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心理健康训练系统的构建及实训策略
2016-03-15白灵芝
白灵芝
(呼伦贝尔市公安局训练支队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公安民警面临着复杂的执法环境,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加强民警心理健康训练工作势在必行。构建民警心理健康训练系统,是新形势下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训练建设的必然。如何合理安排民警心理健康训练内容,科学制定民警心理健康训练策略,促使民警心理健康训练与民警心理健康实际相衔接,是当前公安工作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民警心理健康训练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一)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警察面临前所未有的岗位压力。心理健康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和保证。但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警察职业的危险性和任务的繁杂性,使民警长期处于高风险、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这决定了民警必须承受比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更多的心理压力。从近年来对民警队伍状况的调查分析看:警察心理健康和警察职业压力已经成为各级公安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如何提高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民警心理健康训练,以适应日趋繁重而复杂的工作需求,是公安工作健康发展进程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也是公安教育训练工作长期的一项目标。
(二)教育训练建设的必然
公安工作的发展,需要以公安教育训练作支撑。以笔者工作的呼伦贝尔市公安局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为例,民警心理健康训练中心就是在全市公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心理健康训练中心与基层公安机关围绕公安民警岗位特点,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训练系统,共同开发适应民警心理特征的教学训练课程和具有公安特色的模块式心理健康教学训练模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基层公安机关的公安教育培训网络。
训练中心在工作中制定了民警心理健康训练课程的宗旨,即通过科学的教学训练手段,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培养警察职业所需的基本心理能力,掌握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为提升民警心理素质做好公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民警心理健康训练系统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训练是指运用心理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训者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受训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警察心理健康训练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智力的、非智力的、社会心理的三大方面。训练支队着眼公安工作长远发展和警察职业对民警的特殊要求,从公安教育训练实际出发兼顾心理健康训练学科建设、各个警种的工作要求以及民警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民警心理健康训练内容划分为七个模块,即压力应对、情绪调适、理性认知、自我放松、人际关系、应激能力、团体合作。
(一)民警压力应对训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缓解时,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这些行为轻则影响工作效率或对身心造成伤害,重则导致“自杀”或“激情犯罪”。公安工作是一项压力密集型的职业,如何通过对民警的心理压力应对训练,使民警学会自我缓解压力,提高抗压能力,充分发挥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维护公安队伍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民警情绪调适训练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反应。情绪状态是衡量民警心理是否健康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水平的警察心理问题基本特征都集中地反映为情绪性障碍,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程度上的差异。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高,会给民警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训练民警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情绪管理,不仅能够调适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且会增强在警民交往中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三)民警基本心理能力训练
基本心理能力是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一般所讲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属于基本心理能力。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民警在工作中对某些人物、事物、场景、材料以及各种号码等有较为准确的记忆、观察及想象。基本心理能力通过一定方式加以训练,可以提升民警在实战中的心理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
(四)民警自我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又叫自我调整训练,是通过有机体的主动放松来增强对心理生理的控制活动,达到降低唤醒水平,增加适应能力,调整因紧张反应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紊乱的重要方法。放松训练是心理减压实践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训练中可使民警通过主观想象、控制呼吸和调节肌肉紧张感等切实有效的干预训练来降低焦虑,从而使机体保持内环境平衡与稳定,达到心理上的放松,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五)民警人际关系训练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在缺乏友爱理解的关系中,警察容易形成抑郁、自卑、冷漠等不良性格,恶劣的人际关系会大大降低民警的社会适应能力,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引导民警努力掌握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特征和要素,训练民警人际交往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人际交往的和谐程度。
(六)民警应激能力训练
由于工作任务和性质的关系,公安民警不可避免地经常暴露在高强度环境刺激中,这些环境刺激容易造成民警生理、心理负担过重,产生一种紧张反应状态,即应激。可见民警产生应激情绪状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提高警察的应对能力,从而达到减少应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降低应激对警察心身健康的损害呢?民警应激能力训练就是帮助民警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付应激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对于提高公安民警的心理承受力具有重要作用。
(七)民警心理行为训练
民警心理行为训练就是运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基本原理,借助行为学为手段,提高民警心理素质的方法。根据警察职业的特殊需要,增设一定的情境训练内容,使民警在情境训练中体验心理上的变化,经过反复的训练,可使民警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积极改善个人品质,完善人格,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健康训练系统的实训策略
对于训练支队心理教官团队来说,如何通过心理健康训练系统的教学与训练,使民警学会了解自己,形成正确地自我评价,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观察、记忆、理解、推理、判断、随机应变以及抗挫折、合作等能力,从而达到战胜心理恐惧、激发心理潜能、增强敢为精神、锤炼坚强意志的目的是民警心理训练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为促进教学训练与民警心理健康实际相衔接,采用模块式教学训练方式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深入基层了解民警心理健康状况。每年进行两次调研活动,采用座谈会、调查问卷、个别谈心等形式,按照警种、年龄、职务等对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广泛调查了解,分别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档案,适时掌握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民警心理健康教育训练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选拔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训练的兼职辅导员。充分发挥训练支队心理健康训练系统的作用,每年为基层公安机关和所、队培训1至2名心理健康辅导员,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报名考取具有国家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形成多层次的有一定数量的集中施教与分散施教相结合的心理训练兼职辅导员,配合各基层局政工部门及训练支队做好民警心理健康训练工作。
(三)充实完善心理健康理论课的内容。随着警察心理训练工作的推进,民警心理健康的问题在逐渐减少,因此要充实完善心理健康理论课的内容,加强民警心理健康教育训练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民警提升民警心理保健的意识,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保健与调适的方式方法,保持心理健康水平,以预防心理出现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四)充分利用好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做好档案建设工作。教官利用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进行“心理人格”和“心理能力”测评,可以在线进行心理评估、认知能力测验和训练、身心反馈训练、脑波测验与训练等。根据测评结果,为民警素质能力评价提供必要的依据,并构建民警的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各级公安机关全面掌握本系统内民警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减少重大问题发生。
(五)运用心理应激训练系统提升民警心理承受能力。警察作为身负重要社会责任的群体,其工作、家庭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多的应激源。针对应激源使民警重复、持续地暴露在高强度刺激情境中,并通过放松训练对抗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使刺激逐渐失去引起应激反应的作用。增强应激反应的耐受力,强化对高强度刺激引发的恐惧、焦虑、惊慌等情绪的管理能力,增强民警对心理应激状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六)选择课堂减压放松训练减轻民警压力。民警感受的压力大小,可以用量化的数据即压力指数的大小来体现。有效的放松,能防止或缓解失眠、头痛、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帮助民警选择包括放松方法、音乐调适、自主训练等内容,运用国际一流的生物反馈技术和心理调适技术,集生理指标监控、心身状态调节、情绪稳定性训练为一体,通过主观想象、控制呼吸和调节肌肉紧张感等手段,能降低焦虑,让人精神安定,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七)加强警察团队精神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凝聚力与战斗力。教官首先要有计划的制定团体活动的目标、任务、要求、方法、措施等,其次要创设相应的环境和条件,设置特定的团队情景。指导民警完成一系列动作,强化心理体验,使参训民警适应团队精神训练、提升自信训练、增强意志训练、拓展思维训练、抗挫折能力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和开发潜能训练。通过这些外显行为训练,让民警体验感受、优化认知、沉淀良好的心理品质。
(八)采用专业技术进行民警个体心理疏导。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师团队,运用专业技术对民警进行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首先做好心理评估、诊断,其次根据民警实际情况制定方案确定咨询方法。对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民警,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用不同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介绍合理的宣泄手段,以改善其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民警在工作和生活中过激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