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语境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2016-03-15王春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英美通识文学

王春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通识教育语境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王春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在通识教育理念引导下,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可行的。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目的、课程设计、课堂导入、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能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高校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

通识教育;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引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博雅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而提出的。它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后来盛行于英美。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自由人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人文底蕴、公民美德以及行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20世纪中期以来,通识教育得到了欧美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和成功实践,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改革也成为各大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规划议题之一。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都有了比较丰富的通识教育经验。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仅仅培养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市场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有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时提到“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有关深化教学改革的方面,文件要求“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1]。我国一些重点高校先后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实践,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开设和改进通识教育课程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现今,普通高校也逐步认识到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如:2014年,黑龙江省的14所普通高校实行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改革,本科专业将实行按类招生,学生读完大一再选专业。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普通师范院校更应该加强通识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品德,以适应未来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其输送高素质的教师。

一、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贯穿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部对英语专业进行大规模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学的功能,提高教学质量,让英语教学回归本来的目的,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清华大学李曼丽博士讨论了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2]。大学的理想除了要教会学生有一技之长外,还应该让学生有感悟美、欣赏美的能力,有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生理想,呵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过去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盛行,导致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技能训练,注重各种考试的通过率。过去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重考试、轻育人”,应该扭转把大学生培养成某一具体行业“工具”的局面。大学应该充分发挥英美文学课程多元化的作用,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独特的思维能力的“完人”,使高等教育回归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本质。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在课程属性和教学内容方面都与通识教育理念契合,用通识教育理念改革英美文学课程响应了时代的呼吁,而且实践条件已基本成熟。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英美文学的作用和地位,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培养学生高度的人文关怀和良好文化修养。将英美文学课程通识化,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历史文明,以增强思维辨别能力,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要。学生在经典阅读与实践中,既掌握了语言技能,又了解了外国文化,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智力、知识、品格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英美文学课程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人格和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这与通识教育秉持以学生为本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完全一致。因此,以通识教育理念改造英美文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外语界,不少学者也认识到了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海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汇集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英语教育和人文通识教育关系的研究。笔者以“英美文学课程改革”这一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3634条记录,从这一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学者十分重视对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英美文学课程现状的调查和反思,如程爱民教授在《英关文学教学:调查与思考》对这一现象做了分析[3]。第二,对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的思考,如蒋洪新教授的《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改革》[4],曾秀烨的《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5]。第三,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如:张冰讨论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选读中的应用[6];文培红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探讨[7]。以上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学者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相关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思路,但遗憾的是,进行“通识教育语境下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学者还比较少,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相对薄弱和零散,且缺乏系统性,因此本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积极开展英美文学通识教育实践,大学得以践行大学的理想,学生得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教师寻求教学相长的个人发展。

二、如何进行英美文学通识教学改革实践

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师,笔者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将通识教育的理念更好地贯彻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当中。因为时代的变化、网络的冲击,学生的英美文学学习深受影响,学生更愿意选择实用性或娱乐性强的课程,不太愿意刻苦阅读文学作品,非功利性的文学受到冷落,也给文学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教学困境,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首先,明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的。在师范院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以及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语言美、意境美的精神熏陶。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师范院校在培养优秀教师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如果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那么这个学生将来是当不好一个老师的。“当不好教师”和其他专门人才做不好专门工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专门工作做不好,其影响只在一件工作或者一个岗位上的工作,而教师工作如果做不好,其影响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因此,师范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

其次,找准教学目的,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英美文学课程容量大,课时少,教师在文学史部分的介绍时要提纲挈领,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方面。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要结合学生实际,不能选择太难、太枯燥的作品。因为目前英美文学教材的限制,教师要精心筛选、准备合适的资料,内容包含文学史、作品和批评方法等,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四方面。文本要让学生能够读懂,有想象的空间,经典、可读性强、与学生人生体验紧密结合的文本是最受欢迎的。亲情、友情、爱情,个人与社会,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要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感受文学穿越时空的魅力!

