在日常训练中科学地渗透各种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以全面地提高他们应对困难、转化危机的能力,让他们能以更加自如、平静的心态去激发潜力,是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1、针对青少年的心理调节方式
赛中意外状况的出现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青少年们能以更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能力,去实现从不利压力到拼搏的转化。
1.1、实训调节
学校与体育教练员与相关的研究员等,结合项目自身的实际,根据已经发生过的意外状况以及对可能会发生状况的预测,把其以可控性的方式融入到日常实训中,实现对青少年体能、技术与心理调节能力的综合性训练以推动他们全面成长。为强化实效性,可以采取两个训练步骤:初级步骤:意外现象融入的告知性训练。即教练把实现设置的各种训练障碍因素告知运动员,让他们在初步预知的情况下,去事先做好心理准备并积极地思考实训中的应对措施,以培养他们对意外的全面性认知,如类型、特点、解决办法等。高级步骤:意外现象融入的非告知性训练。这是在初级阶段基础上的提高性训练,通过这种实战性的意外因素渗透,去培养他们意外发现能力、预判能力、分析能力与紧急应对能力,让他们能从保持正常比赛的技术、技能和体能水平出发,去培养自己个性化的心理调节方法。
1.2、游戏调节
创编专门的与运动项目相关的心理游戏,是培养青少年心理调节能力和技巧的高效方法之一。为了确保游戏对运动项目的实际支持作用,以两种游戏为主:体能游戏。体能在各种比赛中的基础决定作用,开发和运用体能游戏的方式,去训练青少年的心理调节能力是切实可行且双赢的做法之一。尤其在互相配合的障碍性体能游戏中,最能激发青少年创新和战胜困难的潜力,如闯关游戏、截球游戏等。战术或技术游戏。以具体项目的实战训练为基本载体,让对抗训练的团队或运动员之间开展技术性的干扰和战术性的破坏活动,以达成技术与战术的磨练,尤其在各种团队性的比赛中具有直接地支持作用,如足球、篮球、网球、双打乒乓球与其他的项目等。
1.3、娱乐调节
由于在实际的体育比赛中,青少年是没有办法开展娱乐活动,但在赛前开展适当的娱乐活动,为青少年创设较为理想的心理状态,是他们在比赛中有效调节心理活动的基础。鉴于赛前的环境与其他实际,娱乐调节方式有两种:个人文艺特长展示性调节。比较容易操作的是戴着耳机唱歌、低声唱歌与个人准备性的舞蹈等,以各种简单易行的活动为主,只要能让他们放松身心,即可对他们赛中的各种现象产生积极地应对影响。幽默笑话或视频欣赏性调节。因为各种职能移动设施的普遍性装备,青少年可以在赛前观看各种有利于自己释放压力的视频等,如各种娱乐节目、搞笑电影等,使他们能在紧张的竞争氛围中减轻压力。相对前两者而言,这属于事前准备性的工作,以培养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为主。
2、赛中心理调节对青少年体育活力的激发类型
赛中心理调节是引导青少年克服各种困难的同时,去激发他们更大的潜力,在发挥出正常体能、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去追求更理想成绩的方式。
2.1、斗志激发
在体育比赛或是体育活动中各种意外的发生,最首先挫伤的是青少年的意志。如何在不利状态下再次激发斗志,是驱动青少年坚持比赛与转化危机的关键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战胜困难的斗志。无论是何种意外的发生,都是以直接地现实困难来表现,如场地杂物、设施突然破损与发令时间或信号的失误等,这些都需要青少年在现有的规则内随机应变,把已经形成的困难运用自己的体能和技术等去战胜,例如短跑青少年起跑助力设施的毁坏等,就需要他们自己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消除对自己的制约性影响。战胜落后的斗志。任何意外的发生都会导致青少年成绩的瞬间下降,在这种关键时刻只有依靠青少年自己的重新振奋,才能真正地把劣势转化为降低比赛成绩甚至取胜的心理动力。
2.2、体能激发
体能作为一种物质性的生理反应,在特定的心理作用下是能以超常的状态发挥出来,为青少年赛场中发挥出最佳水平打下基础。根据运动员生理学,体能激发表现在两个方面:体能唤醒性激发。虽然青少年在赛前、赛中都尽可能地做好最好的准备工作,但也会因自己身体的原因与临机突发的干扰,导致他们的体能在特定情况下的休眠等情况,快速的心理调节能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特定的心理环境和竞技环境去唤醒全部体能。体能整体优化性激发。这是一种1+1>2的激发效果。由于不同的体育项目其所运用的重点肢体部位不同,通过心理调节的方式激发其他肢体部位的辅助功能,是有效提高身体机能的重要方式。例如在体操锻炼中通过心理调节激发了腿部的体能,使青少年能以更自如地配合达成对更全面体能的补充和完善等。
2.3、潜能激发
在青少年基本的体能素质、技术水平处在相同水平的情况下,能否在赛中根据赛事进度实际,激发自己的潜能是他们能否战胜自己、打破个人记录的重要内因。比赛的实践中,运动员把自己的理想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需要激发两种潜能:身体潜能。身体作为青少年赖以参加比赛并取得理想成绩的物质基础,激发其力量、速度、柔韧性与爆发力等方面的潜能,对运动员赛中的成绩具有直接的影响,尤其在比赛进入关键的时刻,瞬间爆发的力量能决定成绩排名。心理调节能以优化精神状态、心肺功能的重要方式,把全身的力量都整合起来帮助他们实现最高能搏击,如在短跑比赛中最后冲刺的潜能体现。精神潜能。主要是指青少年根据个人发挥情况,运用自己的各种知识对技术、技能做出的创新性发挥,以动作造型美感、技能流畅程度、系列动作完成的顺利程度、动作的难度与安全系数提高、器材运用的技能创新等为基本的载体,为切实提高他们赛中的综合成绩奠定基础。
