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15胡亚学
胡亚学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北 黄冈 438002)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胡亚学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北 黄冈 438002)
职业精神是促进劳动者职业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其形成需以劳动传承为基础,精神引导为助力,工作体验为源泉,制度规范为保障。在职业院校通过开设劳动课程,促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有机融合,推行技能与精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企业生产,促进职业精神渗透,完善评价体系,建立长效机制,能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成效。
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融入社会的行业。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要让受教育者掌握一技之长,又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使“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将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组织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进行专题研讨、聚集智慧,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突破关键,注重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等措施,围绕如何有效促进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有效融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拟对上述研究和改革进行初步梳理,以期固化成果,明确得失, 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对职业精神及其形成规律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为避免盲动,学校借助“企业文化嵌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项校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明晰了职业精神的内涵及其形成规律,为后续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一)职业精神的内涵分析
国外关于职业精神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很少使用“职业精神”这一词汇,主要以职业伦理和工作伦理为研究主题,在其内涵、结构、形成规律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1]38。国内的研究始于2005年,孙锦茹等在《职教论坛》发表《日本职业精神教育的启示》一文,第一次将职业精神研究引入我国职教研究。此后10余年来,人们围绕职业精神对职业教育的意义、如何提高职业精神培养效果进行了系列研究,但关于职业精神的内涵研究始终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有学者认为职业精神是工作中职业道德、理想、态度等的综合体现,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等构成[2]。也有学者认为职业精神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物质世界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文明成果,以职业道德规范为集中体现[3]。还有学者认为职业精神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动力,它以职业理想为前提,以职业道德为支柱,以敬业奉献、自觉承担职业责任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和态度[1]39。从目前已发表的文献来看,关于职业精神内涵的表述多达数十种之多。综观这些表述,尽管理表达方式不一,内容或丰或简,范围或宽或窄,但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了职业精神的本质。即职业精神是劳动者以劳动传承为基础,以职业岗位规范要求为参照,在具体工作中逐步形成、修正、强化而成的一种精神动力,外化为职业价值、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
(二)职业精神的形成规律
在职业精神的内涵分析过程中,我们通过组织毕业生调研,研究有关文献发现劳动者的职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积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而逐步形成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传承是职业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众所周知,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人们在通过劳动获取生活物质的同时,也通过劳动过程中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换形成、贮存、传播相关信息,从而掌握劳动技能、评价劳动价值,体验劳动产生的美感,形成自己独有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理想等。职业的本质也是劳动,可见职业精神的形成同劳动意识一样离不开劳动,并以之为基础。劳动传承就是要教育劳动者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学习前人的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促进职业精神的形成。让-雅克·卢梭认为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习近平主席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劳动传承在人才成长,特别是职业精神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2.精神引导是职业精神形成的主要助力。一方面,职业精神具有稳定性。它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表现为某一职业从业者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质。它一旦形成,就会像其它精神意识一样在代际间传导,世代相传。上一代希望通过自己的传导,让下一代继承特定的职业精神内质,形成职业认同,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促进行业的稳定发展;新生从业者也希望借助传承,加快职业融入、促进个体成长。另一方面,职业精神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它和社会精神之间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社会精神寓于职业精神之中,职业精神体现或包含着社会精神。因此,从业者个体职业精神的形成离不开职业先行者和社会层面的精神引导。
3.工作体验是职业精神形成的直接源泉。职业精神的形成从来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光靠说教或依靠灵感产生,而是在具体的工作体验中形成的。马克思认为人类有意识的劳动创造了美[4]。这里的劳动美,包括对劳动过程、劳动结果和劳动体验的美,是对职业精神的最高概括,说明职业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劳动体验。加拿大人类生态学家伯纳J·斯柯瑞尼克和其学生瓦尔·金杰斯基的调查研究发现,受访者认为职业精神形成于工作过程远高于“与生俱来”“受某个特定事件刺激”[5]。他们用实证说明,没有具体的工作体验就没有职业精神的形成。
4.制度规范是现代职业精神形成的根本保障。尽管职业精神在概念上有其特定的内涵,但不同的国家、地区、行业甚至是具体的法人单位,对职业精神的理解不尽相同,对职业价值、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不同。从历史上来看,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总是设法制定和巩固体现职业精神的规范,借以合理调整集团内部部门之间、个人之间、部门和个人之间以及职业集团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其职业精神的先进性和现代性。以教师行业为例,美国早在1996年就制订了《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对教师提出了21条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我国也发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系列教师行为规范。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制度规范在职业精神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主要路径
我校自2011年以来,根据以上职业精神的形成规律,总结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把劳动价值感悟、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职业精神实习训练等作为职业精神培养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实践,探索出了一条融校园文化熏陶、劳动体验、职业实践、职业精神引导于一体的职业精神培养体系,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开设劳动课程,强化学生劳动光荣理念
学校组织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全校所有专业开设劳动实践课,规定全体在校生在校期间必须累计完成一周的义务劳动实践。成立劳动教育科和劳动课教学团队,负责劳动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管理;除进行一定的劳动理论教学外,主要组织学生清扫学生公寓、宿舍,整理内务,打扫校园公共环境卫生,清除杂草、维持秩序、开展文明监督,开展欣赏劳动美、劳动感悟价值大讨论等等。出台了《劳动实践课考核办法》,从劳动态度、出勤情况、劳动任务完成情况、劳动感悟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课成绩进行综合评定。通过劳动实践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理念、端正学生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取得了较好效果。尊重劳动,自觉维护校园卫生环境在校园蔚然成风。
