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社会和生态现代化——我国环境发展的新展望*

2016-03-15张青兰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人类理论



风险社会和生态现代化——我国环境发展的新展望*

张青兰

[提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浪潮的快速推进以及现代化进程的蓬勃发展,传统的现代化模式逐渐暴露出缺陷和弊病,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危机和风险,以贝克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家和以科恩为代表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家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提出了如何处理生态环境风险。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当如何解决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促使我国经济、文化、生态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顺利转型值得深思。

[关键词]风险社会生态现代化环境与发展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就不断遭遇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如印尼海啸、日本大地震,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它们在向我们人类发出警示:风险无处不在,我们正在从工业社会时代过渡到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即风险社会。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对此进行了形象的比喻,我们生活在一个“除了冒险别无选择的社会”。①

一 、 关于风险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为了更好地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对风险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概念。贝克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扩张和科技理性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加速进入全新的社会形态即“风险社会”时代。相比传统风险,无论就其本质还是其表现形式或是其影响范围来说,它们将更难被人预测到,从而也就无从防范,结果是造成最为深刻以及最为巨大的不利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这样的风险降临时,人们将无处可逃。风险就好象我们人类社会所需要呼吸的空气一样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地球。从来没有整个海洋面临中毒的问题。但是人类的贪婪或是疏忽却即将扮演起这样的角色,而其造成的不利后果则是人类也许在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不见,而且,这些威胁并不是存在人们的想象之中或是存在学者们的危言耸听中。”②在风险社会中,气候变暖、酸雨、土地沙化、水源食品污染等各种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各种全球性风险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人们风险意识被风险社会的来临给唤醒了,用风险这一词汇来描述和研究社会问题已经是目前社会的普遍形象。人类目前正遭受到来自全方位的“社会风险”的重大威胁和挑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确实远比以前更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里。”③风险社会是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果,犹如一座活火山随时爆发,随着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盛行,自然界在人类面前越来越渺小,由于过度开采、破坏自然界,我们所面对的生态风险就会越来越加剧。正如恩格斯告诫我们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实际上,在人们自我认为属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背后,自然界都对人类进行了报复。也许,最终其出乎意料的影响将人类最初的些许进步统统抵消。”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风险社会正是人类对于理性盲目尊崇的报复。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东江源区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项目号GD11YMK03),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度项目“东江源区居民生态环保方略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项目号11WYXM018)和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规划项目“广州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调查研究”(项目号13Y27)、广东省环保基金会2011年度重大项目“东江源区居民生态环保方略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因为现代性内部的裂变而导致的,随着工业社会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盲目对自然界的开采和掠夺,导致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另一个社会学家吉登斯针对现代社会的危机,从反思现代性的视角,把风险区分为“人为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种类型,并指出:“前者是指被我们人类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发展,我们理性上的进步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后者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⑤贝克指出:“风险肯定源于人们的重大决策,各种风险其实是与我们人类的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的风险就是昨天决策的结果,今天的决策正在产生着明天的风险,并且今天的一项决策可能会毁灭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上的所有生命。”⑥

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当代社会已变成世界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实质就是一个世界风险社会,并指出生态灾难和核泄漏是不在乎国家边界的,即使是那些最富裕和最有实力的国家也不会幸免于难。”⑦所以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无特权的和享受特权的人他们之间不再有任何的分界线,在这个时代几乎人人都会遭受生态风险之害。“从污染流通的普遍性和超国家性的观点来看,巴伐利亚森林中一片草叶的生命,最终将依赖于国际性生态协议的达成和遵守来维持。风险社会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全球性的风险社会。”⑧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社会中的现代性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不断地引发全球性的环境破坏问题以及其它类似的气候灾难和生态危机,人类已经遭到了来自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我们身边的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人类发展报告》同样指出,自1960年来,人类对洁净水的消耗增加了一倍。对木材的消费在过去25年中上升了40%。被使用掉的煤炭在过去50年间增长了5倍,同时,野生物种濒于灭绝,森林面积不断在缩小,水的储备量越来越小”。⑨与此同时,与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和传染病不同,新出现的疯牛病、非典型肺炎以及禽流感等是由于病菌的基因突变等造成的,足够使人类社会处在巨大恐慌之中。所有这些新出现的风险都是自然界对人类社会报复的结果。所以,正如吉登斯所说:“人化环境或者‘社会化自然’这一范畴,指的是人类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变化了的关系的性质。根据这个范畴,各种生态风险产生于人类知识体系所引起的自然变化。就社会化的自然而言,严重风险的绝对数量足以使人生畏:由核电站的许多事故和核废料引起的辐射;海洋的化学污染足以摧毁制造大气层中氧气的浮游植物;大气污染的一种‘温室效应’,破坏着臭氧层,使冰雪覆盖层融化,淹没大片地区;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的毁灭,而它是再生氧的基本来源;大面积使用人造肥料,结果使得成千上万英亩的表层土壤失去了肥力。”⑩

