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的开发利用研究★
2016-03-15王雪飞
王雪飞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的开发利用研究★
王雪飞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城市记忆视域下的声像遗产作为遗产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其特殊的“音影”表达形式,对于固化及传承一个城市的记忆具有重要作用,适逢“世界记忆工程”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开展,以此为背景,对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开发利用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给出建议。
城市记忆;声像遗产;开发利用
2002年山东省青岛市档案馆率先启动了“城市记忆工程”项目,其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也相继加入了该项目,由此正式开启了“记忆工程”的实施工作。“城市记忆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尽量抢救与本城记忆相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类遗产,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声像遗产”,即反映一个城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及人文习俗等以“声像”载体或“声像”符号为表现形式的、可见的、非自然的、有价值的物品的集合,大致可分为声像档案、非声像档案之外的有遗产价值的音像资料或制品、正在使用或已淘汰的有遗产价值的声像技术及设备等。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城市记忆”的传承中。
1 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开发利用概述
1.1 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开发利用概念
开发利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开发为基础,利用为目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形成针对特定事物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局面。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的开发利用指的是各类主体把能反映一个城市记忆且以“声像”载体或“声像”符号为表现形式的、具备一定价值可供开发利用的遗产对象,根据不同需求对其进行加工形成深度产品,提供给不同受众以产生各类效益的过程。
1.2 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开发利用主客体
1.2.1 开发主体
声像遗产的突出标志虽然与“音像”形式密不可分,但由于涉及到不同的实物状态,如主要为声像档案,同时覆盖了有遗产价值的音像资料、制品及技术设备等。因此,其开发主体也是以专业档案馆为核心,涵盖了各类档案馆室、文化机构、声像设备研发机构、民间团体、个人等。专业档案馆(含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指的是“为国家专门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殊专业和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1]。国家层面上是以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照片档案馆为代表;地方层面则是以各级城建档案馆为代表,尤其后者因其馆藏凸显了城市记忆与声像遗产的天然联系,必然成为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开发的领先力量。其他诸如各类档案馆室、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声像设备研发单位、民间团体及个人等只要持有声像遗产并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城市记忆的都应视为开发工作的补充主体。
1.2.2 利用主体
用户是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开发服务的对象,是利用工作的主体。用户的类型、层次及需求决定了开发工作的整体走向。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的利用主体大致由以下两块构成:(1)研究型用户,即出于某一专业研究需求,希望能深入了解特定城市历史、文化及现状的用户类型,此类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利用能力强,相应的对于开发工作的水平要求较高。(2)普通型用户,即不拘泥于某一研究目的,而更多的从兴趣甚至于娱乐的角度来利用声像遗产。此类用户虽然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其利用需求却势头强劲,日益旺盛,逐渐成为利用工作的主流。
1.2.3 开发利用客体
任何可以展现城市记忆的各类声像遗产都应该成为该领域中开发利用的客体,而这其中以声像档案为主。声像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以声像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也可称为音像档案或视听档案[2]。在声像遗产类型中因其特有的原始记录性占据了开发利用的核心地位。至于非声像档案之外的有遗产价值的音像资料或制品、正在使用或已淘汰的有遗产价值的声像技术及设备等都是开发利用工作重要的客体组成。
1.3 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开发利用的意义
1.3.1 利于城市记忆的固化及传承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短篇小说《柏林导游》中仔细观察了柏林这座城市的大小要素(包括建筑、建设和拆除工作、有轨电车、电车售票员手的动作),并认为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回忆”[3]。稳定的城市要素展示了阶段性城市记忆的同时却存在着诸如自然灾害、战争动乱等无法预料及无法把握的变数。当下,热火朝天的城市趋同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视为破坏城市要素稳定性的变数之一。以声像档案为主体的声像遗产从各个角度通过各种方式真实的记录了城市要素的状况,是对永恒变化着的城市要素的尽力把握。对其进行开发工作,一方面既加强了对已存在声像遗产的摸底梳理工作,又及时补充了某些岌岌可危的城市要素的抢救性声像遗产资料,固化了其特色记忆;另一方面,良好的利用效果能促使更多的人来认识声像遗产,感怀城市记忆并形成心理共鸣,城市记忆的代际传承由此从理论层面落到实处,融入到城市个体的血脉之中,密不可分。
1.3.2 促使相关开发机构融入社会