(二)促进三化融合,营造职业精神培育氛围
学校重视文化建设,构建了以红色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为主要元素,三化融合的职业精神培养体系。通过以“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黄冈精神为主旨的红色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爱党、爱国、爱老区人民的思想素质;通过以毕升、苏东坡、李时珍、闻一多、李四光为代表的区域名人文化教育,提升学生成人成才的人文素质;通过与区域内的优秀品牌企业合作,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职业素质。一是组织专家提炼三种文化的共同内质,寻找合适的载体和传导方式,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指导将相关内容融人才培养方案、进课堂、进二课活动,促进学生形成符合职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二是打造一批三化融合的文化标志,营造职业精神培育氛围。如在教室、实训室、宿舍等场所悬挂宣传口号、名人名言,创业故事,建设标志性建筑(设施)等等[6];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精神教育活动,聘任劳动模范、技能大师、技术能手为工匠精神培育专家,通过举办工匠精神讲座、宣讲职业劳动故事、开展专题讨论、评选未来职业之星等活动 ,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引导,传承工匠精神。
(三)改革培养模式,技能与精神一体化培养
为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以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为中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精神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推行以“工学交替 能力递进”为主要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把课堂搬进了工厂、农场、工地,使车间成为教室,并根据生产过程的特点,重新设计教学时间段,实施多学段、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让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的工作任务中感受职场要求,强化职业规范,促进职业精神的形成,从而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一体化培养。
(四)对接企业生产,促进职业精神渗透培养
在校内培养阶段,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共同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共同确定教学内容与要求,实现了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行业企业技术和行为规范,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样,将职业精神培养融于日常教学之中。在实习实训阶段,校企共同制订企业文化教育方案,将教育规律、职业精神培养规律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对接起来,通过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概况教育、企业理念教育、企业制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岗位规范教育等,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和强化。
(五)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精神培育长效机制
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保证工作持续推进,学校出台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场所8S管理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改革工作评价机制,建立了促进职业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管理层面,学校质量管理处年初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相关活动作为任务指标写进目标任务书,并进行监控考核;教务处定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素质进行测评,并将其纳入教学单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动教学单位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学业评价层面,要求教师将学生职业精神成长情况作为学业评价指标,校内实践学习活动实行8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管理,校外实习成绩实行校企共同评价制度,将学生在企业的劳动态度、行为表现、敬业精神等作为学业成绩评定指标,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精神的成长。
三、效果分析与改进方向
实施职业精神系统培养以来,我校毕业生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从我们组织的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从91%上升到了95%,从侧面说明了职业精神的培养成效。我们从麦可思公司2011—2015年提供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中选取了几项与职业精神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 ,发现均呈优化趋势,且高于全国骨干校的平均水平。其中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上升5.1%;创新能力上升9.2%;劳动价值观中的乐观态度指数上升13.5%,积极上进、追求上进指数上升6.2%;企业忠诚度中的半年内离职率则下降14.8%。
职业精神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知识、企业文化、精神意识、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受教育者个体差异较大,尽管我们在形成规律,培养路径与方法方面有所突破,但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特别是在职业精神个性化培养、对岗培养和培养成效测量与评价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我们将通过推行分层、分级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对岗性职业精神教育。对新生进行职业精神元素测试,跟踪评估毕业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成效,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
[1]匡瑛,范军.职业精神之国内外研究述评[J]. 职教通讯,2015(31).
[2]陆媛.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55-157.
[3] 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75-82.
[4] 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8-79.
[5] 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5.
[6]胡亚学.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企业文化教育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21-22.
[责任编辑:王梓林]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Spirit Cultivation ——A case study of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 Yaxue
(HuanggangPolytechnicCollege,Huanggang438002Hubei)
The occupation spirit is a spiritual impetus to promote the occupational development of workers, whose formation needs the basis of labor inherit, the motivation of spirit guide, the source of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stitutional norm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ough the offer of labor courses, we can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among campus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implement the training mode of integration skills and spirit, dock enterprise production, promote occupation spirit penetration,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occupation spirit training result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al spirit; Training research
2016-11-19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企业文化嵌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0370)。
胡亚学,男,湖北罗田人,教授,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G710
A
1672-1047(2016)06-0022-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