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
2016-03-15惠莉君
惠莉君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
惠莉君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以计算机主导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策略。这些策略集中体现在技能训练、动机培养、跨文化交际实践等多个方面。根据这几个方面,衍生出协作学习、课堂示教、虚拟仿真、个性化学习等多个模式,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提供新的视角。
大学英语教学;计算机主导;跨文化;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然而,由于文化素养、生活习俗等的不同,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摩擦,要解决这种冲突和摩擦,就要取决于交际者本身的跨文化能力。基于这一特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外语教学方面一个热门的话题。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有明确的要求:大学英语要根据外语教学为主要的指导依据,运用英语语言的知识和相关的英语应用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的教育教学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多种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的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从这一要求上不难看出,如何在计算机为主导的条件下,集合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跨文化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一个新的难题。本文结合实际,以跨文化基本构成要素为基础,并结合构建主义的理论依据,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1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策略
首先,要明确计算机主导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它拥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所突出的是“辅助”二字,即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来改进当前教学的手段,提高教学方法,而课堂下的学习者依然还是被动吸取知识的。而计算机主导教学,其突出的是“主导”二字,它打破了“辅助”的限制,在教学中有组织者和设计者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由学习者自己操作,自主学习。通过计算机的主导作用,使整个课程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教师可由早先的权威人员变为学生的学习伴侣,学习者也从最先的被动吸收变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吸收知识。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是一种递进式的交互过程。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通过对自身技能的训练、动机的培养以逐层递进的方式开展。从二元交互角度来说,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交际接轨,减少交际中出现的摩擦与文化差异。由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最终计算机主导的形式也必然不同。只有将计算机主导思想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跨文化的能力。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策略有哪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
2 课堂示教模式
许力生先生曾说过:知识是基础,动机是前提,技能是关键。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跨文化能力要想得以最大化的提升,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就是学习相关的知识。它包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不同语言知识的掌握、对不同文化知识的习得。在传统的教学中,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都是教师面授、学生被动接受。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计算机主导教学的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在课堂中,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主导,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有效的进行融合,使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习者更乐于学,好于学。
而采用这种课堂示教的模式,则就是以计算机为主导,结合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传输功能,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有自己完整的知识组织结构,促进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当然,计算机教学虽然效果明显,但是在课堂示教模式下,就要求学校拥有相当大的资料库。这就要求学校要明确教学任务,通过网上不同的软件,来扩充学校资料库,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3 个性化学习模式与协作学习模式
不管任何阶段,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学生很难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所有的知识,这是课堂示教模式的一个限制。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计算机表现出了绝对的优越条件。学生可以利用任何时间,处于任何地点,轻松的获取自己所想要的知识,了解和感受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地区的社会习俗。
而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身学习的特点。因此,学生可以以自身为中心,利用计算机知识,寻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之中,个人在学习中也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有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在布置完作业后,学生自己通过计算机的查询和自己的思考获得答案,也可以通过小组的讨论,集思广益,获得最终的答案。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布置完作业后进行有效的引导即可,这样就实现了当前所提倡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高效学习”等学习方式。
4 虚拟仿真训练模式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提升自身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有环境语、体态语等非交际技能和听说读写译等交际技能。但是在以前,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虽然注重交际能力,比如会设置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等,但是由于大学人数较多,这种训练最终的效果都不理想。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它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中实现虚拟仿真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真实的交际情景,如此不仅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5 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能力是所有交际者一项必备的素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于2007年也将其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资源的易获取性、多媒体教学平台的集成性等优越的条件为自身创设更加理想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使学生跨文化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教师已从之前的主导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使学生好于学、乐于学,从而使其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科学技术不可否认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优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因此,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计算机相结合来提高学生跨文化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探讨,不断的完善。
[1] 范菲.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设计有效性初探——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和职业学习角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1):128-129.
[2] Darla K. Deardorff.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 2006,10(3):241-266.
[3] 郑砚,郑辉,闫丽君.民族院校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及管理机制构建——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25-127.
[4] 魏文,史宝辉,李芝,等.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教学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英语话中华”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01):201-203.
[5] 樊葳葳,吴卫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评价分析[J].中国外语,2013,(06):85-86.
[6] 杨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J].考试周刊,2014,(04):235-237.
[7] 管雪莲.论《美学》课程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05):310-311.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UI Li-jun
(Northeast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aqing 163318, China)
Based on the computer-based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se strategies are embodied in skills training, motivation cultiv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ctice and so on.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bility,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mputer-based; Cross-culture; Ability cultivation
2016-09-23
惠莉君(1969-),女,学士,副教授。
H318
B
1674-8646(2016)24-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