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为实体零售企业升级带来新机遇
2016-03-15范鹏
■范鹏
供给侧改革为实体零售企业升级带来新机遇
■范鹏
一
实体零售企业近年来一直面临着利润和业绩下滑、成本逐年增高、线上线下竞争加剧的局面。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逐年递减,2012年为14.3%,2013年为13.1%,2014年为12%,2015年为10.7%。我国的流通业正在由过去追求高速度、大规模的社会消费品销售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率“新常态”的现实,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长期以来的低价竞争时代已经结束,疲劳促销已不能真正满足消费群体对消费升级的需要。增速进一步趋缓表明我国流通业已进入理性发展的“新常态”时期。
2016年全国两会上,零售领域降成本、减税率等关乎实体零售生存发展的问题,成为本届两会达成的一个共识。业内人士希望通过供给侧改革,切实减少企业的税负和各项成本以增强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不断适应消费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专家们认为中央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决当前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问题,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就是要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改善供给品质,创造新供给、培育新需求。就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盘活过剩产能沉淀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让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领域转移到高效率领域,从已经过剩的产业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产业,进而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主要是从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比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都实行了比较大力度的扩大内需政策,这在当时传统产能的市场需求还有空缺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结构升级并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特性化需求转换,传统产能接近或达到上限规模,原有的供给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再简单用扩大投资的办法化解供需矛盾,投资的边际效应就会明显递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趋于减弱,还会使现有矛盾和问题后延,使潜在风险进一步积累。从近几年“疯涨”的海外购物,折射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重视的同时,更反映出长期以来国内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有专家说,这些年国内消费者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愿意通过个性化的消费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品质,消费者注重个性化和时尚化。可是我们的生产商和经销商,面对正在变化的新需求虽有察觉,但改变的动作不够快,尤其在一些生产商的头脑里认为,消费者追求个性、时尚无非就是价格高一些,营销手段多一些。从目前的市场看,尽管各大实体店产品线表面看起来非常丰富,只要仔细观看,基本是千店一面毫无个性的大路货。以服装为例,一个品牌的服装卖火了,用不了几天多品牌生产商则“一窝蜂”模仿货很快充斥市场,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商品选择性很小。细心人发现,在服装业,“大路货”利润越来越薄,而设计师品牌却能赢得一批忠实粉丝;在礼品业,“撞脸”纪念品遭遇寒流,定制纪念品和礼物却成了不愁销路的抢手货;在餐饮业,环境一般、毫无特色的餐厅生意冷淡,各种时尚主题餐厅却人潮涌动;在零售业,体验不佳的传统百货门可罗雀,注重娱乐、休闲功能的购物中心却人流如织。说到底,消费者痛点在产品,企业改善的核心也在产品。有消息报道,奔驰公司“用造艺术品的态度造奔驰”,把精力放在供给侧的产品创新上,靠过硬的、有特色的产品赢得青睐。由此看来,适应品质消费新需求,既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与消费需求的匹配度,也要创新商业模式、营销技术,让品质消费新需求与新供给形成良性互动。崇尚个性的消费,为市场带来新动力。从低水平的供需平衡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从排浪式的消费需求到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以消费新热点、消费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正引领我国消费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品质消费、个性消费、绿色消费、体验消费和智能消费,成为消费升级中最具代表性的“蓝海”。因此,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更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三
实施供给侧改革,不仅要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还要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为企业升级再造新机遇。
在新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购物中心等新兴零售业态异军突起,80、90后已经成为了如今消费的主力军,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产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实体店也要适时创新转变。当前,崇尚个性、时尚、健康、文化、休闲等新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零售企业单纯靠购物来盈利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其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新需求。从“购物”向“服务”转变是实体店求发展的重要核心和基础。要在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上进行布局,多提供一些体验式、场景式、休闲式的消费服务的基础上,重要的是要夯实基础会员管理,这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固定客群,对他们要不失时机的推出多种形式的会员活动,丰富对会员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另一方面,针对新兴消费群体的购物习惯,加强核心会员深度维护,强化个性维护和圈群黏性,搭建圈群化会员体系平台,建立蜂巢式的情感连接;对高端VIP顾客进行消费轨迹跟踪,为高端VIP顾客提供一对一服务。同时,借助品牌资源,持续打造品牌会员专属的系列尊享服务、活动体验,从品牌层面培育忠诚顾客,开展有定向性、分层次的维系活动,向消费者提供及时、全面的消费信息及维权知识,真正成为顾客的贴心人。
实施供给侧改革,重要的是要把握住“创新”二字。在创新经营的道路上,要把经营顾客作为重点工作。迈入互联网+时代,实体百货要技术服务于经营创新,适应顾客新的消费模式,创造更好的顾客体验,实现实体卖场商品和用户资源与移动端的深度结合,打破零售商与顾客的沟通壁垒,覆盖零售服务全渠道、全时段;同时,倡导引进互联网支付方式,顾客店内购物自助化,提升顾客消费体验。“全渠道时代”,微信支付等功能的开通,让顾客支付、购物环节更为便捷,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进一步融合。
(作者单位:天津一商集团有限公司市场运营部)
责任编辑:刘桂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