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2016-03-15周文慧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人文精神

周文慧

(湖北警官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湖北武汉430034)

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周文慧

(湖北警官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湖北武汉430034)

人文教育是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教育学生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与尊重、对国家、民族的整体关怀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塑造。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功能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公安院校的科学研究和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上。当前公安院校人文教育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资源配比不充足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可从明确人文教育目标、加强通识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法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提高公安院校人文教育效果。

公安院校;人文教育;教育改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一直在关注和探讨人文精神失落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既是我国向工业化社会大步发展进程中带来的不可回避的负面效应,也是人们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发展的消极产物。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文精神建设、传承的重要功能,其人文教育从两个方面标识其特性:从学历层次看,它区别于普通基础教育;从学科属性看,它异于科学教育,并与科学教育共同构成人类的知识教育体系。大学人文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它应该是“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的教育”[1]。公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文精神的教育与传承责无旁贷。

一、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内容

近些年,在追求满足社会对人才职业需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往往重视职业技能教育甚于人文素质教育,大学教育趋向于实用主义教育,往往低估甚至忽视了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其实,人文教育在公安高等教育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其对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对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全局的指导性作用。其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

(一)教育学生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与尊重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学科为主体、通过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建立较完善的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对人的本质科学认知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认识和探究人的本质问题,以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为宗旨。人文教育是以价值探寻为导向的知识体系,它探寻真、善、美问题,探究人的存在形式与存在价值的问题。通过人文教育,学生可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对人的价值的探寻历程,明确人的价值意义,形成科学的认知,建立健全的人格。中国儒家思想提出的“仁、义、理、智、信”的道德标准和“温、良、恭、俭、让”的人格塑造标准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西方提出的闪耀人性光辉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追求挖掘人的价值。无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多么巨大,它们都关注到人的价值,具体包括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理解与宽容以及做人的基本准则。

公安院校人文教育活动强调培养学生对人的价值肯定与尊重意识,这将使他们在日后的相关公安工作中受益匪浅。在对学生执法规范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法律层面强调法律规定的不可违抗性,同时我们更应该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向学生阐释执法规范化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对每个人的尊重是公民的基本素质,更是执法者必备的职业素养。如果学生能够从人文精神的层面理解并内化这一思想,就必然能够杜绝执法不规范事件的发生。作为未来的执法者,公安院校的学生尤其需要对人的价值和尊重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生命心存敬畏之心。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执法,杜绝暴力执法、杜绝刑讯逼供,体现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通过人性化执法,可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对警察形象甚至公安工作的误解,构建良好警民关系。通过严格规范的执法活动,处理好每一起案件,通过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对犯罪分子的严惩体现对人的价值肯定与尊重。

公安院校人文教育活动还有利于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等理念。对个体价值的认可与尊重,是实现社会平等与公正的前提。人文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西方契约思想教育等集中反映了尊重个体价值、承认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等思想,这些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奠定了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坚实思想基础。公安院校人文教育活动可使广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平等思想,明确在执法过程中切不可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平等对待人民群众的要求与问题;努力改善和消除社会不公,公正执法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声。

(二)教育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整体关怀

《礼记·大学》提出了中国儒家思想的价值追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个人道德完善的追求是基础的价值追求,而对国治而天下平的追求才是最高的价值追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国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思想也都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与关怀。因此,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对国家、民族的强烈关怀是一以贯之的思想内核。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实践不断深化,2015年10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提出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①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我党从“修身”、“齐家”的角度阐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途径、方式和目的,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治国理念有机融合,以反腐败为切入点强化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关怀。这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也反映了当代国家治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公安院校人文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强大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动力,从更高层面关注人类的发展,深刻认识个体命运与家庭、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参与性。

