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区域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梦认同分析——基于“藏彝走廊”民族地区的宕昌羌藏文化研究

2016-03-15杜东芳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陇南中华民族民族

杜东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民族区域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梦认同分析
——基于“藏彝走廊”民族地区的宕昌羌藏文化研究

杜东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民族地区中国梦认同是民族成员基于区域文化的价值研判与价值体认,是对中国梦价值内涵的承认和认可。甘肃宕昌羌藏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众多的区域文化之一,其自身孕育的文化特质演绎出经典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而不同”,以这种文化为基础,从价值目标上构筑起主体与客体利益相通的中国梦认同路径。

民族区域文化;中国梦;认同;民族地区;宕昌

一、宕昌羌藏民族文化与宗教

宕昌位于“藏彝走廊”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区域的东北部。其东部是强大的汉文化势力,西部则是崛起于青藏高原上的藏文明,西北部还有伊斯兰文明。“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在1980年前后提出的。在历史上,“藏彝走廊”历来是民族迁徙及各民族文化传承交流、交融、互动、叠加的重要通道,形成了复杂而多元的文化传承及宗教信仰形态。该地区自古以来便是藏、彝、羌族、土族等民族杂居地,区域文化丰富而特质鲜明。随着社会变迁,藏民族核心文化东扩和中原汉文化西渐,使陇南宕昌藏族聚落地深受本教文化、佛教文化、汉文化影响渗透,这种多族群及其文化的交汇、融合、冲撞,形成了该地区宗教文化信仰复杂而多元的特征。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于历史、地理特点以及民族政策和政治基础的原因,在长期的社会变迁中,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位于“藏彝走廊”的宕昌羌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众多的区域文化之一,其自身孕育的文化特质演绎出经典的中华民族文化“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在陇南宕昌,文化构成主体有汉族文化、羌藏文化以及深藏于民间的本教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相互交流互动、相互影响,表现出各自的特性形成吸纳、包容、统一格局,最终走向“一元”的同体同质性,推进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合、内化为各民族的共同文化。

处于“藏彝走廊”的陇南宕昌境内的宗教文化构成主体主要有以汉族为主的儒道释三教信仰文化圈、以藏族与羌族为主的藏传佛教信仰文化圈以及藏族聚落的本教文化。这种多元共生的关系体现在多元宗教信仰文化的共生与博弈。不同信仰的宗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既融合又分化,形成各具特色的族群文化圈。族群文化不仅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还是族群内部稳定的社会基层组织。对陇南宕昌境内的民族文化的分析,我们看到该地区两大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离散的特征,“融合”代表一致和相通,最终走向共生而演绎出中华文化的价值,表征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同质性;离散代表两种文化越走越远,凸显的是民族文化的异质性。这种在“融合”基础上的“分散”,正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是文化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是对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结构最好的诠释,是价值多元的文化认同,是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但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民族文化认同既有同质性的内核,又有异质性因素的排斥,这要求在文化认同构建过程中,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

陇南宕昌境内的各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了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与共通性,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而且夯实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底蕴。当我们在强调区域民族文化的一致性的同时,更要重视不同族群的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的特性与派别。“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的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1]。任何一种文化发展的价值皈依在于一致与趋同即文化认同,从而达到国家认同。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本质体现。同时,中华文化寓于各民族优秀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因此,在一体多元格局中,不仅要大力发展汉族文化,同时积极构建汉族文化圈边缘带民族地区文化,使各民族文化形成竞争机制而和谐共生,吸收彼此精华而不失特质,这样才具备各民族基于文化认同语境建构的内在基础。

二、民族地区中国梦认同的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梦”的主体属于中华民族一个民族的无数族中国人[2]。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中华民族都是包容一体、交融一体、多样一体、海纳百川的一个伟大的民族。“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需要中华民族这个民族的无数族的中国人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中国梦属于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属于中华民族这一个民族的各族人[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这个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无数族中国人的梦想;无数族中国人不仅是中国梦认同实现的主体,同时也是践行主体。中华民族是以中华文化和一定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包括汉族、中华大地上各少数民族与海外华人在内的、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多元一体”的一种民族共同体[5]。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甘肃陇南宕昌的羌藏族与各族之间虽有冲突,但主流仍是交往与融合,为了民族的梦想各民族之间友好、团结、互助、辛勤劳作,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条件。陇南宕昌地区的羌藏族对中国梦认同的文化基础在于以下方面:

(一)对中华民族意识的体认

中华民族意识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各民族共有的意识形态。它既具有历史延续性,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又具有多民族的一体性,是在吸收我国各民族进步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意识形态[6]。宕昌羌藏族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具体体现在:一是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体认。在中华大地上,不论其风俗习惯、文字、语言、地域、宗教信仰、心理基础的不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蕴含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涵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冲突、战乱、离乱,但统一永远是历史的主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忠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协作、辛勤劳作、共赴国难、共度难关,特别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族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人民民主,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命运、共患难,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自觉意识得以升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三是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的无数族中国人凝聚而成的统一体,中华儿女不仅有着眷恋与热爱自己故土家园、骨肉同胞、灿烂文化、广阔地域、丰富资源的情怀,而且在自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种植根与中华大地的情感,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心中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四是对中华民族的献身精神。在历史上的每次反侵略战争中,各民族包括宕昌羌藏族人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祖国的领土与主权。

