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冲突走向和谐
2016-03-15郑倩
郑倩
摘要:以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冲突为切入点,分析双方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创新工作方式、细化学生管理、把握冲突规律等化解策略,旨在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冲突;化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32-02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路人和日常生活的管理者、组织者,大学生成长、就业的指导者,历来与学生密不可分。冲突作为师生间的互动形式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可避免,而其造成的后果将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有效化解师生间的冲突,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与大学生冲突的特点
辅导员与大学生冲突的核心是在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产生的一种矛盾对立状态,而当这种矛盾潜伏或激化到一定状态时,就产生了相互的对立和干扰,在互动过程中就产生了冲突。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从冲突角色而言,师生间制度化的“支配—从属”关系存在的客观性
从辅导员的身份而言,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在学校的制度中是支配者;大学生作为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角色中处于从属者。一方面“支配—从属”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辅导员是师生关系中主导影响者,辅导员可以是轻松和谐的交往氛围营造者,也可以是枯燥压抑的来源者;可以是平等、宽容的心灵沟通师,也可以是粗暴、淡漠的心灵伤害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辅导员是决定双方关系走向冲突加剧或消除的关键人。另一方面,“权威性”和“合理性”的矛盾是辅导员不可回避的事实。学校制度化的“支配—从属”关系保障了辅导员地位的权威性。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希望他们的辅导员可以成为生活上的良师益友,精神、思想和情感迷惑中的指导者,而不仅仅是学校制度生搬硬套的传递者和强制执行者。因此,辅导员只有平衡好管理的严格化和服务的人性化关系,才能化解这一冲突。
(二)沟通缺陷
从文化语境而言,辅导员代表着成人文化,大学生代表着未成年文化。一方面,双方对事物认识的观点、方式、深度均不同。尤其是辅导员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教育管理目的,会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大学生接受正确价值观,从而引起大学生的不满。另一方面,师生双方价值观念的差异。辅导员一般有比较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不断的形成和塑造中,尤其在信息化高度开放的环境中,大学生通过网络和媒体获得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便捷化,加上大学生由于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不良价值影响,对辅导员主导的价值不认同甚至抵触。而这个差异不是一下子通过教育就能马上达成一致的,往往伴随着大学生心智的不断成熟趋于一致。而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合理的化解方式,双方的精神冲突加大,容易发生冲突。
(三)管理失序
行为管理方面,随着大学生生源的多元化,学生之间贫富差距、地域文化差异加大,如果辅导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生源环境缺乏了解,容易产生认识误区和沟通障碍。情绪管理方面,如果辅导员性格缺陷或者修养不足,如冷漠、易怒易冲动、不信任学生、个人爱好决定对学生的喜恶等导致大学生心理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引发双方关系产生焦虑和紧张。业务管理方面,如果辅导员业务能力不足或者工作中感情用事,容易导致不公平现象。特别是在学生党建、评先评优、违纪处理、奖(助)学金评比、勤工俭学等涉及学生核心利益的地方,师生认识容易产生分歧,如果不能提出让彼此都信服的方案,师生之间很容易产生对立,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四)辅导员现实困境
随着大学生招生人数的增多,很多学校的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达不到1:200,一方面,造成学生工作的不深不细,造成学生工作的简单化、粗放化,容易激发师生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如果不能及时缓解,容易将情绪带入工作中,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三是创新不够。学生工作的琐事占据了辅导员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缺乏系统专业的职后教育或培训,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升,造成能力不足、知识恐慌、沟通不畅等现象,容易造成学生对辅导员能力和情感的信任鸿沟,造成师生间的潜在矛盾。四是缺乏师生冲突的处理机制。尽管当前高校师生冲突问题研究较多,但建立师生间完善的冲突处理机制和应急预案并不多,冲突意识缺乏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当冲突出现时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和合理化解,给师生和学校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使后期处理冲突事件付出较高的成本。
三、师生关系由冲突走向和谐的措施
