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再谈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意义
——纪念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80周年

2016-03-15薛玉连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年11期
关键词:凯恩斯利息古典

■薛玉连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再谈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意义
——纪念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80周年

■薛玉连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宣告了“凯恩斯革命”的来临,开启了经济学中对“宏观”世界的探索之路。80年过去了,虽然经济形势在不断的变化,但凯恩斯留给世人的思想财富依然熠熠生辉。利息理论作为凯恩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西方经济理论和货币政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主要贡献与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有些学者提出的“凯恩斯主义无用论”进行辩驳,提出当前经济背景下,学习和研究凯恩斯利息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实践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兼以纪念。

凯恩斯利息理论利息经济

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主要贡献与意义

(一)基于古典利息理论的批判与发展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亦称为流动性偏好利息理论,这个利息理论的提出,不但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大致就是凯恩斯所称经典学派)的利息理论,打破了它在当时西方世界的统治地位,也使利息理论得以脱胎换骨。

1.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从资本供求均衡的角度出发认为,利息是“等待”和“抑制消费”的报酬,利率是由真实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储蓄和投资决定。凯恩斯虽受古典经济学的熏陶20多年,最终却与古典经济学家们分道扬镳,并毅然指出了新古典经济学家们从资本供求均衡的角度来阐述利息率决定问题的错误,给古典经济学派以利息理论以致命的一击。与古典经济学的“等待”和“抑制消费”说法大相径庭,凯恩斯在《通论》中从“流动偏好”理论出发认为,利息是使用货币的代价或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因为假如一个人以“等待”或“抑制消费”(事实上就是“窖藏”货币)是不会得到利息的。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而非是储蓄和投资的均衡点。一方面,货币的需求由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决定于人们的收入水平,投资动机决定于利率)决定;另一方面,货币的供给由货币当局决定,利率的高低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2.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虽然古典经济学家在将利息看作是对人们“等待”和“抑制消费”的报酬时注意到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功能,但是他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却对其视而不见。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理论的初始阶段就假定人们对于未来有充分的了解。换句话说,人们对未来的预见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并且一定能够找到正确使用手中的货币并得以获利的途径而不会将它“窖藏”,这与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是格格不入的。而凯恩斯不但认为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不可偏废,而且将其深深地嵌入自己的利息理论之中。凯恩斯从人的“不完全”理性出发指出,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只能根据自己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而持有货币,即将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物而持有。不言而喻,凯恩斯的看法较新古典利息理论更贴近现实,使他的理论别出机杼。

3.重释利率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新古典学派认为利率由储蓄和投资决定是经济运行的结果,从而否认了人们直接调节利率的可能性。在凯恩斯的利息理论中,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和货币供给,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了货币供给,所以利率实质上是一个外生变量,从而人们就可以也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过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流动偏好陷阱”否定了新古典理论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就业水平达到充分就业的说法,充分就业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他一反传统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高歌自由放任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主张扩大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并把利率作为衡量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使利息理论从以往的抽象理论变成一种能直接为制定政策服务的致用理论,与当时所谓的经典经济学背道而驰,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二)凯恩斯利息理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凯恩斯利息理论诞生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古典经济学派以其利息理论为基础,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从而强调自由放任主义,极力反对国家干预。这一极端思想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连连不断,更有甚是愈演愈烈,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在经济运行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古典经济学家们却无计可施。在关键时刻,凯恩斯利息理论应运而生,它的提出对于当时来说犹如资本主义经济的救命稻草。在《通论》问世十多年之后,西方国家纷纷仿效流动性偏好理论,推行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政策,即在就业不足的前提下,增加货币数量可以扩大社会支付能力、压低利率,从而刺激消费、诱发投资,促使“有效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在保持货币工资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物价的办法还可以消弥或缓解政府的赤字(债务)压力。凯恩斯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情况下,在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上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更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柳暗花明、欣欣向荣的景象。此后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都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一处良方”,资本主义似乎进入了“凯恩斯主义时代”,流动偏好利率学说成为续古典利息理论之后的主流利息理论,凯恩斯本人也被推崇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之父”。

2.凯恩斯利息理论的嬗变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涨”,面对既通涨和失业并存的新形势,凯恩斯主义显得相当地无奈,凯恩斯利息理论受到了来自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制度学派等各方面的冲击,其主流地位甚至被这些学派所替代。但是凯恩斯主义者们在研究凯恩斯利息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经济实际对凯恩斯利息理论进行了修补和再解释,出现了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为代表的“后凯恩斯经济学”和当代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学派,提出了融资性货币需求理论、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希克斯——汉森模型等等理论,这些理论为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问题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许多国家的经济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逐步脱离滞胀状态,出现了凯恩斯主义的回潮,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发生后,凯恩斯主义的再起更为凸显。以流动偏好利息理论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再次盛行于西方世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甚至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前挽后推的作用。可见,研究凯恩斯利息理论的“兴衰”演变,不但有益于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特别是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而且对于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及其内在运行机制的重要借鉴意义也是勿庸置疑的。凯恩斯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其利息理论深邃古奥,具有不竭的理论源泉,中西方各国经济学者都在为挖掘其中奥妙而不懈地努力研究,就像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

