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武汉园博园英译探究
2016-03-15赵园园邹翠英
赵园园, 邹翠英
(武汉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接受美学视角下武汉园博园英译探究
赵园园, 邹翠英
(武汉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园林博览会是展示一个国家或世界园林水平的最高盛会。2015年9月25日第十届国际园林博览会在武汉开幕,吸引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创下了开园两月迎接游客超百万的记录。作为面向世界各地游客的园林博览会,园中的景点翻译承担了载体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它扮演了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角色。翻译是否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眼光,使其获得满足并产生共鸣,决定了武汉园博园的宣传效果以及国际游客的游园质量。因此,本文将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支撑分析武汉园博园景点英译中的翻译策略,指出其值得借鉴的方面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以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使之更好地实现读者关照。
接受美学;武汉园博园;景点英译;期待视野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导致了东西方园林迥异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园林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意境美[1]。与之形成对比的西方园林则最大限度地追求形式美,布局均衡对称、规则严谨,具有明显轴线指引,呈现几何人工美。在建筑特点上,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园林建筑只为观赏和点缀风景而设。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中国园林讲究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而西方园林则体现人工美、完全排斥自然,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来造园,体现严谨的理性。由于中西园林构造的差异,外国游客在游览园博园时固有的期待视野会造成他们的心理落差。高质量的旅游景点介绍的译本则能够弥补目标读者的心理落差。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属于目的性很强的交际活动,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接受程度[2]。目前我国对于园博园旅游景点翻译的理论研究也不少,但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者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支撑,对武汉园博园景点英译文本进行评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产生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为“接受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任何读者在阅读任何具体的作品之前,都具备一种先在理解结构和先在知识框架的状态,即所谓文学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3]。这种“期待视野”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而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4]。
读者以往所有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决定着读者接受能否实现,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5]。伽达默尔认为,在理解活动之前,理解者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读解能力构成“前理解”或称“偏见”,“前理解”使理解成为可能,并决定着理解实现的程度和效果,“理解是一个我们卷入其中却不能支配它的事件;它是一件落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从不空着手进入认识的世界,而总是携带者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解释学的理解既包含了我们突然遭遇的陌生的世界,又包含了我们所拥有的那个熟悉的世界。[6]”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翻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理解和感受。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信息,得到同等的美学感受。接受美学强调目标读者的中心地位,重视目标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认为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造就了文本的具体意义,弥补了文本中的“空白”,并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延续。接受美学理论摈弃了文本中心论,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后,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由于接受美学理论中以读者为主体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强调读者自身的悟性相通,这一理论得到了我国翻译学界的重视。中国的翻译理论从最初的“岸本”,“求真”到“善译”,“信、达、雅”再到“忠实、通顺、美”,最终形成翻译的最高境界“神似”、“化境”。都表现出关注目标读者感受的特点。接受美学理论与中国翻译理论一经融合,诞生出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如马萧《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杨义德《以旅游者为中心的旅游文本的翻译》、张玉环《论西方乐队名称的翻译-接受美学的视角》等[7]。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武汉园博园景点英译
(一)接受美学视角下武汉园博园英译的基本策略
由于英文属于印欧语系,而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语系的差异造成了语言特征的差异。例如:汉语习惯将词义重心放在具体名词上,而英语则往往放在抽象名词上。语言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差异。著名人类学家古德诺夫曾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8]”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共同造成了中西方审美差异,即中西方读者期待视野的不同。
武汉园博园景点翻译作为高质量的旅游景点译本,力争站在目标读者的视角,在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的同时,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删减、解释及补充、改写、类比的基本翻译策略对原文本进行必要的修饰,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笔者将结合武汉园博园景点翻译实例,分析这些基本策略在翻译园内景点的应用。
1. 删减
根据接受美学的原则,由于文化根深蒂固的作用,目标读者在长期阅读经验下形成的潜在的期待视野对他们理解目标文本有很大影响。对于在目标读者理解范围之外或不符合目标读者阅读习惯的内容,采取删减的翻译策略。
Sample 1 美丽花街 “Floral street”
“floral”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四版)中的释义为“made of flowers or decorated with flowers or pictures of flowers”。“floral”一词本身就能表现出“花丛中万紫千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考虑到英语中修饰词累赘是一大禁忌,译者没有将“美丽花街”直译成“beautiful floral street”,而是删减了“beautiful”,只保留了一个修饰词“floral”。
2. 解释及补充
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目标读者受期待视野的限制,在没有上下文作参考的情况下,对于陌生的事物无法全面理解。解释及补充的翻译策略能够帮助目标读者更充分地理解目标文本。
Sample 2 园林以其多元化的功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了实现园林与生活的无缝衔接……
“Gardens with its wide range of functions have deeply influenced people’s lives, which also become the main par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illuminate the theme of Expo 2015 and achiev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ardens and life...”
