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

2016-03-15孙伟平,刘明石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市民信息化



论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

孙伟平刘明石

[提要]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既秉承了传统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又融入了信息化的要素。信息化在给生态城市建设带来革命性变革的同时,也因其特有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城市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生态城市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与生态化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是信息时代生态城市的新特征。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生态城市信息化生态化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1971年“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一个名词。自这一概念提出迄今,人类社会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阶段,并正在迈入一个神奇的信息时代。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速,特别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事物的出现,生态城市建设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并且导致城市发展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客观分析这些变化的利与弊,寻求一种适合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是生态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是指依据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城市规划设计、提升循环经济水平,促进市民绿色消费,改善生态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宜居程度,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现代城市。①它旨在环境优美的基础上,将信息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有效解决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首先,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是信息化的“信息城市”。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生态城市的各个领域,遍布生态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从宏观上看,信息化使生态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使生态城市升级为“信息城市”。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让城市管理变得更加精确,更加智能高效。从微观上看,信息化给市民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智能化的家用设备随处可见,市民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被各种信息科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围着,享受着高新技术带来的乐趣。

其次,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是智慧化的“智慧城市”。信息化使我们周围的一切变得“聪明”起来,越来越“善解人意”。智慧交通、智能路灯远程控制系统、城市绿化智能喷淋系统,空气质量智能检测系统等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真正做到了对城市的全天候监控和智能响应,使生态城市运行变得更加顺畅。电子政务大幅度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和市民对政府的满意度。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产品精致小巧、功能齐全,互联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高效贴心。各种智能机器人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高科技的智能家居舒适安全。信息化提高了办事效率,使人们不需要为传递一个消息而奔波于两地之间,移动存储设备的广泛应用把广大市民从枯燥的手工抄写中解放出来。电子书的出现随时随地能满足人们学习的愿望,而且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借助于各种远程监控设施,市民可以在千里之外遥控家中的电脑、洗衣机、热水器……

再次,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是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城市。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将实现虚拟和现实的结合,“虚拟城市”闪亮登场。在各种电子时空平台上,人们可以运用虚拟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虚拟实践(虚拟交往)活动,建设虚拟企业、虚拟社区、虚拟城市乃至虚拟国家。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是信息科技创新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将现实的生态城市和虚拟的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分别满足城市居民的不同需求。

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建设,要从现实生态城市和虚拟生态城市两方面同步推进。现实生态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促进生态城市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升城市运转效率,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创造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保证生态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虚拟生态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泛在的互联网络,满足居民的交往、购物、参政议政等需求,强调运用信息科技为市民的“虚拟实践”创造条件,满足市民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在生态城市的绿色发展中实现市民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两个方面不可能截然分开,也不能相互代替,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只有两个方面齐头并进,才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康庄大道。

二、信息化重构了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类怎样建设自己的城市,他们就怎样生活。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市容市貌的变化,从本质上看,它更是一种文明的转型,即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它将使城市各个领域发生革命性变革,给市民的生产、生活等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1.信息化给生产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生产工具是社会进步的尺度,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生产工具始终是衡量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马克思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迈入信息时代,生产工具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导致有形的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的地位正在被无形的信息所取代,信息资源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技术把市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单调或繁重的体力劳动、危险或有害环境的劳动、甚至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都逐渐由智能机器人完成,工人主要从事机器不能做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市民自我实现的途径,在各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信息化导致城市中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成为信息时代生态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新兴产业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些列新兴产业部门。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等优势,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在产业发展中日益占据主流地位。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如改造现有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技术,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

迈入信息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生产更加集约高效。各种高端智能传感器遍布产品制造的各个环节,电脑和互联网络成为工厂的基本生产工具之一,生产设备占地面积越来越小,生产效率却越来越高。生产企业在空间上把各生产部门分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再通过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实现综合统一,通过“个性化定制”实现用户的最满意化。在产品的销售环节,工业时代的产品以实体店铺销售为主,辅以遍布全国或者全世界的销售人员,面对面地进行企业品牌的推广和产品的营销。信息时代的产品销售以线上交易为主,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实体店铺也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扩大销售渠道。

