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

2016-03-15朱小宝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研究者学术

朱小宝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

朱小宝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1)

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对于发展统一战线学具有重要作用。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统一战线学学科独立、成熟的主要标志。构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有利于统一统战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研究者在共同的话语空间里进行对话,有利于使统一战线学知识领域得到清晰厘定。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是广大统战理论研究者的时代使命。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要总结好丰富的统战工作实践经验,要做好充足的基础研究准备,要争取领导的高度重视,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学科理论体系

一门学科成熟与否,其标志就在于该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否完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统一战线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综合性的社会科学”[2]。相较其他传统学科而言,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还比较薄弱,学科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更需要在解决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同时,加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提高统一战线学的理论品质,更好地指导统战工作实践。

一、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统一战线学学科独立、成熟的主要标志

(一)关于学科理论体系的概念及价值

学科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学科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即概念的逻辑体系,“是关于该学科基本原则与结构的学说,它涉及学科的研究范围、基本原理、方式方法、研究观念与实践的目的等基本构成之间的关联”[3]。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称之为学科,而只是凌乱的、片面的,或者是“机械的拼凑”。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立成熟,就在于其任务是探求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进而形成涵盖一系列概念、范畴、方法、原理等具有严密结构的理论体系。换言之,一门学科如果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只有零碎的实践或是只具备较少的观点,那么这门学科能否成立,亦或能否长久都是站不住脚的。学科理论体系为学科提供基本规范与基本思路,从而推动学科研究的实践。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为统一战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寻求内涵上的合法性依据,而构建完整的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就显得尤为紧迫与必要。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建构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都是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其一,使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欲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建构学科理论体系,有利于研究者和大众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学科理论本身,同时又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开展高等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为开展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其二,使人们对经验事实做出更加前瞻性的解释与预测。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更新、变革并逐步完善的原理,它能够让知识一体化,能够应付新情况,并能够探索未知的新问题。它不仅解释现象,更可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其三,使人们的行为得到规范。我们说,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它对人们的研究观念、研究思想、研究行为等进行理论框范。其四,使人们在共同的话语空间里进行对话。理论体系是一种话语形式,其对于学科概念、范畴、原理等的界定,方便了研究者们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对话,类似于一个无形的框架与平台。学科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各种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派别、不同理论体系的争鸣、交流的过程,这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共同的话语空间。其五,促使学科知识领域得到清晰界定。众所周知,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边界争议是比较大的,而一旦确定、明晰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该学科就可依此打造自己的“话语体系”,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疆域”和“领地”,从而提升学科的独立性与成熟度。其六,促进实践的深入发展。理论体系的建构,是面向未来的。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是统战理论研究者的时代使命

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统战理论研究科学化和统战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客观要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根据30多年来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将统一战线学理论研究分为“起步”、“全面建设”、“快速发展”三个阶段。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为“起步”阶段。1983年,中央统战部特意召开新中国第一次统战理论座谈会,明确提出要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战理论。此后,又成立了研究和宣传统一战线理论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由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任会长。在此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都成立了省级统战理论研究会,出版了大量统战理论著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认同,统一战线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始起步,为统一战线学的全面建设打下基础。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是为“全面建设”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央对统战理论研究和统战学学科建设高度重视,在1994年、2000年先后两次召开统战理论工作会议,大大强化了统战理论研究和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力度。1994年,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明确提出要加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努力构建统一战线学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学研究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阶段,涌现出一批统战学著作、资料,例如刘传学的《统战学》、阎志民的《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说概论》、贾平安,郝树亮主编的《统战学词典》、王世豪的《马克思主义统战学原理》、邓清洲,周继超主编的《经济统战学》等。党的十六大以后,统战理论研究和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社院和部分省级社院都加大了对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及学科建设的研究、扶持力度,例如2012年,湖南社院就主办了“李维汉统战思想暨统战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探讨了李维汉统战思想和统战学学科建设的诸多相关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及各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都成为研究、宣传统战理论的重要载体,有些学报(如中央社院学报、湖南社院学报)还开辟了“统一战线学研究”专栏,集中刊登统一战线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湖南社院更是设立专项资金,从2013年起至今,面向全国开展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课题招标。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丁三青的《统战学》、罗振建,吴文华主编的《统一战线学研究》、李小宁《统一战线新论》、邓焕生,雷鸣强主编的《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论集》、邓焕生,周述杰主编的《统一战线学学科构建研究论集》等等。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中央社院与山东大学联合培养统一战线学研究生,这标志着统一战线学被正式纳入到我国国民教育招生系列,对于填补我国高等教育空白、促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去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及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也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巨大机遇。

