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监狱文化的特质:传统地域文化
——以安徽省监狱文化建设为视角

2016-03-15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包公服刑人员监狱

姚 峰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监狱文化的特质:传统地域文化
——以安徽省监狱文化建设为视角

姚峰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从安徽传统地域文化的特征和优势谈监狱以安徽传统地域文化构建监狱文化的必要性;根据监狱的特点,深入挖掘安徽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特征和优势,用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来对罪犯进行教育和改造,从而打造一种特色的监狱文化,不断推进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监狱文化;地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在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给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也为我们监狱系统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矫正服刑人员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根据监狱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发挥区域文化资源的特征和优势,则可以使监狱文化更具特色,也可以打造一种文化兴监的品牌形象,不断推进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以传统地域文化构建监狱文化的现实必要性

(一)安徽传统地域文化资源的特征和优势

安徽大地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区域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经历了数千年的辉煌。安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特点形成三大文化圈,各具特色,影响深远,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传统地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传承脉络清晰。安徽大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一脉相承。二是地域特色鲜明。三是文化形态完备。从现存的历史文化资源来看,安徽文化具有完备的文化形态。四是历史贡献突出。[1]

而在安徽监狱倡导以安徽地域文化来打造文化监狱既可以充分发掘出安徽地域文化中适合服刑人员改造的元素,来促进服刑人员改造,同时,由于是本土文化,则更接地气,而使服刑人员更有亲切感而更易于接受;对干警来说,良好的监狱文化氛围也会对干警的执法环境和执法心理产生良性影响,有助于干警心理健康。

(二)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服刑人员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人之所以犯罪,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和道德观的下滑是主要因素。因而,对曾经走过弯路的人而言,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入手,对改造服刑人员的道德思想,重塑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大有裨益。挖掘安徽传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发挥安徽传统地域文化独特优势,立足于打造特色鲜明的监狱文化品牌,创新监狱矫正教育的改造模式与机制,无疑对树立“文化兴监”的现代理念,促进服刑人员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2]传统文化提倡的孝道、修身和笃行对服刑人员尤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1.孝道

安徽传统地域文化中的徽文化和桐城派文化都是以儒家为基础的,重视人伦,认为“孝为德之本”。明代《增广贤文》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这些古语是说,连羊都有跪乳之恩,鸦也有反哺之义,何况人呢!孝敬父母不只是在生活上的赡养就行,不然与养犬马有何区别。对父母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还要顺父母心,顺父母的意。这些古人之言,能触及服刑人员的内心深处,唤醒他们内心的良知,产生震撼性的效果,使他们懂得孝敬是做人之本,是成事之始。有了孝敬之心的人,在做事时就会懂得尊重他人,不做让父母伤心的事,不做有损害社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事。

2.修身

安徽传统地域文化不仅有道德教化的元素,同时还强调“知行合一”和“正己正人”。如合肥的历史人物包公,秉性刚直,铁面无私,廉洁清正,办事认真。他看到朝中身居高位、俸禄很高的人,不顾国家安危,不关心百姓痛痒,假公济私,贪赃枉法,极为愤慨,惩处要员丝毫没有手下留情。

弘扬包公文化有利于服刑人员反躬自省,谨言慎行。使服刑人员树立起从懒散冲动向修身立德方面转化的信念,逐步做到能自我约束,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3.笃行

安徽传统地域文化徽商精神讲求的是笃行,而笃行的前提是学习,学习是为笃行做准备的,要做好倡孝、倡德就要做到倡学。老子也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个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从量变到质变,细节决定成败的哲理。这个哲理有利于服刑人员坚定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改造信心。做到始终如初,终身“三慎”,即“慎初、慎微、慎独”。促使服刑人员重新认识人生,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二、监狱用传统地域文化构建监狱文化的核心内容

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文化价值观可以内化于人格系统,从而影响那一系统的需要结构。这种需要结构又决定了行为者在社会行为中所扮演角色的意愿。”从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监狱文化,就抓住了监狱矫正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就找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化和改造人的支撑点。因此,我们应当牢固树立“文化兴监”的现代理念,紧紧抓住安徽地域文化脉络清晰、形态完备、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优势,将安徽地域文化的精华进一步提炼。笔者深入挖掘安徽地域文化中与监狱改造文化相适应的包公文化、九华文化、道家文化和徽商精神,并进一步提炼出其中的有利于服刑人员改造的文化元素,力求在建设特色鲜明的监狱文化品牌的实践中,推进教育改造模式与机制的创新发展。

(一)包公故乡省会合肥的孝廉文化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个农家。包公对养廉非常重视,有深刻的见解和切实的措施。同时他又是弘扬忠孝文化的典范。他既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又是为国尽忠的国家栋梁。

