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八大到十八大:中共发展理念的演进脉络缕析
——兼纪念中共八大召开60周年

2016-03-15范前锋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理念发展

范前锋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5)

观察与思考

从八大到十八大:中共发展理念的演进脉络缕析

——兼纪念中共八大召开60周年

范前锋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15)

[摘要]今年是中共八大召开60周年。八大是中共在完成自身政治角色转换、由建国前在地方局部执政的革命党变成建国后除港澳台外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之后,所召开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认真总结了建国七年来的执政实践,正式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成为中共发展理念的开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指导中国发展的重要指针。笔者梳理了从八大到十八大以来60年间,中共发展理念的演进脉络,发现其前后存在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进而提炼、总结出了发展理念递进的“五大节点”论,以就教于学术界和理论界同仁。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中共发展理念演进脉络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低迷的现实,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新理念,是其关于发展理念的最新成果和治国理政方面的重大创新。五大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不仅仅是价值判断和思维方法,更是指导经济社会及生态发展的“硬约束”和指挥棒。通观中共党史,五大发展理念与党的发展理念的演进脉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刚刚出版发行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了五大理念中“创新发展”的地位,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今年适逢中共八大召开60周年,笔者通过搜集爬梳、重温学习、分析提炼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早在60年前的八大上,包括在同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及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俗称“论十二对矛盾关系”)的宏论长篇中,就开启了中共发展理念或发展理论的自觉探索,是中共关于发展理念的正式起点和发端。此后60年间,中共发展理念的演进脉络及走向到底是怎样的?这个演进脉络又可以划分为几大时间节点?笔者大体按照五个重大时间节点或断面,试图找出其走势脉络和路线图,现条分缕析如下(也观照到统一战线的发展):

节点一: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及中共八大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念的最早发端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着高度清醒的体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执掌全国政权后,中国所处的历史条件是:外部面临西方全面封锁的环境,国内则是国共内战遗留下的千疮百孔,百废待举、百业待新,发展和建设自然成为执政党的急迫任务,发展和建设自然成为中共的自觉探索,“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自然成为中共关于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方针。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而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同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的角度,开始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为八大的召开定下基调,作出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成为八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指导思想。如,适时提出党的根本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富强繁荣的新中国,系统地、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带有全局性的十大关系,如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企业与企业职工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等。十大关系中侧重于探讨经济性问题,这反映出中共已经把探索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矛盾摆在首要的中心地位,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也成为当时全党的共识,是对中国发展基本问题作出的重大而正确的判断。当然十大关系中也包括了统一战线问题。如民族关系,提出民族问题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又是十分敏感的问题,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党与非党关系,提出目前还是几个党好,将来也是如此,就是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新形势下的知识分子政策,要求在知识分子中大量吸收党员,“社会主义建设这样的革命,单靠大老粗,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同年9月,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开端,并很快取得初步成果。八大是中共成为全国执政党后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后来却未能在实践中完全坚持下去。

中共在全面执政之初关于发展问题的开创性探索,为其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宝贵经验,为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节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是硬道理”成为邓小平理论彰显发展主题的最鲜明特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发展为鲜明主题的邓小平理论,这是党的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邓小平基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发展基点的精准判断,响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共制定了充分体现发展要旨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标准,擘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邓小平还把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党制定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把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中来谋划。他未雨绸缪,指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集中全党智慧的邓小平理论彰显了中共发展理念的最实质内容,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发展道路,把党的发展理念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节点三:把“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核之一,深化了对中共发展理念及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新旧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过程中,把发展提到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阐明了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和一条主线,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及发展的根本任务、发展的依靠力量、发展的领导力量、发展的国际战略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重大问题。1995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深刻论述了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包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这个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还有发展速度与效率的关系,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关系,市场调节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国民经济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等。中共党中央还确定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国家大政方针,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任务,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拓展了中共发展理念。

节点四:科学发展观对中共发展理念作出系统阐述,是中共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提升了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腾飞、高歌猛进。与此同时,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症结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着什么是发展、怎么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真总结我国几十年的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从而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科学发展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发展的总的观点,发展是其鲜明语境。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是其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要求,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的中国发展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推进全面改革创新,重视节能环保,努力关注民生(如农村贫困人口、城乡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坚持不懈地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理念的继承、丰富和完善。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节点五: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共发展理念的最新成果,将党的发展理念升华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崭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党中央,把握当今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新旧动能转换、发展遭遇“瓶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的时代大势,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组合式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新理念,这是对中共发展理念具有高度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总结。

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整体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是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进一步深化,又使创新从科学技术、思维认识层面进入到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即既要科技创新,又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在追求发展时学会“弹钢琴”,讲究协调,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其要旨在于实现全方位的均衡整体发展(即“补齐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子子孙孙永续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新追求、新期待的重要体现,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又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开放(包括对内、对外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的活力之源和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只有开放才有竞争,竞争就有活力。开放既是改革,也是发展。“视野决定广度,胸襟决定厚度”,从全球视野的广度和开放包容的深度来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是基于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和经验自信,也是进一步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使全体中国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五大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发展目标的集中统一,回答了“发展什么、为什么发展、用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及“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如何处置”等问题,是内在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以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新的发展实践,将使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更为清晰、目标更为明确。

五大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超越发展悖论,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创新性、深刻性和系统性升华了中共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共发展理念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其发展理念的崭新境界,是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集成和思想结晶,是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大创新,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求我们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用五大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五大发展理念真正变成“刚性约束”,与干部考核、评价、任免挂钩,来衡量和检验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实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及生态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新一轮升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启新篇。

责任编辑:肖建平

[收稿日期]2016-03-01

[作者简介]范前锋(1968—),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16)02-0057-04

猜你喜欢

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