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五大理念 建设宜学之城
2016-03-15覃照
●覃 照
遵循五大理念建设宜学之城
●覃照
宜昌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教,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倾力打造“宜学之城”,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改革方向,努力形成具有宜昌特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探索公办学校校际合作、教育集团等多种办学形式。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打造一批卓越管理示范学校。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完善省、市共建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加大对高等教育规划和指导的力度。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管办评分离,促进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完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试点工作,积极推行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考招生办法,全面落实省级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分配生”政策。
坚持协调发展,全面优化教育结构。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始终,统筹兼顾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和比例,着力构建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全面实施学前教育第二轮行动计划,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构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网上数据监测体系,定期发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监测报告。启动义务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程,到2020年,80%的县市区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
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完成市一中和夷陵中学新校区建设。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修习。制定全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促进区域高中多样化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的模式和办法,促进普通高中建设100个优势课程群。
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具有宜昌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努力建设职教强市。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全面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职业院校与本地产业、行业、企业对接制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启动现代学徒制区域试点,发挥三峡职教集团示范引领作用。
突破发展高等教育。制定宜昌市“十三五”及今后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科教城,打造高等教育发展及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区域性高教中心。
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实施《宜昌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经费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启动特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将该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名校,打造特殊教育的试验样板和残疾人事业国际交流的窗口。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观念,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德育即生活”的理念,深入推进“文明伴我成长”教育实践活动,建设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德育品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和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宜昌市新春第一课”“汉语言文化知识电视大赛”“朝读经典”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突出能力为重。丰富和完善“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改革特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着力提升不以牺牲学生生命质量、身体质量和教师幸福感为代价的“绿色升学率”。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机制,继续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示范学校、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创建,培育一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强化队伍为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大力推进乡村教师计划,完善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建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机制,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机制,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集中培训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着力打造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德艺双馨、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队伍。
坚持开放发展,全面提升教育品质。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与现代化特大城市相适应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显著提升宜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坚持包容并举,积极鼓励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完善民办学校管理,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健全民办学校审批、变更、退出机制,严格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建立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为重点,全面建成宜昌教育城域网。建设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宜昌教育云),对接国家、省级平台,与市“三峡云”有机融合。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满足优质教育资源需要。市级互联网出口不低于2000兆,城区学校全部实现无线网全覆盖,计算机生机比达7:1,师机比达1:1,“班班通”、录播教室、校园网站覆盖率达到100%。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不断提高校长的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
推进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发展中外合作项目,开展学生交换活动,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探索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高水平大学、知名中小学校在宜昌建立分校。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服务教育民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
加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中心城区配套学校建设,满足新增城市人口就学需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公办学校现代化建设,逐步使义务教育校舍建设、课程设置、教师资格、班额、教育装备、图书、学生生活设施设备等达到国家标准。
加大财政投入。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保障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样受到良好教育,让所有学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健全扶困助学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更高水平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坚持“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扶贫,重在育人”,根据各地、各级各类教育、各受助群体实际,分类施策,大力开展“功能型”“造血型”教育扶贫,深入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维护和谐稳定环境。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活动。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践行“三严三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健全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
(作者单位:宜昌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