在“做官”与“尽孝”的矛盾中,包公还是把“孝”放在第一位,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因而赢得世人的好评。包公在家侍奉父母,直到双亲去世。他把两位老人安葬在合肥东门外,恭恭敬敬地守了三年孝。包公不仅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位通晓军事的政治家。他关心国事,忠心耿耿。宋仁宗为了表彰包公的忠诚和建立的功勋,根据他孝顺父母、清廉刚直、一丝不苟的独特精神,以“孝肃”二字作为他的谥号。包公清心寡欲、廉洁奉公。他轻视贪贿之徒、邪佞之辈如狐鬼鼠雀,其浩然之气流播万世而长存。

这种以“孝廉”为首的传统美德,所形成的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儒家文化及其精神内涵,对于人的思维方式与德行教化之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极其巨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因此,监狱引进和弘扬包公文化,目的就在于坚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核心,切实将儒家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教化的思想理念,运用于监狱矫正与教育改造工作,促使服刑人员明伦倡孝,开启心智,奠定德行基础。

(二) 皖北亳州老庄故里的道家文化

亳州是老子和庄子故里,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文化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哺育中华民族发展成长的最重要血脉之一。主张“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客观规律,不为所欲为。道家文化中提倡的淡泊名利的人生价值取向,对现代人树立“身外之物”观念,缓解由于利益冲突和权力之争而激化了的人际关系,调节生活节奏,维持个体心理平衡具有积极意义。道家文化中的平和淡泊等思想,对于重建服刑人员道德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道家文化的“无欲”观念有利于矫正服刑人员思想。追逐欲望、满足物质需要和情感需要是人的本能,也是社会应该予以保证的;但无止境地追求欲望,尤其是物欲和性欲,会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极易引发犯罪。据统计,我国犯罪构成中,与物欲相关的贪污犯、盗窃犯、抢劫犯等占到了犯罪的80%以上。由此可见,帮助服刑人员克制其不正当欲望,“去其贪欲”,应是教育改造的重点工作之一。道家文化主张“无欲”,主张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欲望的基础上适可而止,坚决祛除贪欲以及其带来的异化。道家文化提倡的“不争”(第八章)、“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等思想,对于安抚这一类服刑人员的情绪,稳定其思想有积极作用。通过“不争”教育让服刑人员明确争的危害,忍让、和谐的重要,从而遇事沉稳、礼让。通过“守静”教育,抑制冲动,减少打架等肢体冲突,使其思维清静,灵魂安宁。在现实实践中,用道家文化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并已被部分单位应用于实践,获得了良好效果。[3]

(三) 九华文化中的善恶文化

九华文化以弘扬佛教文化行善戒恶的道德取向为宗旨,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鞭策服刑人员的道德熏修。

我们可以通过发掘、提升出它的当代文化意蕴,形成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和独特的评价善恶的价值标准及其道德体系。

监狱传承九华文化,重点要把握九华文化的真谛,监狱要教育引导服刑人员学会自觉禅悟,并坚持通过有效的载体,采用集中授课、系统讲述、感悟分享、身体力行等方式,促使服刑人员在长期的禅悟与熏修中净化心灵,进而明确人生的意义、善恶的标准、改造的价值,提高矫正教育实效性。

(四)皖南徽州的徽商精神

徽商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财有道”的义利观;学习思考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重德尊儒,坚持和为贵、礼为先,广交良缘;重读书、讲孝道、识礼节、扬文风。

除了徽商精神可以成为文化监狱的资源,徽州的楹联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虽然是些简短的文字,但其中蕴涵着经商的艰辛、做人的道理、治家的高招,凝聚着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楹联可以以对联、文化墙和名言警句的形式出现在监狱里。

三、安徽监狱传承安徽文化历史文脉、建设特色监狱文化的实践性思考

监狱文化是监狱全面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创新发展的关键。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个性特色,没有灵魂,就无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笔者基于上述观点,结合近年的相关研究,提出安徽监狱传承安徽文化历史文脉、建设文化特色监狱的如下具体思路。

(一)实施文化引进工程,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1.采用多种形式营造监狱文化氛围。监狱传承和弘扬安徽传统地域文化,应当从营造氛围入手,着力在监区文化建设上,营造一种用优秀传统文化润泽服刑人员心田的改造环境和改造氛围。一是要以监区文化建设为载体,赋予雕塑、花卉、草坪、石头、宫灯等景观文化以改造人的价值内涵。二是以监舍楼道装饰为载体,制作以古今安徽优秀历史人物、安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徽商精神等为核心内容的挂图版画,彰显优秀传统文化改造人的价值内涵。三是要以床头亲情寄语为载体,浓缩亲人的劝谕与期盼,强化情感纽带的激励作用。四是要以开展系列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监区文化评比活动、学习交流活动、成果展示活动,推动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在监狱的良性运转,促使服刑人员能够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中,润泽心田,受到感染,得到启迪,提高道德修养,实现环境文化教化人、矫正人、改造人、塑造人的目的。

