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淮安乐水之旅线路规划与设计
2016-03-15赵仕奇
张 玲,赵仕奇
(1.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3;2.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艺术系,江苏 淮安 223003)
基于地域文化的淮安乐水之旅线路规划与设计
张 玲1,赵仕奇2
(1.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3;2.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艺术系,江苏 淮安 223003)
水城淮安以水为魂,以文为脉。“水文化”是淮安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蕴藏在水利工程、古镇府衙、淮扬美食和民风民俗等多个方面中的“水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紧抓“水文化”特征,以“水”为文化旅游的核心要素,系统设计“乐水之旅”线路:“治水之旅”水利工程参观游、“享水之旅”生态农业观光游、“观水之旅”主题演艺节目游、“乐水之旅”名胜古迹深度游和“亲水之旅”休闲放松清凉游,以此来打造淮安旅游产业品牌,提升淮安整体城市形象。
地域文化;淮安旅游;乐水之旅;规划与设计
0 引言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1]。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城市开发特色旅游的基础,旅游产业使地域文化得到承载和传播,创造的收益也是保护地域文化遗迹的重要资金来源。通过提高旅游品牌与影响力,增强本地人民对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因此,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重视从地域文化角度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可实现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共赢发展[2]。
淮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有“运河之都”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当前,如何充分挖掘她的地域文化资源并整合开发形成差异性强的旅游产品,打造淮安旅游产业品牌,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3]。
1 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
随着旅游资源开发的越来越多,游客更加关注旅游城市背后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地域文化决定了城市旅游产业开发的成功与否,因为地域文化代表了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对地域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4]。同时旅游产业带来的收益又可以继续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资源,从而使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实现共赢。
1.1 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城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
“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1]。这些都可以挖掘开发成为独特的旅游产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淮安的官宦府邸及园林、洪泽湖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及祠庙等看得见的实物很大程度上属于物质文化层面,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制度文化方面,漕运是封建王朝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明清两朝总管全国漕运的机构——漕运总督部院就设在淮安,漕运成为代表淮安地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漕运及其相关制度文化就可以开发成具有差异性的旅游产品。淮安有许多名人,如西汉辞赋家枚乘与枚皋父子、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明代《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民族英雄关天培、大军事家韩信、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宋长荣,还有开国总理周恩来等。淮安还有鲜明的红色文化,比如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这种革命精神对现当代具有很大的激励与鼓舞作用,也具备突出的红色旅游开发价值。
1.2 旅游产业使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发展“治水之旅”水利工程参观游、“观水之旅”主题演艺节目游、“享水之旅”生态农业观光游、“乐水之旅”运河名胜古迹游、“亲水之旅”休闲放松清凉游等旅游产品,为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带来稳定的资金来源,能够增强资源的再生能力[5],2015年,淮安市全年共接待游客232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2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13.1%,高于全省2.8个、1.6个百分点,旅游产业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这些旅游收入成为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资源的重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大量游客来参观地域文化旅游资源,也使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1.3 通过提高旅游产业品牌与影响力,增强本地人民对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为了保证对地域文化进行持续挖掘和研究,使成功的旅游产品长盛不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地居民通过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利于提高自身收入,增强保护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意识,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和居民共同保护,那些被当地人所忽略或濒临灭绝的地域文化遗迹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得以再现生机,在旅游市场的崛起中得以接续[6]。
