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野下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和文化的教育功能

2016-03-15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一小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4期
关键词:功能学校文化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一小学 王 璐

一、对文化与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理解

著名的文化学者J. Bruner认为,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文化为教育提供了工具,人们的学习和思考都处于具体的文化情境之中。

(一)对文化的理解

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定义走向日常生活。对于大多数的人类学家来说,文化指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由学习积累的生活经验、行为特质以及社会传递的模式,它包括习得的行为、信仰、态度、价值以及特定社会和群体特有的观念等。

(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所具有的主观性和差异性,知识的普遍性是有限的,要认识客观世界就需要依据具体的时空条件。多元文化指向的包括依据种族、性别、年龄等惯用的方式进行归类而得到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特点的多种文化的总称。

二、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

在现代社会,文化有更强的生活意味和实践性的特征,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等多媒体的发展,每个人接收和传播的文化的广度和深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学校教育中文化的传承功能

现代学校被视为是培养人的社会化的机构,备受认可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产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整个系统中。在此,我们探讨四个问题,学校教育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以什么样的形式来传承文化?如何理解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学校教育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会碰到那些问题?

功能主义理论侧重于对大规模的社会与文化系统进行宏观分析,它将学校看作社会机构,学校由相互依存的不同部分所构成,各部分的运行主要是保障社会的一致性和实现社会各个部分的平衡;而互动论集中于对个体和群体之间进行微观分析,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互动来解释学校教育中文化的传递。因此我们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结合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学校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和教育功能进行阐述。

第一个问题,学校教育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进行传承?

功能主义理论阐释学校教育系统的运行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存在价值。社会需要学校教育去强化社会中崇尚的价值。在某一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将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其作为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进行传递,学校教育的管理教学等方面就更注重维护和体现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控制,实现主流文化的传承。

但是,学校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张力和韧性,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成员,自身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忽视。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他们可以被归为不同的文化群体,人们自身的主动性和多变性在不同层面上始终渗透在其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个问题,学校教育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承文化呢?

文化的传承功能中的“传承”就有纵向传递的意味,而且是自上而下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教学向学生传递主流文化要求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目标的引导、教师的实践、学生的反应、管理者的组织和管理,其本身也是极其复杂的。

但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互动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发现活动中的人们对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传授者和文化的接受者之间在对某种文化的拥有数量和质量上是不一样的,往往传授者容易形成一种权威感,但接受者本人会对这种文化提出挑战。比如在思想道德课上,教师教导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可有的同学就会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解释,如果将其视为有意的捣乱,将他的价值观看做不合理的理念,那么教师就很可能对学生口头批评或者惩罚。教师的这种反应,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警示,就像班杜拉所说的那样,其他同学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学习。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效果不一样,有些学生可能会暂时接受教师传递的这种观念,而有的则会将这种观念排拒在自身观念之外。

第三个问题,如何理解学校教育过程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教育努力整合校内外多种因素,为社会和个人建构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实践,使得文化的传承功能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努力使其贯穿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以集体和个人的方式,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等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得学生在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达到某种程度的表现和接受,对于是否获得和获得程度的检验,促使开发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评价。但人对文化的习得也可能出现潜伏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可能等到生活经历丰富之后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延展性。

第四个问题,学校教育过程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会遇到哪些问题?

功能主义论者认为,长期的学校教育可以被看成是教导孩子们相信当前的社会形式的手段,教育是当权者维护自己地位的有效方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经过了学校教育就可以获得自身的福利和发展的条件。这种情况无法避免,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如何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自己真正的服务对象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中的执行者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传输机器,他们也带有自身的主观性。而且,学校教育所传递的主流文化对于那些缺乏相应生活经历的儿童来说,他们难以理解教材中所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对这部分儿童来说是陌生的,是被排斥的。

(二)学校文化传承的教育功能

从词源上看,“文化(culture)”与培养(cultivation)同源。文化包含了一个社会得以存续的信仰、价值和态度。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彼此对符号规则的熟悉和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从符号互动论视角看课堂,教师本身就是承受着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期待进入课堂的文化符号,在学习“英雄”时,教师不仅会告诉学生发音,字形还会告诉学生符合被称之“英雄”的标准,为学生们树立榜样。但是,学校主流文化的群体和非主流文化的群体他们的文化模式共存,每个群体的成员都有自己的行为指南和对生活的解释。

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携带不同文化个人和群体出现在这里,他们有自己的信仰、语言、行为方式等。如何协调,如何实现一种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德和谐状态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猜你喜欢

功能学校文化
也谈诗的“功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学校推介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