2.充分发挥环境影响人的作用。将安徽名人、安徽名胜、徽商精神、包公断案和孝廉故事、徽州楹联等地域特色文化内容,绘制成彩图、素描或立体砖雕等,形象生动地展现悬挂在服刑人员教学楼、活动室、监舍走廊等墙壁上;采用具有鲜明安徽特色的楹联、宫灯、砖雕、木雕、石雕等文化形式,对全监的“楼、堂、馆、室、厅、廊、场、舍”进行装点,楼虽教学楼、监舍楼、会见楼、车间楼等;堂即监内礼堂、食堂、澡堂等;馆即图书馆;室即展览室、资料室、阅览室、教室、活动室等;厅即服刑人员会见厅、教学楼大厅等;廊即楼内走廊、过道走廊等;场即文化广场、体育广场;舍即服刑人员监舍。这些特色文化形式,可以使监狱的文化内涵得到发掘,文化特质得到彰显,文化活力得到激发,文化魅力得到提升。[4]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突出文化育人功能

1.服刑人员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儒家为主。《弟子规》作为一部专门讲做人的书,可谓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的入门经典。《弟子规》是清代儒生李毓秀依据至圣先师孔孟之教诲,围绕《论语·学而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阐发而成。不仅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集古圣先贤关于如何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之大成,概括了一个品行优良的人应当做到的一切,被世人推崇为“养德倡孝,开启心智,奠定德行基础”的启蒙之作。其通俗易懂,老少皆宜,非常适合服刑人员普遍道德缺失、文化偏低的实际。

2.挖掘《老子》思想资源进行教育。(1)善恶观。《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无常,常与善人。”老子认为,作为天地万物起源的“道”难以名状,不可察觉,却是赏罚应时,使善人得福。《老子》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认为,以恶治恶不可取,用善良对待不善的人会使得他变得善良,社会也会走向善良。可以说,这为监狱人民警察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弃恶向善提供了思想基础,指明了方向。在服刑人员中推广传播这一思想,也将有利于服刑人员之间共同改造,共同进步,促进犯群关系的和谐。

(2)欲望观。《老子》第三章讲:“虚其心,食其腹,弱其智,强其骨。”要求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同时又淡化占有的欲望。《老子》第八十章还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也是对正当欲望的肯定。第四十六章:“知足知足,常足矣。”劝告世人不要再奢望更多,所谓“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第四十六章)。若是贪欲得以实现,《老子》在第四十四章中指出,结果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要去除贪欲,《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种“为腹不为目”(第十二章)的思想,对于去除服刑人员不正当的欲望,矫正其犯罪根源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在出现了大量的腐败案件后,有学者认为,道家文化教育,“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

(3)辩证观。另外,《老子》中还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这是对于量变与质变关系的文学性描述,是客观规律的文学性表达。这些辩证法不仅服刑人员应该掌握以树立信心更好地面对改造,循序渐进、防微杜渐、量变质变的教育原则对于教育改造服刑人员也是一种极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也应该成为监狱人民警察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思想工具。在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时,就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的放矢,不可操之过急。

监狱如果没有丰富的适合时代进步需要的文化内涵,就不可能科学发展,就沦为赤裸裸的国家暴力机器,这不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更与我们党的“教育人,改造人”的监狱工作方针政策相违背。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创立监狱文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培育和堆积。笔者认为,通过抓好以上各个环节,塑造良好的监狱品牌形象,让监狱文化得以升华和彰显,监狱文化建设就会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欧远方.弘扬皖文化遗产[J].安徽史学,1995(4):1-4.

[2]姚峰.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271-273.

[3]来靖军.论道家文化与罪犯改造[J].学科园地,2012(10):250-251.

[4]焦宁亚.传承三晋历史文明建设特色文化监狱[J].中国司法,2010(9):40-42.

(责任编辑连春亮)

收稿日期:2015-12-08

作者简介:姚峰(1973-),男,安徽合肥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和犯罪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F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3(2016)02-0018-04

Features of Prison Culture: Traditional Regional Culture —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ison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Anhui Province

YAO Feng

(Anhui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Hefei, Anhui 230031)

Abstract:From th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regional culture of Anhui prison to talk about Anhui tradition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necessity in building the prison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son, dig deep background Anhui regional cultur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play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son education and reform efforts.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prison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猜你喜欢

包公服刑人员监狱
监狱选美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包公吃鱼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论监狱企业立法
诞生在监狱中的牙刷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欢迎你到监狱来
“包公”坐堂
大选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