由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也会随着信息化的到来而得到解决。信息时代主要生产工具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控制下的大型机械设备,主要燃料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数据、云计算在工厂生产中广泛使用,通过科学计算分析,达到原材料利用率最大化,边角废料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成为企业生产的主流模式。信息化使工业三废(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通过排放前预先处理、能源回收、循环利用等方式变废为宝,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新型能源和新兴生产资料。

2.信息化带来生活方式的革命

人类进入IOT时代(Internet Of Things),“万物互联”成为信息时代生态城市的一大显著特征,给市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等我们周围的一切物品都与互联网相连接,为我们提供“免费的仆人”:忘记眼镜放在哪里,只要呼唤一声,眼镜会自动应答;室内空气污浊时,空气质量检测设施会提醒主人开窗换气;出门忘记锁门,智能门锁会提醒主人把门锁上……

信息化帮助市民享用更加安全和绿色的食品。工业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人工色素、添加剂等作为能够增加食品味觉感受度、延长食品保质期的措施,化肥、农药等作为能够增加粮食和蔬菜产量的措施被广泛应用到食品生产的各个领域,由此导致了“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鸭蛋”事件之类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信息时代,各种视频跟踪技术和食品质量智能检测技术被引入到食品生产领域。食品生产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者,主动在生产车间安装能与互联网络连接的监控摄像头,消费者只要登录食品生产企业的官网,就能够随时“检查”生产的各个环节。城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使企业生产更加透明。食品生产企业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在企业诚信档案中详细记录,并且发布到专门网站,顾客只要在网上按照商品的生产批号进行查询,所有生产信息一目了然。

随着虚拟企业、虚拟城市的建设,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居家办公不再是梦想,并且日益成为部分白领和自由职业者的生活常态。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让“白领”们在家中就可以对办公室的电脑和打印机进行远程控制,完成公司交给的各项工作,并且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即时交流工具随时与领导和同事进行沟通。居家办公有很多优势,例如,工作时间自由,不用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在家做自己喜欢的饭菜,可以留出更多时间照顾家人……而且,居家办公减少了通勤出行的次数,缓解了交通压力,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客观上促进了节能减排、绿色交通,为城市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市民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图书馆不再是成年人学习的主要场所,只要连接网络,生态城市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知识。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只要把问题上传到网络,就会有无数的热心人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每一位市民都可以担当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擅长的知识传授给别人,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作为学生向任何人请教问题,迅速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在教与学之间,传承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氛围。

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市民之间的沟通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远距离的沟通主要靠纸质信件、电报等方式来进行。用这些方式传递信息,不仅费时费力,信息反馈慢,而且信息传递过程中容易遗失,有些偏远地区甚至因为信件无法送达而成为信息“盲点”。信息时代,这种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已经基本淘汰。现代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越来越远,信息化把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重新拉近,地理距离不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限制条件。只要交往双方有交流的意愿,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网络视频、手机电话、手机短信、微信、QQ等交流工具足以满足各种条件下人与人交流的需求。

3.信息化带来休闲娱乐方式的革命

工业时代,文化娱乐产品匮乏,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比较单调、趋同。信息化打破了工业时代的宁静,市民的休闲娱乐方式也随之变化。各种电子产品对市民的休闲娱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放学、下班回到家中,人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打开电脑、手机联上WIFI,网络聊天、网上购物、网络游戏……令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旅游的信息化令旅游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各种旅游攻略和信息服务令自助游更加方便,网络旅游使游客不出家门就可以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参观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名胜古迹。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一种时尚。网络购物不仅是购买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网络购物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登陆购物网站,市民可以随时随地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通过快递直接送到手中,省时省力。从购买前对多家网店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对比、查看网友评价,到付款、收货、对卖家进行评价,再到朋友圈“晒图”展示“血拼”成果,整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如果网络购物中遇到无良卖家,不少网友会选择维权、索赔:先写一段“评论”,历数卖家的种种“罪恶”,然后“追评”,告诫网友不要上当,大有网络警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信息时代,在网上开店也成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目前,中国实体店铺数量在减少,网店数量在增加。绝大多数网店是免费的,只要上传商品照片,制定价格和交易方式,就可以开张营业。网店经营者可以把自己用过的家用电器在二手市场出售,也可以做批发零售生意,生意大小随意,没有房租水电的压力。甚至,对一些网店经营者来说,是否赚钱并非最重要,关键是获得了一种特别的经历和体验。

