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传统德育与中国特色大学现代德育的传承

2016-03-15陈怡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承

陈怡名

摘要:德育思想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变迁性。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德育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建构中国特色大学现代德育体系的重要资源。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德育与大学现代德育的相似点,传承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优良精神,对加强大学德育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德育;中国特色大学现代德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4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校,用以立德树人的“德”,必须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德性”,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国家发展大德。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出现了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高度警惕和努力克服的新情况。为了应对和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问题,高校必须要紧紧抓住“道德”规范来约束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以德育人的过程中,悠久的中华民族德育文化优良传统,为我们加强大学现代德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资源。因此,以社会现实要求为基础,从新的角度构架当代中国特色大学现代德育理论系统,最大程度地传承传统德育对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养成的作用,既是当前社会实际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要求的反映,也是高校教育理论工作者对这一要求的理论上的自觉行为。

一、传统德育与中国特色大学现代德育的相似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传统德育,是当前大学建设中国特色大学现代德育理论的重要基础和不竭资源,所以大学德育工作者必须找寻传统德育和现代德育的相似点,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理论途径。

(一)以德育人的思想

中国传统德育教育非常重视德育,古代教育家把政治、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以道德为核心。古之教育者提倡“传道授业解惑”,将“德育”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当其冲位置,足以显示中国古代德育以德与人的思想。我国一直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为此还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足以说明国家层面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非常明确地将德育教育放在整个育人过程的首要地位,凸显德育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以德育人”、“德育为先”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校德育教育的相关文件、政策、精神,以适应大学生实际生活为准则来转变德育教育的思想,有目的性地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向进行调整,不断建章立制,构建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机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二)与人向善的方式

纵观古今,“求真向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向善”就是要教会人们“以善为魂”,正确和谐地解决业已发生、不可避免的矛盾,从而和谐相处。古代的向善教育,主要是从个人与群体、社会统一的角度出发的,也以此为落脚点的,确立了“人之初、性本善”的道德理念。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以“仁而善”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以此达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所以“以善律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之路。这是借鉴我国古代传统德育的成果所在。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首先要能善待每一个学生,这是道德基础,也是师德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才会敬业爱岗,才会与人为善,于己为善;才能教育学生从善如流,引导学生积极求真、向善、塑美,提高精神修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三方联动的机制

我国古代传统德育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人的培养过程中虽然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古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认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基础。古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认识,把家庭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了可以影响国家成败的高度。同样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著名观点,说明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可以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在道德品质形成问题上,环境的影响要远胜过学校教育的作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德育机制认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必须要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置身于家庭、学校、社会这个良好的联动教育体系之中,从而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以此来达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中国特色大学现代德育对传统德育的传承

大学要做好“立德树人”,必须要把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始终,要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更要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成果。

(一)德育思想求善唯是

时至今日,“求善唯是”依然是广大德育工作者可以借用的主要资源。“求善唯是”作为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和谐友善,求真尽美。这无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所以要求现代德育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首先就要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担当。因为和谐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其次要大力培养学生向善求善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正确的“三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特有的道德品质。

(二)教育方法躬行实践

我国传统德育中蕴涵着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古人即以“得”释德,“德者,得也”,“得”乃是一个变外在为内在的内化过程,将外在之得变为自身的内在之“德”,“吾日三省吾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充分地说明了在不断反思自己德行的基础上,领悟做人的道理,并且要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以此来检验德育的准确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外在的准则不断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由道德信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我国目前的德育教育,一再强调了道德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说多于做,教育者没有亲自在实践中论证自己传授的德育理念是否能够指导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导致德育理论严重脱离了实践,使德育教育收效甚微。统观我国的传统德育,虽然有的是受唯心主义的指导,为实现古代的道德教育目的和道德内容服务的,但是剔除其唯心主义的因素,抛开其服务的主体,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是值得研究与继承的。

(三)德育教育循序渐进

中国古代的德育教育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德育在教育的进程中,非常重视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笔者深感古代先辈们对于德育教育的阶段可谓把握得恰如其分,如“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在当代中国大学,德育内容的程序化有利于年轻一代优秀品德的形成。所以德育必须要在掌握学生所能接受的最佳阶段设置相关课程和编撰教材,在实际德育过程中必须做到由浅入深、逐步推进,体现德育教育在尊重个体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循序渐进。因此,在广大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在深入理解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创造性地开展日常的德育教育,使其真正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四)知情意行规律清晰

从我国古代传统德育的诸多经验和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德育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这和现代研究结果认为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完全一致。道德认识为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发挥激励和调节作用;道德意志是道德情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支配道德行为的力量;在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共同支配下,才会有合理的道德行为。古代传统的德育规律,对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给予了明确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只有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德育传统,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才能推动我国特色大学现代德育实践取得更大的效果。

总之,要开展好当代的大学德育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和借鉴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德育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牢牢把握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牢牢把握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实践途径,积极探索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教育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从而为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德育工作体系,高效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夯实理论基础。所以高校的思政工作者一定要深信,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德育经验,一定能使大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理论思维的训练,能开启他们的智慧和原创精神;能引导大学生传承民族的优秀人格,追求有价值的人生;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素质,它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德育发展的意义不可忽视,在推进中国大学德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忠.浅谈传承国学与学生德育修养[J].赤子,2014,(6):187.

[2]王伦信.“德者,得也”传统德育意涵辨析[J].基础教育,2012,12(6):89.

[3]黄可波.论传统德育方法的现代意义[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6):53.

[4]白萍.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145.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