公安院校是公安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公安队伍输送重要的后备力量。因此,公安院校人文教育强调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整体关怀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的忠诚精神——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中国儒家传统的“忠、廉、强、毅”个人基本道德标准中,“忠”被置于突出的地位,是个人道德的基本准则。而当代警察的忠诚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由道德要求上升到职业规范和思想信仰的高度,它跨越了个体的认知范畴,具有了精神追求的社会属性。人民警察依照国家法律履行警察职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忠诚可靠”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首要规范,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也把“忠诚”列在首要位置,忠诚是人民警察首要政治品质和公安队伍政治建警的首要原则,因此忠诚是警察的职业要求,更是职业信仰。公安院校人文教育通过忠诚教育,让学生确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达到把忠诚作为警魂、培养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公安人才的目的。

(三)教育学生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塑造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把“仁”与“礼”的统一作为理想人格的实质,既要求人格主体的自觉,也要求外在的社会制约。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常把“君子”作为公认的道德完善、品德高尚的人,他是“仁”与“礼”兼得的完美化身,是理想人格的标杆。具体而言,其理想人格包括“仁者爱人”的道德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义以为上”的义利观和“以道自任”的责任观等。西方传统文化提倡理性、情感和欲望统一的理想人格,具体体现在智慧、勇敢、正义、节制等方面。中国传统的内向性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西方传统的外向性理想人格的塑造共同影响着当代的理想人格完善方式,人文教育通过将东西方不同的理想人格内涵与塑造途径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逐步明确理想人格的基本内核:追求个人道德的完美、乐于服务与奉献社会、不怕牺牲、见利思义,这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意义显得尤为突出。

人民警察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决定了其职业的特殊性:作为公共服务型人员,人民警察的日常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作为公权力的执行者,人民警察经常使用执法权力行使职业使命;作为国家和社会重要的安全保障力量,人民警察随时面临着勇敢与怯懦的选择、生与死的考验。所以,引导公安院校学生追求和塑造完善的理想人格是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公安院校学生通过人文教育可以深入理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中“为民”、“公正”、“奉献”、“廉洁”的内涵,践行职业要求、完善理想人格。在公共服务工作中,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把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较高的个人道德修养完成各项社会服务性工作。在执行公权力时,时刻保持公正的态度,从事正义之举,对抗邪恶力量,用公正的执法态度营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并推动社会公正之气的形成。在打击刑事犯罪、除暴安良等活动中,面对严酷的斗争形势要以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群众安危为第一要义,不怕牺牲、勇于奉献。同时,作为国家公务人员,警察要时刻牢记“廉洁”这一基本原则,防腐拒变、廉洁从政、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二、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人文素养培养和专业素养培养是大学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两方面。但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性:重专业素养的培养,轻人文素养的养成;重职业技能的发展,轻人文精神的传承。这一局面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日益细化和职业化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强调人才在社会的职业适应性而忽视人才的人文精神建设。

诚然,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教育带来专业人才的快速成才,为提高高等学校的就业率和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开阔视野,以历史的眼光用比较的视角来看待人才培养的目的时就会发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公安高等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总体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同时,公安院校的行业特殊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突出德才兼备,即优秀过硬的品德、出色超群的才能。不难看出,公安院校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人文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哲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涉及人的道德、人的社会责任、人性善恶等方面。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与领悟,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将批判性地接收各种流派的思想主张,并逐步形成比较全面而客观的社会认知,完善人格体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依然需要发扬人文精神中的实践精神、奉献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用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指导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创新的研究精神,以达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的。

(二)引领公安院校的科学研究

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公安高等院校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必然承担着培养公安专业人才和开展公安相关科学研究的功能。“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①[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iPxIZAobNmVntNP4qtY0DOXPEomJvfux0qmfYcsoYKDUOvf2PUSFWawR4oGEAa4U3S -TpII1U-mbJO1WyrUU_。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我们强调探索精神、实践精神、抗逆精神、奉献精神等。

虽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交叉与融合。“科学精神的人文意蕴主要体现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本质三个方面。”[2]人文精神中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精神、对科学研究的无私奉献精神于科学研究本身有巨大的引领价值。人文精神中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对人的价值的追求也促进了科学研究中克服过分功利主义思想、注重对科研工作者的尊重。同时,人文精神的正确引导也利于科研成果对社会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效应,防止违背伦理和人文精神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中产生负面效应。

