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的注释研究*
2016-03-15杨君君张辩辩
□ 杨君君 张辩辩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的注释研究*
□杨君君张辩辩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仓央嘉措是藏族的六世达赖喇嘛,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被广泛传颂,流传三百年仍历久弥新,也吸引了不少译者的目光。《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是国内的第三个仓央嘉措诗歌的英译本,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特色便是它的多文化注释。从藏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三个层面来探讨《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的注释文化。
仓央嘉措;藏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
藏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突出、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以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带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1]藏文化“走出去”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民族的有特色的文化越容易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间文化的切磋和交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是在译者经过精心筛选甄别后,以语义上最忠实于原诗的于道泉版本为底本进行编纂翻译的。底本的选择对于翻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荣立宇曾统计“就目前公开出版发表的本子统计,截止2013年1月,国内的仓央嘉措诗歌汉译本已有21个之多。”[2]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于道泉版本使用白话文,语义忠实于原文,藏汉英三种文字对译,但诗味不足。该译文弥补了这一缺憾,在选词上字斟句酌,在尊重原文语义的同时,融入了浓浓的诗意。
在该译本中,译者一贯秉承保留藏文化、摒弃汉化现象的原则;同时强调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要异化负载词,对等迁移藏文化,让读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藏文化;该译文注重文体翻译,遵循以诗译诗,要有诗味,有诗眼,做到传神;在该译文中,译者增加了大量的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注释,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以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藏文化乃至中国文化。
一、传播藏文化
译者为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藏文化,在译文中增加了大量的藏文化注释的途径来诠释藏文化,运用藏文化注释以及在翻译时用异化的手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进行自我探索,完成文化“走出去”的任务,下面以第2首诗为例:
去年种下的幼苗
今岁已成禾束;
青年老后的体躯,
比南方的宫还要弯。(李正栓,王密卿,2015:4)
The seedling planted last year
Has become firewood this year.
The aged body after youth
Is more bent than a bow from the south.(李正栓,王密卿,2015:5)
英译者注中解释这样解释南方:“有人说这里的南方指仓央嘉措的故乡门隅,在拉萨的南边,所以有人据此推断这是仓央嘉措的思乡之词。”(李正栓,王密卿,2015:4)译者把“南方”译为“the south”,运用了异化的策略来向读者传播藏文化,在翻译这类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以异化策略为主,贾文波曾指出,“文学翻译的‘异化’并不单纯表现为词汇的新颖,主要还是要在作者的写作风格、作品的美学意境以及文化内涵方面‘求异’,让译文读者感受不同的文学风采,享受别样的文化大餐,使人‘知之,好之,乐之’。”[3]明显体现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及藏文化注释的方法,再以译文中第18首为例:
洁净的水晶山上的雪水,
铃荡子*上的露水,
加上甘露药的酵“所酿成的美酒”,
智慧天女*当垆。
若用圣洁的誓约去喝,
即可不遭灾难。(李正栓,王密卿,2015:40)
The snow water from the clean Crystal Mountain,
The dew on the root of a straight ladybell.
The yaksha with wisdom acts as the barmaid.
If one drinks them with a vow,
He can avoid any calamity.(李正栓,王密卿,2015:41)
在该译诗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态文化负载词,即反映藏族自然地域中的地名、植物、物名等,如水晶山、铃荡子、甘露药,还有宗教文化负载词,即与宗教活动相关的词汇,比如智慧天女等。注释中解释道,“Ye-shes意为“智慧”。mkhah-hgro-ma直译为“空行女”。此处为迁就语气故译作“智慧天女”。按mkhah-hgroma-词在藏文书中都用它译梵文之dakini一字,而dakini在汉文佛经中译音作“厂茶吉泥”,乃是能盗食人心的夜叉鬼(参看丁氏《佛学大辞典》1892页中)而在西藏传说中“空行女”即多半是绝世美人。在西藏故事中常有“空行女”同世人结婚的事,和汉族故事中的狐仙颇有点相似。”(李正栓,王密卿,2015:40)这样的翻译不仅可以对等传达藏文化,同时新鲜词汇的出现以及不同的文化碰撞也会吸引读者的目光。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该译文中,不仅有大量的藏文化注释,还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注解,中国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在译文中对传统文化的注释以第6首诗为例:
自从看上了那人,
夜间睡思断了。
因日间未得到手,
在终身教育理念引导下,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指将影响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事物”进行整合,使得这些“事物”相互作用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即帮助体育教师这个职业成为成熟专业,使体育教师能够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精神和获得专业地位。体育教师教育是一项终身性的工程,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框架的构建是这项工程的根基。
想得精神累了吧。(李正栓,王密卿,2015:12)
From when I fell in love with her,
I could not sleep at night.
During daytime I could not get close to her,
And so I missed her all the night.(李正栓,王密卿,2015:13)
英译者注中这样解释道:“诗人跌入情网,夜不能寐。所写的状态与《诗经·关雎》无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李正栓,王密卿,2015:12)这里的注释向读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意义。诗歌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想念之情,以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译文中把“因日间未得到手”译为“During daytime I could not get close to her”,语言更显委婉,译文讲究韵律,多采用尾韵,如第一行的“her”与第三行的“her”以及第二行的“night”与第四行的“night”押韵,基本形成abab的韵式。可见译本注重文体翻译,把诗真正译成了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诗韵十足。
三、对比西方文化
在该译本中,除了传播藏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译者还将西方文化融入进来进行了对比研究,东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西方属于个体文化,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下面以译诗中从东西两方的文化来做对比研究的第33首诗为例:
彼女不是母亲生的,
是桃树上长的罢!
伊对一人的爱情,
比桃花凋谢得还快呢!(李正栓,王密卿,2015:70)
That girl was notborn by her mother.
She must have grown on a peach tree!
The love she gave to a man faded faster
Than the faded blossom blossoms falling free.(李正栓,王密卿,2015:71)
英译者注中这样分析:“把女子比作桃树所生,此乃奇想怪喻。不谈桃花之美,却谈桃花之落。花开花谢乃常事。但女子变心比花落还快。这是男怨诗。”(李正栓,王密卿,2015:70)男怨诗不禁让读者联想起英国诗人约翰·邓恩,男怨诗主要历经的时期是西方文艺复兴,进而联想到宫怨诗、闺怨诗等,这两者则跨越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中西两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使外国读者读起来更亲切,更易于理解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译者在《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中添加了大量的注释,为读者理解藏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穆诗雄曾提到:“一种文化的特色就是它的‘独特性’,即他种文化所缺乏的特征。从理论上说,独特性就是不可比性,而不可比性就是不可译性,尤其是翻译一个民族独特的用具、服饰、官职和建筑,往往在翻译之外,必须加上详细的注释或评注,才能完成文化阐释的任务。”[4]可见完成文化阐释的重要人物,注释是必不可少的。译者从多方位、多层次、多文化进行文化阐释,把读者带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为藏文化走出去,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做到了沟通文化间的桥梁,实现多文化对等交流。
[1]顾惠雅.西藏民俗文化与西藏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之管见[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6):46.
[2]荣立宇.仓央嘉措诗歌汉译的统计学特征[J].西藏研究,2014(5):107.
[3]贾文波.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J].上海科技翻译,2004(3):8.
[4]穆诗雄.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阐释与文化定位——评《长恨歌》的几种英译[J].语言文学研究,2004(4):52.
[5]李正栓,王密卿.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I106.2
A
1008-4614-(2016)02-0054-02
2016-3-10
杨君君(1990—),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