“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其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可起到垄断或近似垄断的作用,不断推动旅游业的发展”[7]。因此,挖掘与开发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规划和设计具有差别性的特色旅游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淮安而言,其独特的历史与文明来源于“水”,其发展兴衰可以说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长轴画卷,与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水文化”是淮安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
2 淮安“水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淮安现有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水文化”旅游资源。首先“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之一,淮安共有2处遗产区(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河道1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5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列入申遗文本。”这是规划与设计旅游线路的依据之一。此外,蕴藏在古镇府衙、淮扬美食和民风民俗等多个方面中的“水文化”旅游资源都值得挖掘与研究。
2.1 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化”旅游资源
清口是京杭运河与黄河、淮河的交汇点,素有漕运咽喉之称,在其4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53处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水利史研究专家张卫东先生曾说“无意之中,清口被塑造成为中国历史上水利工程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堪称九龙聚首”[8]。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明代黄河夺淮入海,洪泽湖以东地区水患严重,民间有“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之说。洪泽湖大堤为保卫淮扬地区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中国的水上长城”之说。还有淮安水利枢纽工程,是入海水道规模最大的枢纽建筑工程,被称为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桥。另外,大运河上仅存的维护得最好的明代石闸——清江大闸,是漕粮所必经之咽喉要道,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蔚为壮观,有“南北襟喉”之称。这些水利工程背后体现的是淮安人民在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治淮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品格、文化内涵,值得后人认真领会。
2.2 古镇府衙中的“水文化”旅游资源
明清两朝总管全国漕运官员的官邸——漕运总督部院,明朝时江苏辖区面积最大的府署——淮安府署,清代全国最高的治水机构河道总督府衙署——清晏园,东临洪泽湖的全国唯一水下皇陵——明祖陵,由水而兴起的“文化重镇、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美食重镇”——河下古镇等,这些古镇府衙园陵都与水息息相关,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2.3 淮扬美食中的“水文化”旅游资源
淮安是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朱桥甲鱼、软兜长鱼、清蒸白鱼、钦工肉圆、淮杞炖乳鸽、码头牛羊肉、平桥豆腐、开洋蒲菜、文楼汤包等,都是淮扬菜的经典菜品。淮扬菜之所以鲜美,从食材来看,主要原材料均来自周边的河湖,烹饪原料是淡水“水鲜”。而水生蔬果类有藕、莲、慈姑、芋头、菱角、芡实、莴苣、茭白、水芹、蒲菜、芦蒿等,都是增添淮扬美味的重要食材。在新时代,淮扬菜传人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和设计新的菜品,以盱眙龙虾、朱坝活鱼锅贴、洪泽湖大闸蟹等一批美食为代表的地方佳肴逐渐声名大躁。
2.4 民风民俗中的“水文化”旅游资源
淮安地方性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京剧荀派艺术、淮剧等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海戏的语言、表演等都有着浓厚的乡风野趣和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因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淮剧又名江淮戏,是江苏省的三大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因其产生于民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艺术风格朴实淳厚,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戏曲的传统剧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淮安“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旅游项目。但旅游资源比较分散,富集度不高,未形成规模开发效应,旅游客源市场狭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相对滞后。为此,应抓住地域特色,开发差异性旅游产品,打造淮安旅游新品牌。
3 淮安地域文化旅游规划的设计理念
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就是对本地人文特色和民族文化要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将旅游产品特色化和深度化,能够增强游客对本地独特文化的感知度,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基于地域差异性的旅游产品既是游客异域文化体验的重要路径,也是旅游产业与地域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晶。关键就是把握住淮安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特征,从而设计出异域特色旅游产品,这样对游客具有更大的吸引力[5]。