公安工作中的科学研究既有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之上的融合理科、工科知识体系的刑事技术研究、网络安全研究、交通安全研究,也有宽泛意义上的法学研究、行政管理研究、社会治理研究、文学研究等社会学科研究,更为突出的是公安院校的科学研究多呈现交叉学科研究形态,往往一个研究方向既涉及自然科学又包含社会科学,呈现出鲜明的学科交叉性。因而,在公安院校中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可以有力推动人文精神的普及,对公安科学研究思路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过程的指导和研究成果的转化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推动公安工作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三)促进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

警民关系泛指人民警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建立在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在依法履行职责和执行公务活动中,为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而与社会个体或团体形成的一定的人际关系”[3],它是当今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要素。当前警民关系主流是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不和谐的杂音,比如因警察滥用权力导致的人民群众对警察信任度下降、因警察工作态度不端带来的群众满意度较低、因警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涉警负面舆论增多、因警察执法程序和方法不规范带来的群众质疑增多等等。造成这些不和谐警民关系的原因除了社会矛盾日益复杂、贫富差距拉大、警察职责权限厘定不清等客观原因外,警察自身的素质尤其人文素质是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警察形象是改善警民关系的前提,而优秀的人文素养是塑造良好警察形象的根本。公安院校人文教育是提高警察优秀人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人文教育中的“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思想可指导学生树立“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在工作实践中及时化解群众的小问题、小矛盾,把社会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人文教育中的“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思想告诫人民警察要认清手中的权力,使用好手中的权利,同时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严格自律、绝不做违反职业道德和触犯法律的事情;人文教育中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思想告诫人民警察既要注意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避免社会矛盾长期堆积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也提醒人民警察要善于做利于警民关系的工作,经过长期的工作积累可以扭转不良的警民关系并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公安院校人文教育对提高预备警官的人文素养有直接而显著的作用。通过人文教育,预备警官更加明确职业操守,并对广大群众倾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主动用人文精神指导公安工作,在执法工作中对广大群众多一份人文情怀、少一份冷淡漠视,多一份严格自律、少一份随意放纵,从而有效改善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

三、当前公安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文教育是公安院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实行素质教育、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公安院校人文教育并不尽如人意,在人才培养目标拟定、课程设计方案、教育资源分配、教学课程安排、师资力量配比和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文教育目标拟定不明确

在2016年新出台的由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发布的《六部门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公安院校教育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和基础,应以公安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①《六部门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1/25/content_5035936.htm。不难看出,在此指导性文件中,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职业需求对公安教育的导向性和公安教育对职业的适应性,因而在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必然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公安教育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功能得以进一步强化,而对公安教育的人文价值的关注显然是不足的。人文教育中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个性的培养、价值体系的建立等非功利的教育价值的低估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不足。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对忠诚警魂的培育、对纪律作风的养成,但这些建立在职业需求之上的带有人文色彩的教育仍然没有脱离教育的实用性,并且无法涵盖人文教育的全部内容,这对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显示度显然是不足的,对公安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显然是有待完善的。

(二)课程设计方案对人文教育课程安排不充分

当前人文教育主要依托大学语文课程完成,大学语文课程是以古今中外优秀作品选篇为主要内容,虽然在教材设计上尽量涉及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但它对于人文精神的传承显然是杯水车薪。人文教育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而大学语文课程只能简单梳理文学相关知识,并涉及少量哲学、社会学知识,无法涵盖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在课程设计方案中仅仅通过设置大学语文一门课程就试图完成人文教育庞大的教育工程显然是不够的。

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在基础课程安排中所占比例较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课时安排较少。以湖北警官学院课程设计方案为例,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时间为12周、总课时为36个,课程通常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相比较大学语文课程,同为基础课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显然要突出得多,周课时为4课时,开课时间为四个学期,总课时达到近300个。显而易见,大学语文在公安院校课程设计方案中体现出课时少、课程持续时间短、课程权重小的特点。

