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千年乡愁记忆建构封阳文化生态——基于“封中”历史文化的考察

2016-03-15朱其现

贺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

朱其现

(贺州学院教务处,广西贺州542899)

留住千年乡愁记忆建构封阳文化生态——基于“封中”历史文化的考察

朱其现

(贺州学院教务处,广西贺州542899)

“封阳”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设立于岭南通往中原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郡县,位于封水(今贺江)之旁,其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地方政府要建构封阳文化生态,让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转化为有效的公共政策,走出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之路。

封阳文化;文化生态;发展理念

一、“封中”与“封阳”源流考

(一)“封中”考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挖掘,1973年在3号西汉墓东边箱的一个长方形盝顶形盖漆匣内发现了西汉初绘制在缣帛上的古地图,被史学界分别命名为《地形图》和《驻军图》,其中《地形图》经复原的图幅为边长宽各96厘米,所绘范围为潇水流域、九嶷山邻近地区和潇贺古道一带,比例约在十七万分之一至十九万分之一之间,这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地图之一。地图所绘主区为西汉诸侯国之一的长沙国南部,用粗细均匀变化的线条绘出大小河流30余条,如泠水、深水、庸水、垒水、罗水、舂水、营水、参水等。九嶷山一带用鱼鳞状图形表示峰峦起伏的特征,并有9个柱状符号。居民点有80余处,县级居民点8处,均用矩形符号表示。乡里用圆圈符号表示,大小不等。地名写在矩形或圆圈符号之内,8个县城的名称分别为:桂阳(今广东连县)、南平(今湖南兰山县)、观阳(今广西灌阳县)、泠道(今湖南宁远县)、桃阳(今广西全州县)、舂陵(今湖南新田县)、营浦(今湖南道州)、龁道(未见史料记载,应为湖南兰山县一带)。

从《地形图》呈现的内容上看,“表示河流、山脉、道路的线划符号,其粗细、形状各不相同,在照片上能清楚地辨认。这些图形应是连续的。特别是河流,图上是以由细变粗的线划来反映河流从上源到下游的不同特征的。其中一条主要的河流,就是现在的潇水,很多小河流都汇注于它,这条潇水及其支流对地图拼接起骨架作用”[1]36。古地图揭示了这一区域的地形特征,进一步反映了岭南通往中原通道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帝舜”和“封中”是《地形图》中标注在南岭民族走廊潇贺古道广阔区域仅有的文字。关于“帝舜”之文字,历史上有足够的史料佐证,如《水经·湘水注》:九疑山,“大舜空其阳,商均葬其阴。南山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山之东北怜道,县界又有舜庙”。又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2]

而“封中”两字的真实含义,史书中无确切记载,这也成为《地形图》中历史之谜。“‘封中’是《地形图》上一处极为特殊的标注,它既是《地形图》上除了水名和帝舜之外唯一没有圈加任何符号的注记,也是《地形图》上在南岭以南地区的唯一文字注记。”[3]73史学界对“封中”的解释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封阳”与“中宿”两县缩写说。何介钧认为,封中指的是南粤国内的“封阳”和“中宿”地区。张修桂则进一步认为,封阳和中宿是西汉初期南越赵佗境内的两个和长沙国有接壤的邻县,它们是南越赵佗境内的两个县,“封阳”属苍梧郡(今贺江西岸官谭一带),“中宿”属今广东清远县。由于《地形图》作者极为重视这一地区,故“在防区南部近邻,特地注上这两个县缩写的‘封中’二字。”[3]73

二是“封中”即“封阳”说。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认为,“其它内容尚标注有‘帝舜’‘封中’等字样,前者可能是表示舜之葬地,后者可能是指当时南粤国内的封阳地区。”[1]38-39