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导致人类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价值理性的支配下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从上世纪以来,诸如飓风和2004年印度洋海啸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些灾难破坏性极强,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现象都与地球生态环境恶化有密切关系,其迹象表明,这些“天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自身对自然的“征服”造成的,与其说这些自然灾害是“天灾”,还不如说是“人祸”。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不顾一切在掠夺自然资源的同时还把污染严重有毒的的产业转移到不发达国家,这些在技术上危害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工业却在第三世界国家成长起来,毒害了当地的居民,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不管这所有这一切。所有这些卑劣之行径终将会加剧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甚至爆发战争的可能性。

二 、生态现代化理论在环境风险中的作用解读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全球环境危机日益加剧,核泄漏、化学危机和基因技术危机等巨大的风险应运而生,同时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饮用水和空气污染的危机也日益加重,面对越来越多的环境风险,公众开始警觉,学者们也在积极面对高科技发展及其带来的后果和负面影响,这时期学者们研究的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如何避免生态危机以及发展生态现代化。尤其是在面对环境危机的现实生活中,如核、化学和技术等高科技为某些人提供了避免风险的保证,而其他人却被动地承受着由此带来的痛苦。其实,环境风险它不分种族、阶级、富裕和贫困的差别,它是一个伟大的平均主义者,它从不考虑国界或种族界线会平均分配到每个个体身上。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认为解决社会风险问题,必须从自反性现代化入手,同时也要进行第二次启蒙运动即生态启蒙。

生态现代化理论学者莫里·J·科恩指出,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具有很深的理论高度,因为其理论触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领域,即风险总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谁应承担风险的责任、风险在科技理性的支配下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在我们迈向后现代社会的过程中,随着环境危机的加深,人类不但承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风险还承担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风险,迫使我们社会冲突更加剧烈。针对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约瑟夫·胡贝尔(Hubel)和政治学家马丁·耶尼克(Jainick)等人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他们从理性上分析了如何使当前社会的异化消费和工业社会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达到平衡。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工业化带来巨大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工业文明带来经济增长,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促使环境社会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学者摩尔(Mol)认为:生态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革理论,是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理论策略,摩尔认为进行工业化技术转型是解决发达国家环境危机的唯一出路,虽然科技在推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但它并不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他还认为科技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有效工具之一。摩尔还认为,要实现环境状况的改善,必须改变传统观点即在环境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发挥政府的中心作用,而是以更加灵活的、协商的方式来发动民众参与决策当中来,使公众成为生态重建的重要力量。另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学者哈杰(Hajer)则认为,对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政治结构进行改良是实现环境改变的重要因素,他提出了“技术—组合主义”的生态现代化理论模式,即充分发挥政府、环境主义学者和是学科的团体共同制定政策、参与决策并作出权威性的说明,同时提出环境改善应从补救性策略向预防性策略转变。

不管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观点如何,但他们都有共同的地方,即可以对社会组织进行一系列的调整而超越当前的环境危机,要想超越环境危机达到改变的关键就是,通过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更环保、更高效的不浪费资源的新技术。同时建立一国际组织机构负责生态责任制度的落实,借助严格的规章制度来鼓励环境技术创新。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倡导者认为,科学技术导致经济的进步和造成的环境污染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这两种目标在后现代时期都可以并存并可以同时实现。换言之,生态现代化理论主张在避免环境危机时并不是要把高科技生产出的污染物过滤掉,而是视为一种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方式。虽然通过采用封闭环制造技术可以减少废物流从而节约一些成本,但是生态现代化的真正经济效益是自然增长的,因为它在更清洁更有效的生产工艺的开发上具有竞争优势。随着其他国家逐渐改善自己的环保法,先行一步的生产者具有首创优势,可以把握在生态保护上高人一筹的装置的出口市场。正如威尔(Wheale)所说:“提倡生态现代化的人不是把环保视为一种经济负担,而是视为未来增长的一种潜在的源泉。”所以生态现代化理论在处理环境危机时有自己的理论优势,耶内克指出:“一般来说,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负面效果,我们有修复补偿、末端治理、生态现代化和结构性改革四种可能应对的思路,生态现代化理论有自己的优越性: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推动的技术革新和现有的成熟的市场机制,减少原材料的投入和能源消耗,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因此,技术革新、市场机制、环境政策和预防性原则是生态现代化的四个核心要素。而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能力是其中的关键。”

三 、风险社会与生态现代化的耦合

近年来,针对社会风险问题产生的根源,风险社会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理论分析。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实现环境的好转、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必须借助于现代技术。而以贝克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家则强调科技在解决环境危机,缓解生态矛盾上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十分强大,甚至对它持否定的态度。针对这两种理论的分歧,生态现代化理论学者莫里·J·科恩通过努力把这两派的理论观点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也就是新的生态现代化理论。

