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文化建构

2016-03-15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认同感少数民族建构

刘 军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文化建构

刘军1,2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各民族对国家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大局。国家认同感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文化身份为核心的归属意识,近年来在边疆少数民族中受到挑战,说明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还缺乏坚实的文化根基,迫切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探寻解决路径。概括地看,要增强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既要借助外力发展文化产业工程,又要设法增强少数民族同胞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和信心;既要依靠中华文化,推进文化认同的影响力,又要打击境外文化分裂图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文化

关于国家认同感的培育,是当前学界研讨的热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各民族对国家认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为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纽带,国家认同感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文化身份为核心的归属意识。因此,从文化这一根本入手,探寻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有效路径,是当前边疆治理的现实课题和重要任务。

一、国家认同感的内涵

关于国家认同感的内涵,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诠释。佐斌教授将其总结为“人们对自己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1]在此基础上,郑富兴、高潇怡教授进一步将其界定为“个人对所在国家的民族文化特性和政治主张特性的承认和接受。”[2]此外,周平、韩震等学者都对国家认同感的内涵做出了剖析,在此不再赘述。概括地看,国家认同感就是指拥有某一个国家公民身份的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对所在国家民族文化特性和政治主张特性的承认和接受并产生的归属感。

很明显,国家认同感表现为人们自觉的身份意识以及和这种身份相关的文化归属感、国家感情等,其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对国家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认同。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政治方面,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国家合法性的确认和维护,自觉接受其政治主张,愿意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并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为公民个人的一种信仰;二是民族文化方面,指国内各民族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等,体现为公民个人对国家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纳,这是国家认同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从文化角度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现实背景

在一般意义上来说,边疆指的是远离统治腹心的边境地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生活在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差异显著,加之长期浸润于特殊的文化氛围之中,每个民族都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认同是各族民众进行民族认同的基础。同时,由于边疆各少数民族同全国其他民族一起共处于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当中,因而也产生了对国家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国家维持统一和稳定的保障,不过这种认同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所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认同问题、认同关系最为复杂的地区”。[3]近年来,关于国家认同感的建构之所以成为各方研讨的热点,就是因为国家的政治主权和文化意识形态在边疆少数民族中受到了挑战。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文化建构的紧迫性在于:

第一,需要发挥文化的作用来改变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所引发的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弱化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内地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比较起来,差距仍非常明显。虽然经济的增长与民众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不一定成正比,但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极易诱发边疆少数民族心理的失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同时,随着改革往纵深方向的推进,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对新增利益的分配预期与现实之间出现了落差,使得部分民众产生了被剥夺感。当这些认识和心态,“一旦指向国家或国家的政策, 就会对他们的国家认同形成某种浸蚀或消解作用,对国家认同产生消极影响”。[4]另外,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处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梯队,以致许多少数民族在诸多价值理念上表现出与发达地区的人们不一样的看法。正如德国学者所说:“在同一个文化圈内,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与现代化水平较低的社会在价值观方面出现的差别是很大的”。[5]而现代化本身又会制造文化的异质和多元,它会使各族民众不断感受到自身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解体的危机,这种文化冲突的压力,又容易对民族利己主义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形成一种狭隘的民族认同并瓦解着各少数民族成员已有的国家认同”。[6]

因此,要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而历史又一再警示:发展经济要以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为前提,这是强化国家认同感的基础。所以,当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开拓出一条以文化促发展之路,在用文化的力量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不断提升。

第二,需要发挥文化的作用来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整体的认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取决于国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而我国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从根本上反应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上,这种认同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身份认同,是个人构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基础。当前国家认同感在边疆少数民族中遇到挑战,主要就在于作为中华民族灵魂的中华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消解,致使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缺乏坚实的文化根基。所以,要增强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就要引导他们认同中华文化,并使之成为各族同胞共同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柱。

第三,需要发挥文化的作用来防止境外敌对势力对边疆少数民族构建国家认同感的破坏。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边疆环境变得十分复杂,西方国家企图从文化意识形态入手进行分裂中国、破坏中国团结统一的努力从未间断。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输入他们的文化产品,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和渗透活动,以此煽动民族仇恨,制造分裂主义舆论,这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建构产生了相当大的破坏作用。因此,针对边疆少数民族所处的实际环境,抓紧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加强文化应对,使国家主流的价值理念成为各族同胞的精神信仰,是提升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国家认同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文化建构策略

