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做梦的年纪把梦做够——关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6-03-15徐欣

湖南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白雪公主童话课文

徐欣



在做梦的年纪把梦做够——关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徐欣

童话大师安徒生曾说,“人的生命来自天上的流星,当风把流星结成的尘粒吹到不同的花园里,他就有了这朵花的颜色和香味。一个人生活其中的或豪华或简朴的家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他最初颜色和香味的那朵花是优雅还是低贱”。一个孩子童年的阅读就是这最初的花的气息。

童话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用荒诞离奇、神秘有趣的故事吸引儿童,成为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主要文学体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它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同时在第二、三学段,童话也有入选课文。可见无论是课内抑或课外,童话在儿童阅读中均占有重要的一席。正是基于此,笔者想在本文中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看法。

一、莫把童话教现实了

现行语文教材虽重视童话在儿童阅读中的重要位置,但在选文、编写教材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选文形式较单一,多为拟人体童话,超人体、常人体童话较少;大部分入选童话说教意味太浓等。另外,从教师自身角度来看,绝大多数教师文学素养较弱,对童话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这就导致教学过分依赖“教参”。笔者摘录了“教参”中两篇童话的教材说明和学习目标:

一年一期《雨点儿》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年一期《从现在开始》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3.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童话课堂教学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使童话教学趋于功利化。教师受语文工具性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把主要精力放在字、词、句、章等知识能力的讲解和训练上,认为课堂教学只要完成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等教学任务就够了,没有真正从儿童角度开展童话教学,使童话教学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二是过于注重思想教育意义,使童话远离孩子的精神世界。“文以载道”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语文教学更是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真善美教育的任务。教材中的童话大多数蕴含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面对这些内容,教师往往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教育,即在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告诉儿童一个道理”,从而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

这样的课堂势必会沉闷无聊,丝毫没有童话那种轻松、活泼的味道。这样的童话教学,势必远离孩子的精神世界,缺失了童真童趣。就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二、莫把童话教呆板了

童话是记叙文的一种,它具有普通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如它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主要情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童话就是一般性的记叙文,童话有它的文体特征,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文体特征来解读文本,突出“童话性”,注重“童话味”。

请看童话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

(1)初读课文: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

(2)再读课文,交流讨论:第一次,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水罐为什么又会发生后来的多次变化,用刚才的方法自学交流。

这一连串的问题也会引导学生领悟到“是小姑娘的爱心让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样的主旨,零碎的剖析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下故事的情节,难以有心灵的触动,更难以获得美妙的审美情趣。

但如果我们从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出发,让学生去寻找童话中因作者的幻想而产生的“意想不到”,体会那些“意想不到”的奇妙与变化,探究那些“意想不到”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通过读懂这些“意想不到”,读懂童话,理解童话内涵,体会童话的美妙意境。童话中的每一处“意想不到”都是故事的转折点,也是故事的奇妙处,更是故事的趣味点。

三、莫把童话教轻薄了

在童话教学中,有个问题是教师首先要思考并解决的,这就是高年级的孩子有没有必要再读童话?从教材的编排上看,人教版语文教材高年级段只有一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种编排是不是在传递一个信号,小学高年级不适合再读童话?对此笔者是持质疑态度的,且认为优秀的童话故事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及审美价值,是值得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阅读的。教师的态度决定学生的态度。越是优秀的故事,越有发掘的空间,越能培养高级的审美情感。在中高年级的童话教学中,教师更需要设计开放的话题,营造宽松自由的对话空间,通过对话,将童话故事中包含的丰富的意味凸显出来。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白雪公主》时的教学片段:

师:读故事,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王后三次伤害白雪公主?去掉前两次行不行?

学科

生:不行,安排三次更能突出王后的恶毒,一次不成,又来一次,非要置白雪公主于死地。

师:从这三次伤害中,你发现些什么?

生:王后每次都有乔装,都用一些漂亮的东西去诱惑白雪公主。

师:那白雪公主呢?

生:次次都上当,经不住诱惑,也不听小矮人的劝告,很轻信。

师:现在你怎么看待“白雪公主”这个人物?

生:白雪公主虽然漂亮、善良,但似乎不够聪明,不会保护自己。

师:是呀,故事里的公主是幸运的,次次都有人能救她。可现实中会有这样幸运的事发生吗?

生:不可能。

童话中的人物大多具有扁平性与单一性。这种审美特性也会影响读者的审美评价。学生对《白雪公主》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看法,课堂上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对故事有更深更丰富的理解。经过讨论引导,学生逐渐从一味地厌恶、指责王后,同情、羡慕白雪公主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开始全面、深入地分析这个故事。三次伤害不光表现出王后的恶毒,也暴露了白雪公主的弱点,轻信他人,经不起诱惑,不吸取经验教训。故事除了告诉我们善恶终有报之外,也告诉我们,人光美丽与善良是不够的,还要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白雪公主这个人物除了美丽可爱之外,也还有她的不足之处。

这三个话题,在轻松随意间带领学生领略经典童话的魅力。这样的对话可以帮助学生“看到没有看到的”或者“更清楚地看到所看到的”。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层阅读的愉悦,也让童话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浅层的单向思维上而变得全面、深入。

西方哲人说:“人类永远也不能抵达的天堂之境,便是孩子的梦。”的确,每一个孩子都是梦想家,在对人类社会开始真正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认知之前,他们便有了朴素、纯净的善恶观,这些情感大多都是从童话中得来的。教师作为孩子梦的守护者,有必要让孩子们在童话如梦似幻的世界里,快乐阅读,尽情幻想,在该做梦的年纪将梦做个够。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白雪公主童话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家的白雪公主
我的白雪公主
可爱的白雪公主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背课文
我家的“白雪公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