三是交界说。傅举有认为,“封中”的意思应该是“界中”或交界处,它指的是南越国和长沙国交界的地方[4]76。

四是封水流域说。陈乃良认为,贺江古称封水。汉置封阳县,“在封水之阳”,辖境相当于今广西贺州八步区信都和广东封开县的开建。从汉至隋,沿封水出现过三个封字头的县(封阳、封兴、封川)和一个封州,都是从封水衍生出来的地名。“封中”可以理解为封水上下左右一带地方的意思[5]57。

五是长沙国界内之说。娄雨亭认为,“封中”应该是从属于长沙国的注记,封中也就是“封略之内”亦即界内之意,所谓封中实际上是用来标记在南岭以外尚有部分地区统属于长沙国界内[6]14。

上述观点,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但从费孝通先生所论述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民族走廊区域看,“封中”居走廊核心区域,其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史学界所公认的。

(二)“封阳”考

“封阳”最早见于《汉书》,卷二八下记,“封阳,应劭曰:‘在封水之阳’”。岭南地区在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前属南海郡管辖,但未设郡县。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公元前111年置临贺县和封阳县,归苍梧郡管辖,封阳县管辖的范围,东至现广东省怀集县的岗坪、梁村、冷坑等地;西至现苍梧县的沙头、石桥、梨阜一带。三国吴黄五年(公元226年)改置临贺郡,临贺县、封阳县均归临贺郡管辖。清光绪三十二年改信都乡为信都厅,时未置衙署,暂借端南圩三里义塾为厅治处址,1911年改厅为县,县治仍石城北门外。1919年创建县署,县治始迁至官潭(今信都)。

关于“封阳”地址有三说:一是据当时贺县文管所根据出土的汉代文物考证,确认在铺门圩河东渡口东侧的高寨,但志书却无从考据。二是石碑流传在现石城北门外大池塘边菜园处,古县城之九街十二巷,遗迹依稀。另据1936年铅印的《信都县志·民族篇》记载:宋咸淳九年,有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的牛田坊罗贵、欧以信、麦秀等三十四姓共居民一百户,避乱迁徙到封阳武安市(今石城北门外统兵坟一带)。宋废封阳建制后,武安市作为封阳县的象征一直流传至今。

二、封阳的历史地位再认识

1.“封阳”在构建华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汉书》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后,在南越国苍梧地设置苍梧郡,下辖广信(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谢沐(湖南江永)、高要(广东肇庆)、封阳(广西贺州铺门镇)、临贺(广西贺州贺街镇)、端溪(广东德庆)、冯乘(广西富川与湖南江华)、富川(广西钟山)、荔浦和猛陵(广西苍梧与藤县)十县。这十县处于粤、湘、桂三省区的交会地,是南岭民族走廊潇贺古道核心区域。而广信、封阳、临贺、富川、冯乘、谢沐六县集中于直线不足400里,构成了自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在岭南最为核心的政治中心。相比之下,汉初在岭南设置32县,“封中”六县占近二成;与西汉京畿地区相比较,西汉京兆尹地区,大约每四十里设一县,比“封中”略密;司隶部所辖河东郡沿汾水平均每七十至八十里设一县,这和新开发的封水沿线密度大致相等,可见“封阳”历史地位的重要性。

2.“封阳县”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汉书》卷120《货殖列传》记:“自日南障塞(今越南岘港)、徐闻(今徐闻)、合浦(今北海)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今越南南圻一带);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泰国华富里);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指暹罗古都佛统);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蒲甘地区)。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东岸建志补罗),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人海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1-5年),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遣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奈(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一带);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日南郡属县中最南一县,今越南广南维川南茶轿地方)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7]

封阳县地处潇水封水重要的交通线上,汉武帝置“封阳”,运用政权建设手段强化“封中”,以扼进出交州的咽喉要道,确保“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学人一般根据这段文献把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标志。”[8]2392016年4月,广西贺州市钟山县一村民在挖宅基地时,发现一座东汉末年的古墓,出土了陶鼎、纺纶、铜钱、铜镜等文物。该墓葬地处思勤江流域,思勤江汉时名富川,是历史上潇贺古道沟通潇水和漓水唯一一条水路通道。古时商船从桂江到西江,逆流而上,通过北流河,经玉林的鬼门关入北流江,转雷州半岛到达合浦出海,通向南亚各国。该墓葬的发掘再次验证了潇贺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封阳文化生态建构