在公安院校的课程设计方案中,还存在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公安专业学科相互割裂的问题。虽然人文学科和公安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完全不同,但人文学科与公安专业学科也可以彼此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学会生存》报告曾经提出“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的教育目的观[4],这一思想也指导我们在课程设计方案中要将人文学科与公安专业学科有机融合,促进彼此的正向影响。

(三)教育资源对人文教育配比不充足

教育资源是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学校自有资源和社会配置资源的总和。从当前公安院校的自有教育资源分配结构看,人文教育的资源配比是严重不足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从专业品牌资源角度看,人文教育课程是面向广大公安院校学生的非专业性课程,缺乏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难以依托人文相关专业系(部)建立专业品牌。相较于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尤其优势专业,例如传统的侦查专业、新兴的网络安全专业等,人文学科专业发展可谓步履维艰。2)从师资资源角度看,公安院校以公安专业建设为龙头,对公安相关专业的师资配备、师资建设倾注更多。相较而言,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相对弱化。公安院校的人文教育师资大多来自地方院校,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及学缘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在建设适应学院发展的师资团队方面却显得严重滞后,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因而难以激发创造热情,难以形成较强的师资团队。3)从学生资源看,因为在公安院校没有设立人文学科专业系部,所以没有招收人文学科专业学生。对于所有学生而言,人文学科在公安院校的定位是公共基础课程、非专业的课程,学生对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专业课程,因此人文学科的学生资源明显不足。

从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看,公安高等院校因受到公安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双重领导,其社会教育资源配置受地域、行政、经济、政策影响较大,所以公安高校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省属公安院校教育资源分配差异较大。公安院校对人文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也受到社会教育资源的影响,在社会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公安院校对人文教育的资源配置更显紧缩。

(四)人文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化

公安院校人文教育课时安排少、教学任务重、课程设置单一的客观情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因而多采用讲授法,通过叙述、阐释来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讲授法利于教师掌控教学进度,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但有限的课时安排只能让教师采用浮光掠影式的教学方式,而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式也难以让学生深入体会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师采用讨论法教学,组织学生围绕话题分组讨论,但是因为人文教育课程多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众多,分组讨论中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讨论结束时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所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人文教学中教师的教授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公安人文教学中,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学生就处于被主导地位,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多采用机械记忆法。这种学习方法虽然短时间内有助于系统掌握知识,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缺乏对人文精神的感悟与领会,从长远来看,随着记忆性知识的遗忘,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并没有得到显著的锻炼与提高,人文精神的养成并没有完善,这对于人文教学而言,无疑是失败的。

四、公安院校人文教育改革的途径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人文教育的地位

人文教育是公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它人文性的本质特征、教化性的功能特征和批判性的社会特征直接决定了它在公安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构成和科学教育相呼应的教育内容。虽然相较于科学教育,它难以直接体现其功利性和实用性,但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塑造公安院校文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文教育的地位,加强对人文教育意义的认识,构建由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组成的、促进公安人才培养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然,明确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公安院校是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应突出人文教育的行业化特色。“行业特色大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科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与行业紧密相关的完整学科专业体系,其优势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5]作为专业特色鲜明的行业大学,公安院校其人文教育与其他院校的人文教育不同,因而,在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文教育的行业化特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忠诚教育、加强学生的平等公正意识的培养和奉献精神的形成,注重规范的职业养成教育,突出健康人格的培养,明确公安与人文紧密结合,形成行业特征鲜明的人文教育目标。

(二)设置通识课程,完善人文教育内容

普通院校的人文教育内容丰富,课程设置较细,通常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分别开设课程,形成较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但由于课时有限,公安院校的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难以按照普通院校的标准进行设置,所以通识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公安院校人文课程设置问题的方法。通识课程是在学科分类日益细化的情况下,打破专业壁垒,以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开设的博古通今、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课程。