三、信息时代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信息化在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就像打开了的“潘多拉的盒子”,也带来了很多始料未及的问题。

首先,“数字鸿沟”越掘越宽。“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穷人与富人的界定不再单纯以财产的多寡来区分,拥有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差异,成为穷人与富人新的“分水岭”。

由于市民的年龄、教育背景、文化水平、职业等不同,拥有和驾驭信息的能力不同,直接决定了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迈入信息时代,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面临信息化的冲击,信息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这对市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过高等教育的市民,尤其是IT工作者,在就业、医疗、出行等方面占据优势,不仅收入高,而且能够尽情享受信息社会带来的各种福利,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为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市民,则只能从事对知识和信息掌控能力要求较低的体力劳动,不仅可能工资低、工作时间长,个人财富增长缓慢,而且还会因为不会使用信息化的生产工具、信息消费品而结构性失业,或者被排斥。这些信息穷人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中来,非但享受不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反而可能被主流社会边缘化。而且,“信息鸿沟”造成两极分化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社会财富向信息富人方面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穷人不能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失去越来越多的创造财富的机会。

其次,社会交往方式与人的异化。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以面对面为主的交流(即“人—人”交流)变成了以手机或电脑网络为主要媒介的人与人的交流(即“人—机—人”交流)。这种交往方式的变化给人际关系带来巨大影响。人作为社会动物,沟通与交流是人的本性。迈入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事情而无暇与他人交流;另一方面,人们又有释放自己压力的需求,有表达自己愿望的想法,虚拟空间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由于生活节奏不同,人与人之间很难找到共同的时间进行交流,只能通过留言或者网上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沟通,时间长了,人们习惯于在虚拟的空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反而不愿意在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电脑综合征”、“手机综合症”等都是信息时代异化的表现。

信息化使一些市民处于一种物质丰富、精神空虚的处境当中。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显得有些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在没有实现信息化的时候,面对贫乏的信息,人们除了信服别无选择。在信息化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却又不知该如何选择;信息化使人变得浮躁,习惯于短词短句,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经典著作,却对各种“文学串烧”情有独钟;人们不愿意思考,只愿意接受,每天接受大量信息,却越来越觉得自己信息贫乏;人们在信息面前失去主动性,在一个又一个链接的点击中失去自我,忘记搜索的初衷;电脑、电视、手机等本是传递信息、休闲娱乐的工具,却变成了家庭的主宰,占据了市民绝大部分业余时间,一些市民一离开网络便无所事事,不知所措;一些市民宁愿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讨论天下大事,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引经据典,也不愿意与家人交流、陪爱人和孩子聊天;不管走在哪里,都要把手机带在身边,只要有空余时间,第一件事情就是刷微信、刷微博,人变成了信息技术的奴隶,在寻求所谓自我解放的同时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再次,信息化造成了新的污染与新的浪费。在信息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信息设备、家用电器、作为动力系统的电池等,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和保质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就会损坏或者报废,变成电子垃圾。电子垃圾主要由各种废旧塑料、金属组成,在自然状态下降解时间长,部分材料包含对人身体有毒有害成分,如果处理方式不当,会严重污染空气、土壤、地下水等自然环境,危害居民的健康。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系统的普及,各种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的数量大幅增加,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移动基站和移动终端系统对人体的电磁辐射早已引起科学家的重视,移动基站建设与市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屡见不鲜。因使用手机导致的头痛、恶心等症状,很多市民都曾经亲身经历,无线WiFi的使用更是雪上加霜。信息化越是发展,辐射越严重,整个城市被笼罩在看不见的电磁辐射的网络中,让人无处可逃。

网络购物在给市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消费、异化消费等问题。在浏览商品的时候,被“最后一天促销”等等打动,产生冲动购物,买了一些短期内用不到的东西;只比价格不比质量,因贪恋低价而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为了买到便宜的商品往返于实体店和网店之间,在网店之间再次比较商品价格、售后服务,因此耗费的时间成本远超商品本来的价格……