淮安市位于淮河中下游地区,南有长江、钱塘江,北有黄河、海河,史籍中称其“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中”。在多水的淮安城,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古黄河绕城而流,盐河东奔入海,里运河平和婉转……四水穿城而过的独特城市地貌,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属唯一。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里下河湖区等五湖镶嵌境内,湿地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河湖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0.37%。由于属地与水联系密切,因此所辖的淮阴、楚州(现更名淮安区)、洪泽、涟水、金湖、清江浦区、盱眙7县、区名称都含“水”意。淮安是明清以来国家“治水之都”,在这座水城,可以感受昔日漕运的繁华,见证今日运河的忙碌。
水城淮安以水为魂,以文为脉。水文化是淮安地域文化研究的最重要主轴之一,这应该成为研究淮安地域文化的新视角和新领域。水文化就是淮安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淮安水文化是江苏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淮安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治淮过程中所形成独特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品格,治淮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既与苏南“小桥流水”式轻盈灵动的水文化风格迥异,又与之共同成为江苏水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江苏水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因此,本文紧抓“水文化”特征,以“水”为文化旅游的核心要素,系统设计了“乐水之旅”。
4 基于地域文化的淮安“乐水之旅”的系统设计
地域文化旅游线路规划与设计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既能满足市外游客的游览需求,又要满足本地居民的休闲需要。在旅游局统筹下通过卫生、农业、交通等部门协调,完善相应旅游配套设施,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使淮安成为集文化教育、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美食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城市。
旅游产品目标人群:来自省内外的团队游客和自驾游散客;旅游景点:开发以水利工程、运河景观为重点,结合生态农业、名胜古迹、戏曲演艺,集运河旅游、休闲生态旅游、美食旅游为一体;主要交通方式:以水上交通为主线,结合路上交通。
4.1 “治水之旅”——水利工程参观游
水利工程参观游的关键是建设、完善与水利工程相结合的配套接待设施,注重水文化和现代工程技术的结合,要使旅游“留得住人”。例如规划水库周围的园林、修建亭台楼榭等亲水设施、建设与水利工程相关的水文化展览馆等,使游客在参观波澜壮阔的古今工程景象,感叹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的同时,能欣赏到优美的园林风景、人文景观。另外还要关注配套设施的完善,例如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餐饮业、销售当地特色产品的零售业、水利工程之间的交通路线等等,可以使游客“有的看、有的吃、有的玩、有的走”,将散落在不同区域的宏伟景观串联起来。
4.2 “享水之旅”——生态农业观光游
重点是依托当地主要特色结合农业政策重点规划与开发采摘园、垂钓场、综合农业示范园等。例如在农业旅游观光生态园内进行种植、养殖和开发,可划分为农业实验区、观赏区、放养区、生产区等生态园区。园内配高标准客房、餐厅、游泳池、垂钓亭、人造山水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温室、展厅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或者开发以现代生态农业为主,集有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养殖、种植、旅游度假、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区,为游客提供捕捞、垂钓、蔬果采摘、休闲健身、餐饮客房、会议接待等服务。
4.3 “观水之旅”——主题演艺节目游
淮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京剧荀派艺术、淮剧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传统剧目体现了当地风俗民情,对本地市民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以水文化和淮安历史为主线,注重利用高科技手段将传统剧目与自然山水景色结合起来,打造系列主题演艺节目,展现戏曲、清曲、弹词、舞蹈、木偶戏等艺术表现形式,增强演艺节目的舞台表现力,打造独具匠心的水上演艺节目品牌。
另外适当开展水上仿古活动,如清朝乾隆皇帝出游、传统捕鱼、传统作坊、手工艺制作等。营造有地域特色的节庆文化氛围,策划龙舟大赛、运河美食节、主题婚礼等活动,深度开发淮安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淮安旅游知名度[3]。2016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淮安清江浦景区举办了“欢乐民俗展演”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模仿秀、气功、民间文艺演出等各种民俗表演,展示了清江浦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
4.4 “乐水之旅”——名胜古迹深度游
重点是将淮安水域沿岸的名胜古迹串联起来,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市旅游局重点打造的旅游项目——“一河一湖一园一线”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白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西游记文化体验园、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自驾游线路。里运河文化长廊主要包括清江浦至河下古镇段的运河沿岸建设,可以将市区内的水文化遗产存量盘活,主要包括开发水工文化、漕运文化、钞关文化等;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清江浦段已经建设完成,政府正在对清浦文庙功能片区进行改造提升,建设清江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长廊终点的河下古镇留下许多古迹,如吴承恩、吴鞠通等名人故居,老字号淮扬美食如“文楼汤包”等,国家5A级景区“周恩来故里”建成以后,进一步打造以上坂街传统商业街和传统社区风貌为特色、以观光旅游和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