3、赛中心理调节对青少年体育活力的激发意义
比赛过程是身体物质运动过程和心理动态变化过程的统一,心理不同方向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比赛成绩,培养青少年赛中心理的自觉调节能力与方法,具有正向的比赛推动和成绩提高意义。
3.1、激发赛场激情
赛场激情作为源发于运动的积极情绪,是从身体机能变化到心理和精神的良好外在表现。表现在两个方面:激发青少年拼搏激情。这是最直接的激发作用,在青少年心理调节适当开展的基础上,他们会得到来自于身体和精神的良性循环的双向刺激,以更加饱满的斗志和激情发挥体育才华,如他们运动时的呐喊等,能在瞬间激发出他们潜在的体能等。对于青少年而言,既是对自己的激发,也是相互性的激发,形成一种感染和带动性的氛围。激发现场观众激情。这种激情会产生更大洋溢性的气场,从现场到各种媒体前,从某个具体的赛场到整个社会,培育出体育与具体项目发展的文化氛围。
3.2、稳定竞赛情绪
比赛自身的动态性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 既定规则范围内,青少年只有靠自己的临机应变,通过稳定情绪来稳定发挥自己的体育水平。其作用表现在两个不同的侧面:稳定青少年情绪。掌握和运用灵活的心理调节技术,无论是个人运动技能的发挥,还是对其他不利因素干扰的排除,对青少年保持稳定的个人情绪具有保障性作用。这种良好心理状态的实现,会形成青少年之间的相互激励性影响,形成个人技术、技能与心理变化之间的互补。稳定青少年比赛的技术思路。稳定的赛中情绪是确保青少年正常发挥的基础心理,让他们按照比赛的规则和相关项目自身的规律,稳定、有序与全面地发挥出来。一方面,保障他们理性地认知环境、对手与个人情况,以强大的心理素质避免忙乱导致技术失误等;另一方面,以稳定的情绪提升他们的专注度,以比赛技术的顺利发挥创造纯洁的心理环境。实践中,由于青少年自身的水平不一,他们情绪稳定的表现也有着较大的区别,既有高水平的亢奋进取,也有低水平的稳步坚持,如在马拉松等长跑运动中成绩靠后者的稳定坚持等。
3.3、培育拼搏精神
青少年心理状况与其他的各种相关因素相比,是他们能依靠个人主动性、创造性来控制的。根据比赛对青少年主观精神的高要求,赛中机智地心理调节从两个角度培育了拼搏精神:培育比拼精神。每个青少年都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抓住每个时机开展心理调节活动,因此,比赛的过程也就是心理调节质量的比拼过程,既外化为某种精神状态,也会以理性竞争的运动动态,把体能比拼、技术比拼与心理素质的比拼,转化为能直观体现的竞技成绩,如乒乓球比赛中从劣势向优势的转化等。培育不服输精神。在个人成熟的心理调节技巧的支持下,培育不放弃、不气馁的不服输精神,是保持希望、创造机会的基础动力。通过赛中连续性的心理调节,能让他们不断体验心理优化所带来积极结果,激发他们保持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做出更自强的拼搏。在体育心理学中,拼搏精神是基础性的重要品质,既是心理调节的过程,也是他们积极努力的成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比赛前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调节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好对青少年心理调节的规律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心理调节也有青少年们的自身的客观需要,以及主观受到干扰后被动需求。因此,在调节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二方面:一是,根据每一位青少年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不同心理素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二是,具体环境具体对待,包括自然环境、硬件环境与其他人文环境等,不同的侧重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
[1]邱赞,孙强.四川省城镇幼儿园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0(04).
[2]王丽静,杨波.浅谈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培养的心理素质[J].山西体育科技,2009(02).
[3]王啟祥.攀岩运动对香港问题青少年的运动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4]崔浩澜,张连成.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
[5]张连成,张力为,刘嘉蕙,刘浩.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
[6]张力为,毕晓婷.中国艺术体操队北京奥运会备战、参赛的心理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7]张力为.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12).
[8]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