第四,信息科技和“虚拟生存”导致的新风险。信息化给生态城市建设带来传统社会不曾有过的各种风险。例如,每个市民的智能手机、U盘中都存有大量个人信息,一旦丢失,将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威胁到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U盘或移动硬盘等信息存储设备一旦损坏,重要信息丢失,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手机病毒、电脑病毒屡见不鲜,一旦手机或家用电脑沾染这些病毒,轻则系统崩溃,重则被黑客和钓鱼网站非法利用,远程控制,甚至冒用手机或家用电脑使用者身份,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电子产品的普及给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带来新的风险。青少年沉迷于电脑、手机网络游戏早已不是新闻,甚至一些儿童也沉迷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作息时间不规律、视力下降、上课精力不集中等问题在儿童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稳定的电力供应和安全的网络是城市运行的基础,一旦政府网站和城市基础设施出现故障或遭遇网络攻击,电力供应系统出现问题,城市将陷于瘫痪。

“虚拟生存”给市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超乎寻常,而且谣言的种类繁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养生等众多方面。尤其是一些与政治相关的谣言,往往煽动性强,传播迅速,容易误导群众,引发政治事件。“虚拟交往”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但在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的身份难以确定,对方是男人还是女人,甚至是人还是机器都无从确定。一些市民不能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沉迷于虚拟世界,甚至宁可生活在虚拟世界而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情,结果导致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紧张……

四、信息时代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信息科技,进一步提升生态城市的建设水平。

首先,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加强生态城市的科学规划。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规划应该通过3S(空间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整个城市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口数量、企业分布、以及各种经济文化资源进行精确统计,形成各个部门的大数据;运用云计算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进行沙盘推演,找出城市规划的缺陷,科学预测未来城市建设的走向,减少因不科学规划而导致的不必要浪费;按照去中心化、集约高效的原则重新规划生态城市布局,调整工厂和商圈位置。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创建5分钟生活圈和10分钟办事圈……此外,为市民居家办公创造条件,减少因通勤造成的城市公交压力,客观上达到减少排放、缓解交通堵塞的效果。

其次,运用信息科技提升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应该大力发展基于信息科技的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应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的代名词,“互联网+”与“+互联网”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应将物联网技术全面渗透到生产领域,利用安装在生产环节的各类精密传感器,获取生产环节的大数据,上传到云端,在云计算的基础上精确设计生产流程。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充分发挥原材料的使用价值,杜绝“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节约成本,并且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三废”在排放前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的循环经济还包括企业间的合作,如通过建筑企业与建筑垃圾再生公司之间的合作,变废为宝。

再次,运用信息科技提升绿色消费水平。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如网站、微信、微博等),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和具体实现方式。运用大数据对市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用数据说话,通过图表或者漫画等比较直观的形式,指出哪些消费行为符合生态环保理念,哪些消费行为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为市民指明“绿色消费”的路径。当广大市民对自己以及对周围的世界的了解得更加透彻,对自己消费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更加了解时,人们就对违反生态原则的行为更加敏感,就会更自觉地选择“绿色消费”方式。

第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生态城市管理水平。迈入信息时代,城市管理水平也要与时俱进,运用信息手段,让电子政务发挥服务群众的功能。当城市建设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信息传媒征集民意,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设立“市政举报”免费电话,市民发现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可以随时向相关部门举报,监督相关部门和企业及时解决问题。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调动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自己居住的城市建设献计献策,这既可能是市民的乐趣所在,也能够增加市民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引入智能交通管理模式,令有需要的各方共享即时交通状况,选择最佳交通工具和出行路线。利用各种信息科技普及环境保护知识,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垃圾分类,以及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

信息化是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科技手段,生态化是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信息化和生态化的目标指向一致,都是为了使生态城市规划科学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城市运转高效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城市生态宜居化,促进城市与人的和谐发展。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指出:“人类的生存有赖于整个体系的平衡和健全。”②信息时代的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在生态文明理念导引下,充分运用信息科技成果,在市民与城市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契合点,使之既能满足市民的合理需求,又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①刘举科、孙伟平主编:《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21页。

②巴巴拉·沃德、雷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年,第275页。

[责任编辑刘慧玲]

作者简介:孙伟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明石,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北京10248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现代生态意识构建研究”(项目号13YJC710060 )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B5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6)01-0055-07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市民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