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文化的角度建构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要立足实际,既要借助外力发展文化产业工程,更要植入内生性的发展因子,增强少数民族同胞发展经济的能力和融入主流社会的信心;既要依靠中华文化,推进文化认同的影响力,又要运用法律等措施打击境外的文化分裂图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第一,发挥文化工程的引领力。

首先,建设文化产业工程。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虽然较为落后,但各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关于饮食、服饰、节庆、宗教等方面的文化,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如丽江的东巴文化、黔东南州的侗族大歌等都已经闯出了自己的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就连许多在过去被视为封建迷信的文化现象,比如贵州布依族的“二月二”、“三月三”等节日,现在也因其代表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而倍受青睐。因此,要以文化建设为突破点去推动经济的跨越发展,就要在当今文化市场业已形成的时代背景下,依托各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抓住其本身的特质,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对各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规模化开发与经营,并以此作为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新载体。

其中,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注重两点:一是要在体现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开放性质的过程中建构国家观念。比如要对云南某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开发,就要使开发出来的产品既呈现出对中原文化的传承色彩,又体现吸收相邻异域文化的成分,这样的产品将中国元素与非中国元素浑然融为一体,其市场空间将会大大拓展。二是要在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的挖掘和整理中体现国家观念。如果我们推进的文化产业能够将边疆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文化底蕴悉数发掘出来,比如建成展览馆供游客参观旅游或做成产品运销市场等等,相信一定能够带动文化产业链条的联动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给予相应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使广大少数民族同胞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受益其中,其国家认同感自然会不断增强。

其次,建设文化教育工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诞生于各族人民一起建造共和国历史的过程中。其间,共同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许多国家也都把能否通晓本国官方语言作为是否接纳移民入籍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考虑必须把移民纳入‘符号的共同体’之中并且强化形成‘我们感’的‘语言的纽带’”。[7]所以,要增强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首先得让其掌握普通话,因为它是今天国家认同意义上能为全国人民所接纳的共同语言,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

因此,要抓好文化教育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在普及普通话方面的特殊功能,着力抓好普通话人才队伍建设,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严格规定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的教师都必须以普通话授课。同时,重点打造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互动交流的基础性话语平台,让其充分起到语言带动的作用,从而改变各少数民族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提高其进入主流文化的能力和信心,藉此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再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地方与外国接壤。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各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国门的机会日渐增多,这固然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也带来了彼此间异常激烈的竞争。特别是近年来,相邻国家不断加大对其边境地区的文化建设力度,这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特别是那些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在着力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物质基础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广大民众要求提升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大力度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足够的公共文化产品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的公共文化产品。如此,既能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平衡他们的心理落差,又可以借此彰显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避免民众因境内外的对比而滋生自卑感。这样,边疆少数民族同胞就会慢慢感受到作为中国公民的骄傲和自豪,其国家认同感便会逐渐增强。

第二,推进文化认同的影响力。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不同民族对同一文化予以高度认可并产生的心理归属意愿。针对近年来在边疆少数民族中出现国家认同感弱化的现象,学界的共识是淡化民族身份,建构统一的中华民族。而统一中华民族的建构,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各民族认同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因为“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上, 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都依赖于国民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参见石培玲:《民族意识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和谐》)。因此,努力推进文化认同,其目的就是要在充分尊重边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此培育各族同胞的国家认同感。

首先,充分发挥“多元一体”观念的影响。一般而言,中华文化泛指从古至今生活于中国疆域内的各族人民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其特点表现为“多元一体”,它是中华民族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依据。其中,“一体”指的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形成了彼此交融的文化整体;“多元”指的是各民族文化形态在整体的中华文化中得以继续发展。

切实发挥“多元一体”观念的影响,是要让边疆少数民族充分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与内地在文化上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其间各民族地域文化慢慢地加入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统一进程中来,并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一些文化特质。中华文化正是将这些特质充分吸收,才能历经数千年而从未中断。我们强调“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观,就是要使边疆各少数民族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身份对中华文化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从而强化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