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借鉴意义

(一)流动性偏好利息理论对我国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诞生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他的分析对象是有效需求不足型的萧条经济,认为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干预经济,并把利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指标或工具。进入90年代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快速扩张到经济过热,再到“软着陆”,再到经济紧缩的过程,经济从普遍短缺的供求结构过渡到了相对过剩的阶段,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现象,这和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研究背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当时我国有很多学者屈指不诺地研究凯恩斯的利息理论,希望能从中找到有益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解决之道。事实证明,我国根据当时的经济实情,运用凯恩斯利息理论,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在充分发挥了市场效率优先、优化资源配置的特点,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我国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我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在这样的经济背景,政府高层领导对供给侧改革频频表态,由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转变为供给、需求“两手抓”,甚至将把更多笔墨用于供给管理。然而,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凯恩斯理论是萧条经济理论,当前我国的经济尚处于“高成长期”,凯恩斯的利息理论已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从而就没有必要再研究;有人甚至坚称,“我国没有什么有效需求不足,只有有效供给不足”,“要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要“向‘凯恩斯主义’说再见”。但是对于现代经济学而言,市场经济要告别凯恩斯,没那么容易。“供给侧”来了,凯恩斯不能走,也走不了。凯恩斯利息理论在流动性偏好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是以需求不足为常态的经济理论,是需求管理经济,“过剩”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亦有研究凯恩斯利息理论的必要。政府高层领导仍然强调供给、需求“两手抓”。贾康教授说:“政府投资部分仍然有可以作为的广阔空间。在经济下行中,结合优化结构、提升发展后劲、改善民生等需要,应积极考虑加大选择性‘有效投资’(即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聪明投资’)的力度”。那么不论这投资是“有效”还是“无效”,是“聪明”还是“傻帽”,在经济学中都会归入“需求”一侧。刘世锦认为:“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也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事实上,投资、出口和消费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我们在分析我国经济时也无法逃避这三个问题,而利率却是有效调节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大因素。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起飞阶段,在近期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资金都将是一种稀缺资源,为高效地利用和发挥这一资源的效用,坚持对利率的有效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个重点。

(二)凯恩斯的利息理论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总量平衡、优化结构,把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高质量效益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取向,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采取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政策基调,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定向调控的支持作用。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调控框架和传导机制,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凯恩斯的利息理论的研究对象虽然是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对利率的决定作用,但他在政策主张上还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与“十三五”规划中既强调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又主张实行“有管理”的利率制度的做法异途同归。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在摸索前进的同时应该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宝贵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凯恩斯的利息理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理论,一开始就是以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有启发性与前瞻性的意义,提供了良好的逻辑思路。然而,凯恩斯利息理论虽对我们最大限度的推动社会事业向前进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完全地照抄照搬理论。我们必须先深入的理解它,对其研精覃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它与我国的实际经济相结合,进而发展成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深入研究凯恩斯理论,从中求得真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所用的重大意义。

(三)凯恩斯利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益补充

从凯恩斯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上来看,由于我们是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国情和意识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霄壤之别,我们强调在意识形态中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经济学说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研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首先,笔者认为,虽然马克思的利息理论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指导理论,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并不能用于诠释一切经济现象。凯恩斯利息理论从本质上讲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但这并不等于它的理论不包含任何合理因素。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它还有许多合理之处,可供我们参考和吸收。例如,他在利息理论中阐述的乘数原理和对失业形式的分析就是不依社会性质而存在的。既然凯恩斯利息理论对我们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虽然是处于次要地位,我们也应该去研究它,从中找出对我们有用的理论和观点,使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其次,从经济学范式意义上讲,凯恩斯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都是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一次思维范式的革命,他们各自确立的经济学体系(包括他们的利息理论)都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扬弃。不同的是,他们在各自的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学范式基础、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具有许多差异。古人云:“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在理论学习上,通过将马克思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作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深入地学习、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参考资料

1.刘义圣,张亚光.凯恩斯利息理论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进行考探.经济学动态[J].2006(8).

2.《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章.人民网-理论频道.2016-02-16,10:43.

3.赵磊.供给侧来了-凯恩斯走了?.新浪博客.2015-12-14,13:57:37.

4.权威专家解读“供给侧改革”内涵和路径.中国经济网(北京).2015-11-20,06:36:00.

5.王云中.马克思利率理论与凯恩斯和萨缪尔森利率理论的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5(1).

6.徐青.马克思与凯恩斯利息理论的分野与耦合.福建师范大学.2007,4.

7.王春丽.经济周期波动与我国利率调整——基于凯恩斯利息理论视角.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2(6):5-9.

责任编辑:刘桂素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财政与金融)

猜你喜欢

凯恩斯利息古典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学中文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颗蛋的钱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