第三,要上好英美文学课,课程设计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历史、文学、社会的维度对作家进行阐释。教师在课前鼓励学生收集与作家作品相关的资料,发表自己见解。但教师在介绍作家时,不能平铺直叙,一言到底。要用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产生了解作家一生足迹的强烈愿望。教师不仅仅是概述作家生平、求学经历、代表作品等,更要挖掘作家的特别之处,将他们的坎坷人生、婚恋生活或者个人奋斗等等能引起学生共鸣或兴趣地方引申,力图呈现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引发学生思考、回味与比较,让学生更懂得珍惜生命与情感,获得更多前行的力量。这样的设计理念是基于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初衷而产生。

第四,课程设计要多维度对作家进行介绍。例如,在介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时,将重点放在诗人与法国革命,把历史与文学结合在一起。在讲授爱尔兰现代作家时,教师将戏剧家萧伯纳、王尔德和小说家乔伊斯三人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关注爱尔兰与英国历史,比较作品的异同点。在分析哈代悲剧小说《苔丝》时,让学生讨论20世纪初英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怎样,苔丝的悲剧与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关系。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将历史、文学、社会三方面结合,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发挥文学课程的知识传授功能。

第五,除了多维度的课堂设计,课堂导入也要讲究。抒情的音乐、漂亮的图片、巧妙的问题是生动课堂的开始,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苏格兰诗人彭斯时,笔者将重点放在渲染与引导,我们都会唱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此时教室里回荡着这首歌优美的旋律),那英语歌词是谁写的?我们都渴望海枯石烂般的忠贞爱情,海枯石烂在英语诗句中该怎么表达?(漂亮的红玫瑰画面令人心醉),这两点都与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有关。在介绍罗伯特·勃朗宁夫妇时,首先奉献上他们荡彻回肠的爱情故事,瘫痪24年的伊丽莎白在与小六岁的勃朗宁恋爱后竟然能够行走了,让学生相信美好的爱情带给人至上的力量。在讲授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前让学生回忆年少时曾经懵懂纯真的情感,想起自己已悄然长大。英美文学课堂导入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文学的魅力,不断受到人文熏陶。

文学课堂是浪漫的、有趣的、触动心灵的。不论是拜伦《当我们俩分手》中欲罢不能的悲伤,还是勃朗宁《夜会》中爱人的怦然心动,都会在读者的心里泛起阵阵涟漪。课堂上,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在分析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安娜贝尔·李》时,教室里回荡着悲伤地诗歌配乐朗诵,教师提问,这首诗的韵律美是如何表现的?诗人以何种意象美展现他对忠贞爱情的信仰?在讲授《苔丝》时提问,如果你是苔丝,你会在新婚之夜如何选择,对于自己失身的事实说还是不说?教师启发式、讨论式问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另外适当播放经典小说的电影片段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轻松活跃的文学课堂是学生所向往的,生动的表演、优美的语言让学生记忆犹新。总之,文学课堂是感性的、审美的,文学课堂引导学生更好地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令学生获得情感的滋养与思想的提升!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打破时间上的静态局限和空间的地域限制,把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并不是作家孤立的行为,而是多元文学、多元文化对话与融合的结晶。以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诗歌《夜会》为例,这首诗用生动细腻的手法描写了恋人相会的情景,而中国南唐后主李煜也写过同样一首情真意切的男女幽会词——《菩萨蛮》。这两首诗词意境和用词都非常的相似,都描述了恋人相见的紧张急切和甜蜜温馨;幽会地点在《菩萨蛮》中为“画堂南畔见”,《夜会》为“a farm appears(农舍映入眼帘)”;见面情景“一向偎人颤”和“the two hearts beating each to each(两颗心惊跳在一起)”也有曲艺同工之效。两首诗词都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视觉、听觉、触觉意向和拟声词,表达恋人相见路上的紧张和渴望,两首诗词也充分显示了爱情的温柔浪漫。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始终贯穿中西文化对比,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总之,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通识教育理念引导下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既可以激发兴趣、提高语言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但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实践、探索的问题,需要广大英美文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为此不懈努力!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86-99.

[3]程爱民,徐劲.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14-18.

[4]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104-107.

[5]曾秀烨.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2013(4):262-263.

[6]张冰.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选读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67-168.

[7]文培红.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12-15.

On the Teaching Reform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under the General Educational Context

WANG Chun-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General Education is the direction for the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s.Under the concept of general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reform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Based on her teaching practice in literature,the author states that the ideas of General Education should run through the teaching steps,includ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course design,lead-in,and teaching contents.The author also explores the ways of training highly qualified English talents in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teaching reform

H319.1

A

1674-831X(2016)05-0058-03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6-03-15

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联合项目“二十世纪非裔美国小说的文学伦理研究”(15WLH09);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非裔美国小说的民族道德重构研究”(13C154)

王春晖(1974-),女,土家族,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英美通识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我与文学三十年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