以专门档案馆为主的声像遗产开发主体在整个工作中因诸多原因发挥不了应有的领导作用,其持宝而不自知,无法提供吸引大众眼光的开发产品为主要原因之一。针对已有的不良局面,该类机构应更关注社会发展潮流,抓住热点,突破已有的只能查阅信息、展览开办、证明开具等初级利用方式,为大众创造全新的利用体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城市记忆、声像遗产及其相关内容,从而为自己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1.3.3 便于顺利参与到国际遗产保护事业
早在1980年10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一届大会就通过了《关于保护与保存活动图象的建议书》,将每年的10月27日定为“世界音像遗产日”,而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及十年后我国“城市记忆工程”的相继展开形成了研究“遗产”与“记忆”关系为主题的热潮。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的开发利用工作可以借助这股东风,一方面借鉴其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效果;另一方面其成果又为我国顺利参与到国际遗产保护事业中添砖加瓦。
2 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2.1 主观因素
2.1.1 非正统角色引发的轻视态度
城市记忆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声像遗产由于其成分的特殊性在城市记忆视域下更多的突出了大众性、民间性的色彩,与政府保留下来的类似官文书的遗产相比并不符合社会对于代表城市记忆传统或正统角色的理解。因此,对于城市记忆研究者而言,声像遗产担任的是工具角色,虽然要借助其来记录城市记忆,但并是不最好的遗产开发选择。
2.1.2 传统工作理念造成的懈怠心理
声像遗产的主要构成是声像档案,声像档案的利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声像遗产整体的开发效果,然而“档案”一直以来的封闭、保密、为上位者服务的传统工作理论造成了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被动的工作心理,对新事物接受缓慢、不思创新成为目前大部分声像遗产拥有机构的工作面貌,也使相关机构成为事实上的声像遗产收藏库房,开发利用工作成为一纸空谈。
2.2 客观因素
2.2.1 声像遗产现存状态
声像遗产既涉及特定城市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类遗产,又涵盖了当下为抢救城市建设中迅速消失的记忆而形成的声像遗产,内容多样、成分复杂且数量巨大,面对条理清晰、主题明确的外界利用需要,其存在的孤本、保密、芜杂等现存状态,客观上加大了相关机构及人员开展此项工作的困难程度,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开发利用工作的进行。
2.2.2 涉及机构人员复杂多变
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由于成分多样,分散于不同机构之中,涉及不同的人员管理,各有其上级主管单位,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工作必然要触及到多方利益,由谁处理、如何处理据此产生的各种矛盾是阻碍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又一严重障碍。
2.2.3 配套平台仍不成熟
在法制层面,现有的档案法律法规缺乏完备的针对声像档案类遗产开发利用工作的保障内容,更不要提及除声像档案外的其他声像遗产类型的开发利用了;从技术资金层面来看,由于声像遗产特殊的表达形式在开发利用方面需借助先进的设施设备,如媒体领域最先出现的“媒资系统”就是最好的经验借鉴,但此类设备动辄上百万资金及相当巨大的前期投入是声像遗产管理领域不能回避的现实困境。
3 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开发利用的解决对策
3.1 改变传统角色定位
“城市记忆工程”的陆续展开,体现了社会对于城市记忆构建及传承的重视,而此时声像遗产的工作角色更侧重于工具层面,处于各类遗产保护中的补充地位,无法与官方文书的角色相媲美。此时,声像遗产领域应另辟蹊径,突出自己的平民气质,从城市记忆凸显了谁的城市记忆拷问上来扭转城市记忆的官方色彩,只有让普通人的城市记忆成为未来研究方向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声像遗产的角色定位问题。
3.2 构建运作良好的开发体系
在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的现状、类型及涉及人员、机构都较为复杂,构建运作良好的开发体系首要工作就是将不同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纳入到统一的开发环境中以避免重复开发、单支力量薄弱等不良情况的出现,而这则需要从法制及体制层面的努力,既从体制上认可不同声像遗产拥有机构、人员利益的归属问题,又能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参与者的利益分配问题。其次,运作良好的开发体系可以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声像遗产网进行试水,即所有展现城市记忆的声像遗产都可以纳入该网,无论是机构或是个人只要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都可以把手中拥有的声像遗产上传至该网,从而更多的调动民间力量参与到城市记忆的构建中。
3.3 培养需求旺盛的利用市场
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而旺盛的利用需求反过来又促进了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强化,因此,在构建良好的开发体系的同时,也要着手培养成熟的利用市场,上文提及通过鼓励民间力量积极上传反映普通人城市记忆的声像遗产来加大开发对象的资源建设同时可以打开符合条件的利用通道,即任何人只要满足相关前提就可以无限制的在网上利用他人上传的资源,这种模式在商业领域并不罕见,譬如百度文库模式,声像遗产网所要注意则是不违反知识产权及保密需要等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监督反馈版块,引入受众定位软件,举办如何进行有效利用讲座等各种方式来提升利用市场的成熟度。
城市记忆的固化及传承需要处于其间的各类遗产来表达,而声像遗产在城市记忆构建的亲民性方面独具魅力,对于声像遗产的开发利用工作可以成为构建普通人城市记忆的最优选择之一,如何在细节上进一步寻找行之有效的开发利用实施办法是业界下一步亟需解决的问题。
[1]刘耿生.档案开发利用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44.
[2]王雪飞,林世敏.数字技术冲击下媒体单位声像档案管理的转变[J].兰台世界,2013,(32):6-7.
[3]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本文系201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城市记忆视域下声像遗产开发利用研究”(2014Y038)研究成果。
G276
A
2016-07-22 责任编辑:刘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