以上三个阶段,是一个渐次递进发展的趋势,是统一战线学向“质”的飞跃的过程,也即由经验之表到理论再过渡到理论体系之内的过程。统战理论研究者们围绕中国共产党在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伟大实践,总结经验,又将经验提升为概念、理论,做了许多重要的基础性探索工作,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统一战线学的基本结构、学科体系初具雏形。已有不少统战理论研究者们开始试图用科学的方法论,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来整合统一战线学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并给予科学的整理、归纳和提升,以期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科学和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以成熟的学科标准来衡量,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还远远不够。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学界一些相关研究,往往还停留在概念、范畴、原理、属性等的堆砌,还是一种经验体系或教材体系。因而,在当前中央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契机下,深入统战学基础理论研究,依据科学的方法论对统战学学科知识、理论加以整合,建构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进一步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这是时代赋予广大统战理论研究者的光荣使命。

二、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要总结好丰富的统战工作实践经验

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由实践来检验。统一战线学是一门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在研究类型上偏应用型研究。它以统一战线产生、发展、消亡、自身建设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在统战工作丰富实践中探寻研究问题,形成理论思想,对于统战理论研究者而言,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聚焦统战工作丰富实践,大兴统战工作实践调查研究之风,总结统战工作实践丰富经验,从而在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才能满足统一战线学学科内源式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助推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目前我们身处构建“大统战”格局阶段,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而随着国内外局势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造就了新概念、新提法的层出不穷,因而十分有必要对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对新经验、新做法进行总结和提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为统战工作实践提供充足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要做好充足的基础理论准备

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严谨性、独立性,取决于一些统战学概念、范畴、对象、方法、属性等的明晰性,因而,概念的界定就成为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一项关键工作。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如果这个形式存在偏差,那么人们的认识力和实践力都会受到影响。统一战线学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尽管我们在统一战线学理论研究方法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借用了不少政治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这无疑是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因此,要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就必须明确统一战线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范畴,必须将基本概念与基本范畴置于重要位置。这是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当前,统一战线学学科概念大多是经验的简单归纳,其抽象程度不够,内涵也显得空泛、模糊,有些表述都不够统一。基于此,统战理论研究者应对统一战线学相关概念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界定,规范定义的规则和标准的表述形式,确定相对统一的统一战线学学科概念系统。同时,概念定义方法也需要科学、严谨。要在归纳、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统一战线学的独特的命题、原理,丰富和完善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提升统一战线学学科的理论品质。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确保方法论的科学性,因为方法论的水平对学科发展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要争取领导的高度重视

“学科理论体系成熟与否,是一门学科能否成为独立学科的合法性依据,也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4]。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成熟,是使统一战线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是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最高目标。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可以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或高校(例如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设置高级别的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基地,大力扶植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以学科基地建设带动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央统战部和各省级统战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可以将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列为统战部统战理论与软科学课题,加大对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吸引和支持全国统战系统、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研究力量从事统一战线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扩充统一战线学研究的人才队伍这一关键要素。要积极将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纳入到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省级社科基金等。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和各省级统战理论研究会等学术平台要发扬重视统战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进一步组织学科建设的专题学术研讨会。要整合全国各地的资源,统筹系统内外的力量,按照科学的方法论构建理论体系。现有的统一战线学研究生培养点要认真担负起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使命任务,加紧培养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带头人,加大统一战线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凝练学科方向,组建研究团队,加强师资建设,搭建研究平台。在建设策略方面,应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首先要加强统一战线学主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逐步向其他分支学科拓展。同时,积极借鉴其他学科如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等成熟学科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视角,丰富统战学理论内涵。

(四)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学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学术组织所特有的影响甚至决定学术单元、科学单元独立见解、独立思维能力以及科学发展的各种机会和激励机制、纠错机制的一系列因素总合”[5]。统一战线学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是建立在一定学术环境和学术基础之上的。因而,构筑良好的学术环境对于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建构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术交流,这是学术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与表现形式。要鼓励研究者独立思考、鼓励探索、鼓励质疑、鼓励批判、鼓励创新。在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探索性质,不同研究者存在不同的意见、见解、观点是必然存在的,这就需要大家加强讨论、交流、对话,在不同的思想、观点的碰撞中寻求新共识和新视野,统一战线学学科知识才能够寻到新的综合力量。要贯彻“双百”方针,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

此外,要妥善处理好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与统战工作实践问题研究的关系。研究实践问题、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当统一战线学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须抓紧构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内国外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我国的所有制形式、社会阶层、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国外渗透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样,这些都是事关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对此类重大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应对的一整套方法、理论,对于指导统战工作实践、对于推动统战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对于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我们在加强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同时,要继续保持对现实的关怀,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广大研究者进行大量、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甚至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6],我们应以此为行动指南,抓住难得机遇,大力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促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

[1][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05-18.

[2]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N].光明日报,2014-01-04(01).

[3]方汉文.比较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6.

[4]袁广林.关于构建学科理论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5]高峡.学术交流与学术环境研究[J].科协论坛,2015,(11).

(责任编辑:许烨)

朱小宝,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教师,《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

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3.009

D613

A

1009-2293(2016)02-0038-04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研究者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