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研究与实践探索
2016-03-15郑海峰韩丽英
郑海峰,韩丽英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长春 130012)
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研究与实践探索
郑海峰,韩丽英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长春 130012)
针对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探讨了民办高校如何利用各种平台展示新成果,在促成产业科研成果与企业项目的对接中发挥一定作用,使对接项目落地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中小型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提高自身科研力量,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给出了与企业联合成立实验室,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等实践模式,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民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布平台
1 国内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当今科技发展速度较快的美国,有一个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的组织机构-概念证明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堪称典范。这个中心为大学科研项目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问、创业教育等个性化的支持。为全民有志于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包括科研人员、教师,乃至学生提供服务。该中心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和高度重视,主要目的是帮助解决大学研发成果与可市场化产品之间的空白。这种概念中心的模式无疑是跨越研发活动与产品开发之间“死亡之谷”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
在国内比较典型的四川省,2009年由四川省省教育厅、重庆市科技局联合共建,搭建完成了四川省级首个省市共建“高校科技成果发布平台”。这个平台的初衷是鼓励全省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团队自行发布科技成果,激发各创新要素活力。截至2010年已经成功完成促进高校与四川省重点产业企业合作工作。这个平台建立之后,整合了四川省100余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进行强强联合,资源互补,开辟“高校科技成果发布平台”。有实用转化价值的科研项目将及时嫁接到平台的“科创通”,进行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等服务。平台实现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服务生产的目的。吉林省科技厅也在2013年6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落实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吉林大学、长春光机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春工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5家单位作为试点,要求以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我省相关政策措施为主要依据,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点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制度。
2 国内民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2.1 科研项目来源有限,项目扶持经费少
一方面,目前民办高校能够申报获批的国家级基金类项目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即使申报成功,给予民办高教的项目经费也是极为有限,很少有超过6万元经费的,这有限的资金扶持还需要分批划拨。
2.2 科研成果有限,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普遍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工程建设本身,诸如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区,然而真正能在这些质量工程中心中进行的科学研究项目是有限的,大部分是满足教学需求,进行的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实践活动,距离真正进行的科学研究条件还有一定距离,自然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很少。
2.3 科研建设内涵流于形式,缺乏成果转化的价值
很多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存在流于表面光鲜,追逐完成量化指标。教师为了评职称、完成学校的各项考核,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于研究如何使论文能在核心刊物发表。但实质上这类论文的科学技术含金量是值得怀疑的,真伪难辨,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并不是被看重。但社会的进步,需要科技服务于社会,科研工作真正的价值要看科研成果是否得到转化及转化后的实效,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科研人才缺乏热忱
目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尤其是适逢民办高校转型转设,各种量化工作细而繁杂,无论是学校管理高层、科研管理层,还是教学单位,对于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量化,都处在被动地完成工作层次上。
3 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向探讨
3.1 民办高校科研应研以致用,更应有高水平成果
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应该研以致用,为社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服务。科研服务于社会是最终目的,民办大学的科研能力在这方面有待提高。在学以致用,有所转化的基础上进行高水平、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服务与社会、出高水平成果、进入学理探索,是一流民办大学科研的奋斗目标。
3.2 搭建学校与省级科技成果发布平台的桥梁,为教师科研信息发布创造条件
毋庸置疑,科技成果掌握在进行科学研究的高教教师、科研团队等一线科研人员手中。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是以这些人员为主体,把这些科研人员已有的科研成果整合,最大限度地把成果本身得以应用。同时,更应推动同层次院校之间协同创新,发挥优势,整合技术成果,进行成果推广,利益共享。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做相应工作,搭建学校与省级科技成果发布平台的桥梁,为教师科研信息发布创造条件。目前很多民办高校有省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科研团队,具备团队协同搞科研的基础。
3.3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机制,激发科研人才科研热情
我校为了激发教研人员对科学理论研究的爱好和志趣,强化科研意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促使我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为科研工作的考核、年度评优、职称的晋升、职务及特殊岗位的聘任等建立并提供量化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与依据,建立能够激励、竞争等外部推动力的机制。
我院在科研管理机制上的实践之一是对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的教研人员设立科研成果创新和应用奖、科研组织奖、科研标兵。对完不成科研任务的采取惩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实现由被动搞科研向主动搞科研的转变。
3.4 实施双师型人才管理机制,以科研促进教学
为进一步强化教师科研实践性能力,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 “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 结合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 特制“双师双能型” 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指导思想是为全方位开放、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建设一支教学、 科研、 实践均过硬的“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 以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力、 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导向, 以教师进工厂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中层以上技术骨干来院任教相结合, 深入实施我校强师战略, 切实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对教师实践性能力及行业背景的培养, 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队伍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学院“转设、 转型、 转强” 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科研是学术,是水平,是目标。民办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应规范化、科学化。同时,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信息化、动态化、开放化才能更有利于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使民办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使科技服务于社会,加快民办高校向一流大学方向发展速度。
[1] 中国人大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条文,www.npc.gov.cn [DB/OL].2015.
[2]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周荣,喻登科,涂国平.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本体绩效评价[J].技术经济,2011,(11):185.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its practice
ZHENG Hai-feng, HAN Li-ying
(College of Optical and Electronical Inform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 China)
Aiming a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can private colleges display new achievements by using various platforms and play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link between industri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enterprise projects, so as to transform the docking project into productive forces, promote small and medium industrial enterprises bigger and stronger, while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and establish the high-level private colleges. The practical mode of setting up laboratories jointly with enterprises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are proposed, which has certain popularization value.
Private colleges;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Publishing platform
2016-09-08
本文系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金项目“民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广模式研究”(ZD14164);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金项目“民办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吉教高字[2014]46号)的研究成果
郑海峰(1977-),男,工学硕士,讲师。
韩丽英(1966-),女,学士,教授。
G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