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身心发展有着时代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是师生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也是辅导员进行个性化、科学化辅导的基础。师生双方都要正视冲突问题,将冲突视作改善师生关系的契机,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一)创新工作方式,更新工作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多元文化通过影视、网络、书籍等方式传播对教育的入侵和渗透力前所未有,传统单一、封闭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合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在综合素质上,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通过在职教育和专业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技能,提高职业道德修养,适应新时期教育管理的发展需要;在教育理念上,运用现代教育视野,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个性发展为着力点,挖掘现代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在管理方式上,宽严相济,做到严格化、人性化相结合,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理念下,针对不同大学生,管理方式上应体现更多的包容性和灵活性;管理过程中,坚持规范化和科学化相结合。
(二)细化学生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
冲突很大程度上在于师生间沟通不畅造成的误解或者理解片面。只有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个性差异、行为特点、认知模式、思想动态、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基础上,才能消除鸿沟和误区,双方认知更能达成一致,避免冲突的激化。一是精细分类。建立大学生个性化的档案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业成绩、现实表现、性格特点、心理倾向、人际交往、个性差异等方面的信息。在教育和管理时候,可以对号入座,使教育和管理有针对性,提高教育效果。二是精细的动态管理。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经常到班级、教室、宿舍,参与学生集体活动,和学生交谈沟通,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矛盾或倾向性问题;通过班干反映和自我观察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特别是生活、学习、情感上思想波动较大的学生。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和个别谈话途径,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发现不同时间段存在的新特点和问题。三是精细的个性化管理。针对大学生思想动态,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措施,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尽可能地使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得到引导、帮助,实现辅导效果的最优化。
(三)把握冲突规律,消除冲突隐患
冲突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根据汤姆斯的冲突理论,冲突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历程。冲突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潜在期、认知期、行为期,结果期。冲突过程理论告诉我们,一方面,如果在冲突过程中处理不当,冲突会加速恶化,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冲突的可控性,如果我们能在冲突潜伏期提前预防,在冲突认知期和行为期积极协调疏通,在结果期总结,师生间的冲突就会大大减少,后果严重性也会降低。
1.冲突潜伏期提前预防,积极消除隐患。辅导员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意识,积极消除师生间的冲突隐患。一是建立和谐、开放的交往氛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亲人,在和谐开放的气氛下,辅导员与学生都容易去掉消极、漠视、防范抵御的心理。二是重点人员的关心爱护。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采取助学措施;对生理、心理上存在特殊性的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对生活、学习、情感遇到挫折的学生,积极引导和辅导。三是丰富和通畅信息渠道。平日除了自我观察和班干沟通汇报外,要拓宽信息来源。
2.冲突过程中,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冲突干预。一是保持冷静,降低冲突带来的直接和间接伤害。冲突爆发往往是紧急事故,双方情绪激动,必须在短时间内控制和处理,防止冲突加剧。二是分析冲突原因。消除冲突后的不良效应,冷静而诚恳地分析导致冲突的原因,是认识误区、价值差异还是地位偏见造成。客观、公平地就事论事,找出冲突的真正原因。
3.冲突后的反思和改进,消除冲突带来的不良影响。冲突事件可能很快过去,但冲突会给双方带来一定的有形或者无形的伤害,包括精神甚至是身体上的。因此,一方面,双方都要认真反思,过错方要主动承认错误,对方要学会宽容以待。同时双方都要反思冲突中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改进。另一方面,树立直面冲突的信心。
四、结束语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的基础,也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因此,师生双方都要积极消除冲突隐患,探索冲突的化解措施,建立冲突化解的长效机制,使新时期的师生关系走向双赢,以彼此合作、包容、尊重的态度进行互动,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丹.师生冲突的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李书勤.论高校师生冲突的实质与功能——一种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反思[J].江苏高教,2011,(06).
[3]李广华.浅议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师生冲突及其解决[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4]唐海波,姜美霞.大学生人际冲突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01).
[5]杨亮.高校辅导员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05).
[6]张景静.与问题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以成都某中学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