因为这两派的观点不相统一,存在分歧,科恩则借助于一个双维度坐标体系来阐述这两派的理论观点,这个双维度的水平线对应的是环境和技术,从左至右是分别是由“不安全”逐渐转变为“安全”的这样一个变化系数。双维度的垂直线则代表各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从下至上分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到发达国家的现状转变。在这水平线和垂直线的交叉口形成了四个四方形的图形,左下侧的四边形表示仍处于前现代阶段的社会,其社会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极端不安全,其之所以脆弱,是因为它的技术还处于原始状态,他们只能听凭自然环境的支配。左上侧的四边形则是现代风险社会时期,由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加上技术的广泛发展而人们对它又不能加以控制,所以现代社会的环境恶化是工业化的一个副产品,但是这是财富增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随着社会进步、公众认知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和风险意识逐渐增强,慢慢过渡到右上方的四边形即生态现代社会,但是进入到这个区域的前提是,这个社会必须实实在在地改变自己的制度性结构,实行政策转变,改变陈旧的生活习俗,努力适应环境。当一个社会各项指标到达这个区域时,生态现代化就指日可待。

贝克认为,客观地说,风险社会并不一定比它从中进化而来的现代社会更危险。由于现代风险社会的制度性控制手段不是很完善,还原主义科学的局限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导致民众对技术理性产生的威胁感到不安。然而,风险社会所面对的未来不是一个无限忧虑、惶恐的社会,毕竟风险社会还是可以克服,可以找到一条自我纠正的风险社会的轨迹,这就是在风险社会里人们能够认识到当代形式的科学研究的错误,能够重视社会知识和增加制度的灵活性的技术,所以这种轨迹是进化性的,同生态现代化理论一样,可以在经济利益面前打破经济宿命论,通过公众参与设立技术决策管理结构。

从回归系数中可以看出,第三道大题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远远大于第一、二道大题,说明第三道大题对整卷难度的解释率更大,也就是影响更大.特别地,从第三大题与整卷难度的散点图分布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很清晰的线性相关性.

风险社会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它们在对当前的环境危机处理的视角根本不同,并且处理的方式不同,但在这环境危机的现实背景下,两者还是可以取长补短的。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正在走向生态现代化的道路上,虽然面临着风险社会的挑战和威胁,但是由于他们在科学理性方面明确表示尊重外,还在政治一致性方面也是取得统一的意见,这也是发达国家迈上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面对生态风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来选择,将来这两种理论都是未来各国治理环境战略的重要手段。“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宗旨,是使技术的生态副作用最小化的同时,使技术的正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便‘后期补救’为积极预防,确保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而这恰恰满足了政府的需求。”而风险社会理论则强调要加强环境风险意识建设,组织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决策。可见,未来社会随着科技发展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人类社会在生态现代化理论指导下即将通向未来生态文明新的纪元。

四、风险社会与生态现代化的实践启迪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诸多矛盾和环境问题的严峻现实迫使我们在发展实践中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存在的风险特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思,是否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了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如何去探索新的更加理性的发展思路?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环境不断恶化与生态破坏等问题,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森林覆盖率低、草原沙漠化严重、物种越来越稀少、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非常突出。在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道,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十分严重,全国城市大气总量浮微粒浓度年日均值为320微克/立方米,因为这严重的大气污染导致发达城市的居民呼吸病逐年增加。也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减收。二是水体污染非常严重。从参考的一些资料中知道:全国大部分水系都污染严重,有些城市河流的水质严重超标。因为水质量下降,造成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慢慢灭绝,甚至影响居民的生活饮用水。三是自然灾害严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伤亡人数: 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还有2008年的南方冰灾,2002年的非典,1998年的洪水灾害。所以我国现在的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灾难过后,痛定思痛,我们的政府和民众也意识到环境风险的严重性,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加快发展战略的调整,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当前我们所面对的风险主要来自经济发展中所导致的环境风险,环境和发展这对孪生兄弟时刻困扰着我们,因此,我们应当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现代化之路,不是简单的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同时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科学发展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加强人的生态意识建设,减少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从而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目的。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我们要下大力气治理好环境问题,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今天我国现代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它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发展,其中实现我国生态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缺少这部分的内容发展是病态的发展,它是我国未来环境发展的主要核心内容。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指出:“为了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必须从根源上消除目前的社会发展和环境风险的矛盾,提升全体国民的生态意识。学者何传启对如何提升我国国民生态意识提出了以下好的建议:“建立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奠定生态意识的法律基础;建立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奠定生态意识的管理基础;继续控制人口规模,奠定生态意识的科学基础;加大生态和环保教育投入,从小学开始普及生态知识;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促进环保活动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通过培育和提升国民意识,组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我们定能成功规避当代社会风险的挑战。

① N.Luhmann.1993.Risk:ASociologicalTheory. Berlin: de Gruyter.p.218.

②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175~176页。

③ [瑞典]斯万·欧维·汉森:《知识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北京:《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3年第1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⑤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2页。

⑥[德]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⑧ Beck, Ulrich.(1992)RiskSociety.London:Sage Publication.P23.

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人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⑩ [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11~112页。

[责任编辑刘慧玲]

作者简介:张青兰,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广州510631

[中图分类号]B5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6)01-0062-07

猜你喜欢

现代化人类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