自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1902—1972年)在1953年《进化和过程》一书中提出“文化生态”概念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其研究的重心是文化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文化群落和环境的组成、结构、分布以及发育变化的情况,其核心内容是文化生态系统,即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随着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留住乡愁,共谋发展”,发挥自身文化生态系统优势,文化引领将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封阳”自公元前111年建制,与“临贺”同样具有2100多年的文化底蕴,而今又处于向东开放的桥头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政府需将文化生态系统中影响文化产生、演进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以及价值观念体系等变量重新审视,以“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文化生态系统建设,以文化的力量引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封阳文化生态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Oikoso”,其本义是住所、区位、环境、栖息地,有家园之意,其结构模式包含科学技术(包括经验、知识等)、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包括风俗、道德、宗教、哲学等)。21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构建了一个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基因,是封阳文化生态系统中最具生命力量的部分。

1.苍梧属地,古道要塞。封阳文化是整个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自秦始皇实施“北堵(连长城)南疏(开古道)”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战略以来,封阳地处封水之滨,一直是中原通往岭南咽喉之地。汉武帝征服岭南后,设郡县,标志着中国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对接。三国时,封阳归属苍梧郡,使封阳归到与尧舜时期并存的苍梧古国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形成中原汉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的南北大融合,开创了岭南历史上第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2.人文厚重,名人辈出。封阳地处临江、大宁河浮山交汇后贺江上第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北接潇贺,南连苍梧,对岭南文化的交流、传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自汉代以来,形成了以富川、临贺、封阳、苍梧为中心的岭南文化走廊,成为汉时岭南最早兴学和思想文化活跃的地区,经学之盛不亚于北方,诞生了岭南第一代文化名人。“三陈”和“六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三陈”是西汉末东汉初的陈钦、陈元、陈坚祖孙三代;“六士”指汉末和三国初的士赐及其子士燮、士壹、士有、士武及士燮之子士钦,也是祖孙三代。“三陈”“六士”是当时享誉全国,堪称一流,无愧为学术领袖、先驱、核心的人物,全国一流的大学问家。除此之外,这条岭南文化走廊,还是中西文化交融点。东汉末年,这里养育了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创立者、广西最早研究佛学的学者牟子,他所著《理惑论》是中国佛学理论的开山之作。宋时期,从潇贺古道走出“读书救国”之路的状元毛自知和中国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明代,在山水相连的浔江养育了“生系国家,死重泰山”的民族英雄袁崇焕;清代,出现了人称“桂海奇才”、京师大学堂创始人之一的于式枚等。据统计,自隋大业三年至清光绪三年(607—1877年)1270年的科举考试中,全国共产生状元552人,其中“三元及第”13人。在此期间,岭南产生状元19人,其中广西10人,广东9人。如果从汉时设置的苍梧郡所处的漓江、贺江流域来看,经这条文化走廊孕育的状元就有11人之多,其中“三元及第”2人,这充分反映出潇贺古道文化走廊乃文化底蕴之深厚。