还有因黄河、淮河、运河交汇得名的码头镇,在京杭大运河申遗节点之一的双金闸附近,拥有清口水工博物馆、韩信祠、漂母墓等名胜古迹,以及码头牛羊肉等美食。名胜古迹深度游同时向周边的洪泽、盱眙、涟水、金湖县延伸,如盱眙大云山汉墓考古挖掘结束,建成遗址公园,目前正在建设大云山汉墓(王陵)博物馆等。再加上大运河、淮河、洪泽湖,以及明祖陵、铁山寺、天泉湖、第一山等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可以形成价值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象。
4.5 “亲水之旅”——休闲放松清凉游
亲水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赏水、玩水、戏水”等。要想实现这些功能首先是改善亲水环境,保证水体清洁;其次,营造亲水意境,通过给游人开辟以水为主的多样化游憩环境来增强吸引力。以清江大闸为起点,淮安市正在建设一条贯穿主城区(清江浦区、开发区,新城区生态新城及古城区淮安区)的15.6公里长的里运河文化长廊。但亲水活动设施仍有待完善,主要节点处亲水空间仍需加强。比如设置亲水台阶,让游人可以与水亲密接触;在里运河沿岸开辟滨江浴场、水上乐园,开展游泳、滑板、游船、皮划艇、冲浪等水上运动,同时规划多样化的、价格亲民的水上交通线,使之成为亲水、玩水、赏水的优质线路,努力将水利工程参观游、生态农业观光游、主题演艺节目游和名胜古迹深度游串联起来。其次,增加冬季亲水旅游项目,尽量减轻亲水旅游开发的季节性影响。充分利用丰富的温泉资源与良好的区位优势,将盱眙铁山寺温泉作为亲水旅游冬季开发中的重头戏。
5 结语
“地域文化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挖掘地域文化,营造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使地域文化发挥教化、激励、导向功能,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9]淮安“乐水之旅”的规划与实施关键还要靠政府各个部门的统筹协调,例如农业相关部门在水利工程周边重点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局在水利工程周边开发乡村旅游,园林局在水利工程周边建设生态公园等,使水利工程景区化,具有旅游的可看性、可玩性,才是长久之道。这也是淮安开发旅游龙头产品的根本所在。
[1] 张玲,侯炜征.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系统设计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6(5):46.
[2] 张渊博.论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8):66-67.
[3] 吴开军.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整合开发研究——以佛山三水水文化旅游开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53-254,268.
[4] 张利华.京口文化与镇江旅游业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9(7):141.
[5] 肖建红.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72.
[6]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论坛,2010(6):284-287.
[7] 孙忠.地域文化在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研究[J].知识经济,2010(21):128,176.
[8] 李倩,董记.大运河申遗见证淮安运河之都地位[N].淮安日报,2011-06-09(03).
[9] 于海根.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开发旅游文化资源[J].江苏地方志,2011(2):30-31.
(责任编辑:孙文彬)
Rout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Joy water tour" in Huai'an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e
ZHANG Ling1, ZHAO Shi-qi2
(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Hua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2.Department of Media Arts, Hua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Technologe, Huai'an Jiangsu 223003,China)
Huai'an takes "water" as the soul, "article" as the pulse, so that it is called the city of water. "Water culture" is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Huai'an. Hidden in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fice garden, Huaiyang cuisine and folk customs, " water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re very rich. We focus on "water culture" feature, and take "water" as the core ele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n designed a "Joy Water Tour", in order to create the brand of Huai'an tourism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city of Huai'an.
regional culture; Huai'an tourism; joy water tour; planning and design
2016-07-17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14SJB695);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HAS201401
张玲(1982-),女,山西太原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地域文化、高等职业教育等研究。
F590.1
A
1009-7961(2016)05-0060-05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