“通识教育的根本意义,乃在于超于专门知识训练,而达到对整全的追求--整全是不可能彻底达到的,但我们可以在追求整全知识的过程中,拥有完整的德行,成为置身于自然与社会之中的自由自主的人,这才是通识教育的根本。”[6]通识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形成宽广的知识基础。通识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之广泛接触各种人文学科,从而形成较全面的人文知识体系。通识课程的开设也有利于平衡公安专业学科的学习。公安专业学习是学术化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能很好地弥补专业化教育带来的知识面过窄、专业知识过细的不足,通过对学生多样知识的传授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三)整合人文教育师资,优化教育资源

人文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是公安院校客观存在的教育短板。我们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融合度,以达到优化人文教育资源、促进人文教育发展的目的。具体的途径是: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从而多渠道整合教育资源。

在校内师资的利用上,一方面激发人文教师的创造力,深入挖掘相关教师的潜力,加快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构建相对完善、丰富的课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鼓励校内其他教师参与人文教育,通过开设讲座、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等方式积极参与人文教育。在校外师资的利用上,我们可以依托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通过聘请兼职的方法引进社会上学有专长的人开展人文教育,并争取与本地区其他拥有丰富人文教育师资的综合性大学合作,协同创新,开展人文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合作,促进校际交流。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教师的学缘优势,邀请综合性大学知名人文学者进校开设专题讲座,补充和丰富人文教育的内容。

(四)合理利用数字化技术,改进人文教学方法

人文教育是一个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参与度高的教育,它需要学生深入体会人文精神,并践行于社会实践中。传统的人文教育多采用单一的讲授法教学,老师单向的知识灌输只能解决知识传递层面的问题,却难以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对人文精神的体味、感悟和实践。因此,在人文教育中可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提高学习的效果。比如,可采用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前和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每次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开列近期课程学生需要了解的书目,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前获得一定的知识,并形成初步的认知,为课堂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法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辩论或讨论,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并巩固知识。模块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引入可以改变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主导”的传统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根据老师布置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并讲解,同学也参与提问,让同学们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享受人文教育带来的快乐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数字化技术对人文教学的潜在影响,并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是当下我们必须达成的共识。一方面,我们要防止对数字化技术的过分依赖和因数字化技术导致的人与人交流的缺乏,避免数字化带来的人的异化;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革人文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综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并运用到PPT中,让学生更直观、全面地了解人文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制作微课、慕课,并通过网络上传,达到让学生更便捷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氛围

人文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人文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上。人文精神的养成既来源于人文课程的直接影响,也需要通过外部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学校教职工、学生、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硬件文化建设和软件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在校园文化的硬件文化建设方面,可通过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建设传递人文精神,比如承载人文底蕴的人文长廊、名人雕塑、建筑设计、墙报报栏都能体现校园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软件建设方面,可通过校训、校园网络、校园社团、校园实践活动、校园学术活动、校园行为文化等方面体现,重在培养学生的和谐精神、人本精神和创新精神。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14.

[2]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9(1):26.

[3]周文慧.自媒体时代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10):41.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5]孙涛,张永宁.行业特色大学的文科发展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1(9):35.

[6]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

【责任编校:邹俊杰】

Reflections on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Zhou Wenhui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Wuhan 430034,China)

Humanisticeducationis animportant partofpublicsecurityeducation.The main contents ofhumanistic educationin public securitycolleges embody in the affirmationand respectof thevalue ofthe people,the overallcare ofthe n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The function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is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lead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nd creat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e and the people.The present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manistic education exists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training goal is not clear,the curriculum is not reasonable,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proportion is notenough and the teachingmethodissingleandso on.Wecan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humanisticeducation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from clearing the goal of human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integrat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improving education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Humanistic Education;Educative Reform

D631

A

1673―2391(2016)05―0122―07

2016-06-20

周文慧(1979—),女,湖北警官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安教育。

湖北警官学院2014年校级教研项目“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公安院校大学语文专题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JYXM20140024)。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公安人文精神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影视艺术在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探索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