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及其特征内涵
2016-03-15潘何琴
潘何琴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论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及其特征内涵
潘何琴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对于实践概念的理解,前期的整个西方哲学家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对实践概念赋予新的含义,认为互为对象是实践的一个本质规定,并从实践的九种具体的特征来理解实践,从而揭示了实践在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践概念体现的不同意义,理解实践概念并运用实践。
实践;马克思;对象性;活动;特征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处于核心的位置,一切社会历史领域的全部活动都是实践的结果,哲学的研究离不开实践,马克思对西方古典哲学的扬弃,赋予实践新的含义,对我们正确理解实践的概念尤为重要,哲学上对实践概念的不断深化和认识过程,也是我们能进一步理解实践概念的本质和特征的重要指南。
一、西方哲学家对实践概念的几种理解
最初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生命实践是人的一种进行选择的的活动。进行选择说明他将生命活动打上了自由的烙印,赋予了它伦理学的意义,关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活动源自于自己内心的、意志的人生自由,在他看来,时间涉及人生的意义,生产只关心人的欲望与要求的满足,实践的对象是人事。实践专指有关人的行为方式或活动方式,生产的对象是物体,而生产和技术是人对非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伦理学实践研究的是什么是应该的和什么是幸福的。这也就意味着中西哲学一开始都指向伦理学与政治。
康德的实践概念表现在实践领域是以自由为基础,在伦理领域以知性为基础,两者有不可越过的鸿沟,康德认为伦理道德和法的学说的这种理论本身就是实践。发,伦,道的理论。发,就是人可以自由活动的范围,不按最低规则活动就达不到自由的目的;伦是人人,不违背伦理自由之间的关系是伦理是在自由的基础上,是抑制了自由选择,但也要承担责任,伦比法要求更高。道德也是行为,是一种自我行为,具有内在性,良心,其评价标准也同样具有内在性。康德十分崇尚先天原则,理论为第一性,能够完全运用于实践,单纯依靠经验是无用的,应该以理论的道德为根源基石,在局限的领域里的实践才是理性的。
黑格尔的实践概念认为,实践是包括生产技术活动,指的是与外在世界的积极关系。这说明了实践关系的主体性,人是能动的主体,外在世界得听我的,在主观精神阶段实践表现为自身的意志,意欲,想要,实践的精神在外在自然中实践其目的和兴趣。黑格尔根据实践劳动有这样的表达,一定概念相等于概念的,对于个别和外在的现实要求,内含自身之内的规定性就是善的理念,这就是实践,显然,黑格尔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
然而,这样对实践概念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人际行为和理论活动,并没有说清楚自身既目的的实践;康德在此基础上,把实践局限于道德活动,在意志的范畴里;黑格尔第一次把劳动融入到实践概念中,强调劳动在人的自我意识,主客统一中的形成中的积极作用。把劳动归结成一种精神的活形式,能把你的意志转化成由主体转化成客体的、变成真的,就是一种获得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辩证法。费尔巴哈还停留在意识上,还没有涉及到社会现实。这是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反映人的自由本性,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活动才是实践,这是以前整个西方哲学对实践最基本的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是对前人的扬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马克思认为互为对象是实践的一个本质规定
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社会、自然是一个整体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了观念活动,观念活动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根据观念来改变世界,但是在实践中也由于世界的各种规定性,也在改变着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或行为,改变着人自身。马克思从现实实际出发,突破了世界是的不可知的,从认识论上解释了世界的可知性,对实践赋予了新的含义,科学的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
(一)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能创立对象是因为它本身为对象所创立。实践是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和客体对主体的反馈统一。实践的主体是具有社会本质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社会成员实践去改造对象性、客观物质的现实世界。客体是实践活动可指向的对象,通过实践,以人为主体,主动的与外部对象世界紧紧联系起来的活动过程,人能够有意识有感觉的感受到这样的客观过程。之所以说两者是统一的,是指实践是主体带着目的性的有意识的感受到改造对象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此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有矛盾的产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相互克化的过程。
(二)实践的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化互动关系
实践的主客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那么,也就是能够相互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这称之为双向化的互动关系。其表现在:一种是实践主体客体化,另一种是实践客体主体化。这种双向对象化就是社会主体的实践本质所决定的,源于社会主体能有意识性的依据自身需要能动的选择实践的对象,使自然客体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成为人的实践客体,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各自的独立规定性,他们相互规定、相互制约,实践客体也可以通过实践中介实现自身的转化,成为主体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的过程。
三、马克思哲学实践的几种基本特征
(一)实践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活动,构成人类活动的独有方式
马克思认为,实践与动物比较起来就是独有的方式,人只有实践,实践只有人,人的生命活动就是实践,是人有意识的去创造对象世界与动物无意识的直接活动存在本质不同,这样才能证明人是类的存在物。实践是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结合,是主体性能动地与具有客体性的物质对象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之前,生存实践造就了人,同时,实践也使得人不断发展。实践产生了人与自然之间特殊关系,人与人之间特殊关系,产生了人的发展。这种生命活动也构成了人类的独有方式,实践象征着人的尊严,人在物质性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能够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体对象,创造出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是最本质的生产力,即人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是对象性的感性的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对象性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活动,不只是内在的反思或直观活动。这个对象就包括自然、精神、情感,在这样的过程中,人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对象世界,以便适应于人的需要,只有这样,人才能作为人而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所谓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感性的活动,是含有情感,意志,欲望,想象,理性认识等在内的综合活动,人的生命本质是人和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和变换活动,人是感性的动物,是实践的存在物,他会随时随地受到限制和制约,作为感性的主体,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有着感官的行动。实践活动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观念的活动,是人直接与外部世界真实接触直接发生的现实的客观的活动。