“实现园林与生活的无缝衔接”一句,“achieve the connection between”前添加了“in order to illuminate the theme of Expo 2015”看似多余,实则诠释了背景,给读者留下铺垫,是在迎合目标读者期待视野。
3. 改写
根据接受美学的原则,为了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翻译时找不到对应的合适的替代词时,常常采用改写的策略,使译本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读者关照。
Sample 3 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的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rt is an important legacy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 is recognized worldwide as the ”Mother of Gardens“ and the art wonders in the world.”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rt, the achievements in natural experience and spiritual realm is the highest fulfillment and “just like nature gift, though made by mankind” the supreme garden making principal.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re the treasure left by the ancestors for us through the five-thousand-year history.
西方文化注重上帝,因此多将“天”译为“God”或“Heaven”,但在中国园林文化中,这一概念并不适用。因此译者在翻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时将“天开”译成“nature gift”,而不是直译为“created by heaven”,符合中文的审美习惯,保留了源语言的特色。外国游客在游览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旅游景点,例如风景园林时,更多的是想学习借鉴中国文化,因此以外国读者为目标受众的翻译应适当保留源语言特色,解释东方审美习惯。
4.类比
在接受美学下,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的词语会产生不同的翻译。根据中西方读者期待视野的不同,进行类比,选择最恰当的翻译,是符合接受美学的基本翻译策略之一。Sample 4 在英国皇家园林篇章,译者将“现代公园”翻译为 “Public Parks”;而在“湖北风景园林及现代园林城市”中,译文则为“Hubei Landscapes and Modern garden cities”。同样是“现代”,一处译为“public”,而另一处译为“modern”,正是因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了东西方园林背景的差异,英国皇家园林在18世纪中叶之后就对公众开放,因此可以用“public”;而中国园林讲究含蓄美,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为典型,一般不对外开放,所以翻译的时候选择了“modern”一词。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武汉园博园景点英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尽管遵循了接受美学的翻译策略,武汉园博园景点翻译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继续结合翻译实例,分析在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下武汉园博园英译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不符合外国读者期待视野的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
Sample 5 花花世界,精彩纷呈。美丽花街以“花+X”为模式,通过各式主题花店及奇花异草区,展示一花一世界的美妙,传达花之于生活的美好。
Garden arts penetrate into every corner of life with its elegance and irresistible passion. The bonsais, the exotic plants, even the paper-cut will amaze you when wandering in the street.
本段译者未逐字逐句地照原文直译,而是通过转换人称,采取意译。与中国文化下注重景点背后蕴藏的内涵不同,在英语文化中,旅游景点更关注游客的直观感受。因此本句将“各式主题花及奇花异草能够传达花之于生活的美好”转换为“当你流连其中,就能感受到花之于生活的美好”再翻译。但转化之后“wandering”的主语应为“you”,而按照译者的翻译,主语则变成了“The bonsais, the exotic plants, even the paper-cut”,造成歧义。建议改为:“when you are wandering...”
Sample 6 影响人类生活的三种植物 “The impacts of three plants on the human life.”
这是一块展板的标题,在这块展板下面分别介绍了茶叶、甘蔗和土豆三种植物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的变迁。由此,这个短语的中心词本应该为 “three plants”。翻译之后却变成了“the impacts”。建议改为“The three plants that have impacts on the human life”。
Sample 7 在园林随处可见的标牌中,有的“湖北园站”译本是“Hubei Park Station”,有的则是“Hubei Garden”。Garden和Park都可表示公园,但在同一园区应该保持前后一致。
三、结论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支撑,从正反两面对武汉园博园景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发现以目标游客导向为原则,采用删减、解释及补充,改写等符合接受美学的基本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实现读者关照,使译本尽量接近期待视野,以达到有效的翻译使目标游客接受。同时,在尊重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前提下,笔者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如尊重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保持前后一致,缩小审美差距,注意源语文化特色的传递等。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武汉园博园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带动武汉旅游业的发展。
[1]孙迪.中国园林造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国学术研究,2014.
[2]吴雪飞.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3]JAUSS.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esoda Press,1989:143.
[4]赵雪琴,叶晓.接受美学在西湖四字结构景点名称翻译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5]刘凤梅. 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J].北京大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
[6]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56.
[7]包兰兰,刘茜.论接受美学与中国翻译理论研究[J].才智,2010.
[8]杨小琴. 英语课中的文化知识教学[J].理论建设,2008.
[责任编辑:周赣琛]
Wuhan Garden Exp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Zhao Yuanyuan, Zou Cuiying
(WuhanBusinessCollege,Wuhan430056Hubei)
The Garden Expo is the supreme grand occasion that exhibits the standard of gardening of a country. The 10th China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 was inaugurated on September 25, 2015. It aroused worldwide concern and set a record of receiving more than one million visitors within the first two months. As an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 that welcomes visitor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introductions in the garden is regarded as a bridge for international visitors to appreciate the expo and experience Chinese culture. Whether the translation accords with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will greatly influence the publicity of the Expo and how international visitors enjoy the tour. Thus, the paper will illustrat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introduction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put forward some translating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examples. Furthermore, it will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those which can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correspond to the target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making the translation better suit the readers’ tastes.
Reception aesthetics; Wuhan garden exp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s; 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2016-07-13.
赵园园,女,湖北孝感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
H315.9
A
1672-1047(2016)04-0066-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6.04.18
指导老师:邹翠英,女,湖北秭归人,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