3.文化灿烂,遗迹丰富。除现已出土汉代丰富文物外,在古道区域至今还遗存十分丰富的历史遗迹。其中在封阳附近的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寨故城遗址。这是汉代封阳县县城遗址,位于贺州市铺门镇河东村北约600米处,城西临贺江,为中原通往岭南走向海外必经之路。城址由城墙和两层土台组成,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80米。筑有东、南、北三边城墙,略作弧形,均为板筑土墙。现北墙残长100米,东墙残长150米,南墙残长150米,残高4米,厚10米。城西无城墙,为两层高土台,第一层高约3米,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50米;第二层高5米,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70米。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千年梵安寺。始建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元朝至正年间,有惠岩禅师在此开山朔业,寺内原有大钟、香炉、凤尾草三件宝物,现存凤尾草,相传已有千年历史,1987年梵安寺与凤尾蕉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石城。石城建于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因其四周石山悬崖拔地而起,环抱而成天然石墙,形似城堡,全城仅南北相对有两个天然的豁口,故名石城,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的天然石城。石城道路为南北走向,分别有两城门,北城墙长73米,高6米,护城墙1.2米,北门为弧形,宽3米,门上是高5米的“北岳阁”城楼。南门构筑与北门相似,城楼上为“南星楼”。

此外,分布于这条文化通道的遗存,如浮云轻雾的“台阁云”、奇峰秀水的“凤岗文塔”以及历经400多年仍保存完好,形似迷官呈“回”形建筑的“浪水庄园”等,天然景观与人文文化完善的结合;铺门汉方言独具特色;封阳饮食文化丰富,地方名特优产品三黄鸡、红瓜子、花生油、甜玉米、龙眼驰名粤港澳地区,演绎了多彩、内涵的封阳文化。

(二)封阳文化生态的构建

有不少专家提出了当今社会文化生态失衡的问题。“文化生态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当我们说文化生态失衡的时候,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关系出了大问题。只有社会关系被扭曲了,才会有文化生态失衡这种说法。社会关系恶化最为核心的一点是人与人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的相互贬低、侵蚀、反对和不承认”[8]75。文化部孙家正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上也曾说过,“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有创造力”,“断层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们游荡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的家园”[9]75。从政府层面上说,把握好文化生态建设的问题,国家的公共文化政策就有了最基本的着力点。构建封阳文化生态,更应找准着力点。

1.注重保护乡土文化

文化元素是看得见、记得住的乡愁。有着2000多年灿烂文化生态的封阳故地,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文化生态内涵,将生态发展与保护乡土文化血脉相结合,按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文化生态系统中影响文化产生、演进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以及价值观念体系等因素重新审视,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封阳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发挥封阳故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积极培育封阳生态文化,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回应贺州市倡导的“留住乡愁记忆,加快社会发展”的号召,为地方融入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有利支撑,打造封阳文化品牌,构建封阳文化生态体系。时值地方政府在谋划“十三五”发展之际,建议着重挖掘封阳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地方文化生态,让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转化为有效的公共政策,走出一条“留住千年乡愁记忆,建构封阳文化生态”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之路。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图的整理[J].文物,1975(3).

[2]司马迁.五帝本纪[M]//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3]余斌霞.马王堆汉墓《地形图》研究综述[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2(9).

[4]傅举有.有关马王堆古地图的几个问题[J].文物,1982(2).

[5]陈乃良.封中及其在西汉的重要地位[J].广东社会科学,1988(4).

[6]娄雨亭.释马王堆《地形图》之“封中”[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2).

[7]班固.货殖列传[M]//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

[8]赵善德.先秦秦汉时期岭南社会与文化考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6).

[9]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责任编辑]袁春剑

Preserving Nostalgic Memories for History,Constructing Cultural Ecology in Fengyang: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in“Fengzhong”

ZHU Qi-xian
(Officeof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HezhouUniversity,HezhouGuangxi 542899)

Initially established in A.D.111 by Emperor Wu of Han,“Fengyang”county ha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ly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Located near Feng River(He River today),the county has been an important channel from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to Central Plains in China.During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the local governments in Fengyang county have been constructing the unique cultural ecology in Fengyang,aiming a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to the effective public policies.The governments have been on the building way characterized by innovation,harmony,sustainability,openness and win-win cooperation.

Fengyang culture;cultural ecology;idea of development

G124

A

1673—8861(2016)01—0007—04

2016-01-22

朱其现(1968-),男,广西昭平人,贺州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与创新文化产业发展。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11BSH023)、贺州学院2015年教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HZUJS201506)。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