(三)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
实践是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物质性的世界有意识,有目的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能思想的存在物,自我意识只有进入实践活动的自然界才能成为能动,人通过能动同对象世界发生现实关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通过劳动,把人的力量全部发挥出来,使劳动本身,生活本身,生产本身都能满足人作为类特征的需要,体现出人能够对客观对象的形式产生影响,从而实现自己预定的目的过程。在现实的人的自主活动实践中包含着人类的全部智情意的内容,促使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意识活动,推动人们社会的结合,从这个观点上看来,意识性的主体是需要通过实践指向客体的,同时,在主体心中,凝聚着内在审美结构,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达到自我需求的目的,在实践中展示人的智慧,这种实践的过程称之为创造性的活动。
(四)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所进行的现实的社会活动。人之所以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从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看来,动物进化成为人,是经过长久的劳动,超越了动物的本能,驱使人自身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表现在社会关系方面,自然界就是人类和动物活动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人和动物物质变化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关系。人具有社会性,所以一切的交往活动都在社会中进行,我们人需要的交往材料内容,制作成新的东西也为社会的,成为社会的存在物。正是如此,自然界的社会本身创造出作为人的类产物,同时,人也创造着社会,社会同样改变着人,这个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发展活动。
(五)人的实践有超越性
人与动物的实践具有的本质差别就是人具有的超越性,人由动物进化而来,那么,人可以过着和动物一般的生活,但动物却不能像人这样生活,这就是同样的实践活动中,人的实践具有超越性。人在历史实践的过程中,人就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排除自身异化和物化的过程,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这样就证明了,人的实践与动物的实践有根本性的区别。
(六)实践活动的主要历史形态
实践活动的三个社会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生存的谋生条件,人类必须从自然物中获取生存的物质资料,通过劳动来主动创造来完成自己的生存;人的生产是第二个实践活动,是人作为主体自身的繁殖和生命关系的生产,人能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他人生命的生产作为第三个生产,这是维持他人生命的生产,在人满足自身的同时还能满足他人,人是社会人,在群体中通过合作生存,生产能力的提高,在社会关系中通过交换来对他人生产,这三种社会生产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历史形态向前发展。
(七)异化由实践产生由实践消除
劳动这对于人来说是一种生产生活的创造,由于分工,纯粹的理论和现实的关系发生了矛盾,这种创造的劳动成果自己反而得不到,就开始异化,异化就是人创造出来的,对象反过来迫害人身心,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异化,人同产品异化。异化就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譬如,人类可以再劳动中享受对自然改造和对社会创造的成果,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另一方面,人又必须承受这个过程的负面影响,就是所谓的异化,成为受支配的对象,在这种异化条件下,我们要消除异化,必须依靠实践来实现,通过实践来高度发展物质生产,不断深化,推使人们向更高层次阶段前进,消除物质异化,进而消除精神异化。只有通过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不断提高可持续生产力,继而获得化解矛盾的方式与方法。
(八)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从实践中分离出来
人类最初的状态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意识的类的存在物,当在社会实践的进程中,人们能够有意识的去想象社会实现不存在的东西,这种意识性的实践就与物质性的现实实践存在差别,在摆脱自然世界,构造出纯粹的理论,包括一种绝对的真理,使之与物质劳动长期分离,就形成精神劳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是从长久的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精神生产越来越演变成一种文明的特征,不断的进化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独立重要的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求的领域。
(九)在实践中理解人的自身生产
人的自身生产要从实践来理解,人自身自然的生产是指在重新再生产自己生命的人即生命的繁殖;人类自身生产再生产包括他人生命的生产和各种关系的生产。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社会由人组成,通出生产出有生命的个体,达到组成有一定数量的人类社会,在实践里,人是自发自觉的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决然不同于动物。在进行人口生产的同时,也要进行人素质的培养,人的素质培养,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人不同动物,人作为类要对世界、价值观能够理解,这种人自身的生产是一种生产力,我们要用实践思维方式来指导,发挥自身的自觉能动性,重视人的自身生产,以顽强的意志,对威胁类的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反思。
马克思实践概念是从不科学逐步修正为科学,从理性到现实,理解实践概念是对象、现实、感性,足于现实世界活动,分析理解其基本特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化解当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更深的了解。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C].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1:162.
[2]王锐生、冯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日]安倍能成.康德实践哲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4]张海源.实践起源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5][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模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张以明.生命与实践-黑格尔辩证法的存在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辛敬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周小梅
2016-08-03
潘何琴(1991-),女,仫佬族,广西罗城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B17
A
1009-1890(2016)03-0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