(二)对中华历史文化符号的接受

什么是文化?人们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阐释,然而至今人们也没有给出一个严格而精准的定义。确切地说,文化是运用文化符号来传承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地理、语言、宗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等文化形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自觉而不自觉形成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运用文化符号来表达的。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表达,表征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内涵。它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文化的典型表征方式就是文化符号。文化的表征方式是多样的,比如美国文化有KFC文化、NBA文化等,中国文化有儒家文、瓷器文化等,它们记录了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历史,象征和代表着一种价值和意义。民族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直观的感性形式和表现手段,它生成于一定的“历史事实”,并流传于历史长河中,在历史时空中不断被编码、赋意、积淀,成为蕴含着民族特殊精神和价值观的文化表意符号。民族文化符号是饱含着感情、意愿的感性符号。[7]民族文化符号能使人们忆起共同的历史,能增强人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民族文化符号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利于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本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践行。

甘肃陇南宕昌羌藏族作为中华民族无数族中的一族,他们都在追问它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民族的起源、民族的发展、民族的苦难、民族的光辉成为共同的记忆。这些共同记忆通过可感官的符号表征出来,比如女娲造人的神话、炎黄子孙是谁、英雄人物、鸦片战争、抗日战争、革命家、思想家、盛大节日、纪念活动、伟大的改革开放、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一一浮现在脑海里,立足现实穿越时空展望未来,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通过感官再现表达了人们最深刻的历史记忆,这是一个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对整个民族国家的认同。

通过历史再现的方式,还可以从中国党史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来分析宕昌羌藏族人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意识、政治理念的接受过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背景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运动与“西学东进”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时刻,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民族为难之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冲突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每一时期面对重大问题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都是在向民众传达重要政治信息,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理念与大众心理、大众主流意识相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就是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就是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群众意志的过程,就是民众认同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过程。从中国党史文化的形成演变过程来看,宕昌羌藏族人在强大的党史文化的指引下,同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进行了现代化建设和实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当前,面对多元文化的社会,人们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了重大的指引作用,使各民族团结一致,向着实现民族的梦想出发,同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文化基础。

三、民族地区中国梦认同的价值目标

价值是人们对客体属性的具体评价和主观应用,是人的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客体属性在特定方面的交汇点[8]。在马克思看来,价值是表示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范畴,它体现了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人们经常会作出“美不美”、“有用无用”等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把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价值评价的稳定的根本的态度称为“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对自己利益相同或情感、信仰相似的东西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他人、社会相互交流、取舍与选择,同时身份认同得到强化。因此,从本质上说,人们的价值认同问题就是对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判断。人们一旦形成对事物的共同认识就会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并升华为一种理念而指导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汇聚而成的国族梦,蕴含着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国梦价值内涵的研判与追求,表征着中华民族无数族人对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维护与价值共识,表达民族成员自身的情感归属与价值皈依。民族地区成员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能否从内心认可与赞同,内化于心并与之表现于实际行动,在于中国梦内在的价值能否真正表达民族成员的利益诉求,从而是否能够通过实现民族成员的利益而达到对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维护与巩固。因此,在民族地区中国梦的价值核心在于是否赋予主体价值认同的有用性即人们利益的实现。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利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类活动的本真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们对国家所倡导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是一种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主体需要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中国梦认同的程度取决于利益需要被满足的程度。民族地区成员对中国梦的认同,取决于中国梦是否对民族地区成员个体具有价值意义和利益满足。中国梦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中华民族的梦,是国家民族意识,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集体认同。但整体的集体认同并不能代替个体的认同。每个个体由于价值取向、思想境界、内心愿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价值主体之间不免存在各种矛盾与冲突,这就不利于社会团结和主流价值的传播,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凝聚各方共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族群之间的利益需求以及彼此利益整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从古至今,统一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各族群的根本利益是休戚相关的,内在形成和发展成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中国梦之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幸福”,它要表达的是各族群之间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中国梦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在于能够凝练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族群共同的价值取向、信念追求、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国家政治理念、国家身份认同,传承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中国精神与维护“多元一体”格局,成为化解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矛盾与纷争的纽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各族群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一体”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多元族群的形成过程促成彼此之间依托国家而生成基于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与美好未来。

[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426.

[2]胡鞍钢,胡联合.中国梦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国族一体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6.

[4]胡联合,胡鞍钢.廖立勇:为什么要保卫人民国家[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266.

[5]拉毛措,鲁顺元,肖莉.用中华民族意识凝聚青海各民族问题调研报告[J].青海社会科学,2005,(4).

[6]田忠福.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团结进步[J].民族与宗教,2006,(4).

[7]霍桂桓.论作为文化软实力之载体的符号[J].哲学研究,2010,(6).

[8]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24-12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2.

(责任编辑:许烨)

本文系陇南师专校级一般科研项目“社会变迁中的宕昌羌藏民族心态研究”(项目编号:2014LSSK02002)阶段性成果。

杜东芳,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学部讲师。

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3.016

G03

A

1009-2293(2016)03-0070-04

猜你喜欢

陇南中华民族民族
陇南江南华源电力有限公司
我们的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多元民族
陇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