其次,努力挖掘和利用中华文化资源的“记忆”效用。民族国家属于记忆共同体,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8]特别是其中的历史记载、文学传说、名胜古迹、传统节日等象征性符号,能把一个国家中的人们紧密地团结起来。就我国而言,千百年来,边疆少数民族和内地民众一样都将自己认同为炎黄子孙,也都将“龙”、“长城”、“黄河”等视为“中国”这个国家独有的标志。从符号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先创建符号,然后对其进行阐释、创新和应用并最终将其物化,这正是构建国家认同感的过程。所以,将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历史记忆符号进行汇集,就成为“中国人”才有的特定身份,它们是培育国家认同感的重要资源。同时,许多节庆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佳节,延续数千年并受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在内的广大民众的长期遵守,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是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忠于国家的重要载体。

再次,切实建构“大国学”理念,发挥“文化包容”策略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学”被界定在汉族文化的范围内,这种落后观念必须改变。今天谈及“国学”,应从“大国学”的角度去重新定义。正如季老所言,“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9]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是“国学”不可分割的成分。在日常宣传过程中,要大力实施“文化包容”策略,构建涵盖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中华文化系统,用文化的共性来模糊各地域间的差别,从而突出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边界。

第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彼此间文化差异十分显著,如何以一种统一的价值理念将各民族的思想意识凝聚起来进而培育其国家归属感,这是边疆治理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以来,因其凝聚了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而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可和接纳。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建构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需要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以其作为价值共识来引导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国家认同意识。

首先,营造环境。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民众对国家的忠诚主要源自国家能够平等地为其提供教育机会、分配社会福利等公共物品。但是,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在公共物品的分配方面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分配的不均衡弱化了部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由于“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因而这种区域间分配的不均引发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的下滑,实际上反应出了国家层面上的利益分配机制与边疆少数民族群体的利益诉求之间面临着重新协调的问题。面对这种状况,需要着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以便逐步化解已经或可能出现的矛盾。

一方面,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要注重均衡性,防止差异化措施的出台。同时,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相关制度建设中,使经济发展与价值导向统一起来,建立健全相关利益诉求表达与协调机制,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法律规范在推广社会主流价值中的重要作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法制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营造有利的法治环境,以此彰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均衡发展是国家的根本价值追求,从而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加强宣传与引导。一方面,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人心,融入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需要发挥各种媒体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媒的宣传功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着力报道各少数民族中涌现出来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使国家主流思想舆论得到不断巩固。同时,要把握宣传规律,在尊重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体现共同价值,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着力运用爱国主义素材进行引导。一个民族国家的正常运行,需要其国内各民族的社会凝聚力做支撑。对我国而言,自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以后,中国人民掀起了无数次抵御外辱的斗争,直至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所依靠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而这个凝聚力的源泉正是中国人民在历次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边疆各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比如生活于贵州的仡佬族传承至今的倡“六合”(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兴“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赖。显然,这些规范和准则是对中华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是相符合的。因此,只要着力发掘边疆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素材,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就能促使爱国主义理念扎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思想深处。

再次,打击文化分裂势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潜在作用日益明显。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置身开放环境的机会,企图从文化上制造我国分裂的图谋呈现出升级态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向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宣传民族分裂主义文化观和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如出版破坏我国团结统一的非法书刊;散发蛊惑人心的反动传单、利用网络对当前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一些细小问题和矛盾进行大肆渲染,散布民族歧视论调,借此攻击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等等,这给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主流媒体的宣传和导向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国家层面的文化价值理念遭到破坏,进而对部分少数民族在价值认同上造成了危机。针对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分裂图谋,要提高警惕,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一方面,要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各种文化传播渠道进行有效监管,对各类涉及文化分裂的活动予以坚决打击。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使国家主流价值理念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主导,借以消除各民族间的误会和隔阂,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同的理想和信仰,不断充实“国”和“家”在他们心中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其意识到“国是家的国,家是国的家”,做到爱国爱家,爱家更爱国,实现“家国情怀”的交融与统一,进而不断增强国家认同感。

[1]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35-39.

[2]郑富兴,高潇怡.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33-38.

[3]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7-23.

[4]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J].学术探索,2009(6):41-46.

[5](德) 迪特·森格哈斯. 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M]. 张文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2.

[6]丁建伟.论民族关系在西北边疆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3):9-15.

[7]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8-115.

[8]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3.

[9]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 -06 -2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82.

[责任编辑:明秀丽]

刘军,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变迁。

C956

A

1002-6924(2016)04-102-106

猜你喜欢

认同感少数民族建构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建构游戏玩不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