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成因及转变对策

2016-03-15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6期
关键词:习得性归因学习态度

陈 平

四川大学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成因及转变对策

陈平

四川大学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能影响行为的产生和表现,也是预测和控制行为的最佳途径。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课堂教学管理和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本文从角色偏长、沟通障碍、从众心理以及习得性无助四个方面分析了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形成原因,也从明确自我价值定向、人情融合的沟通、把握劝导技巧和改善参照群体四个方面讨论了改善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对策。

学习态度;角色偏常;群体影响;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研究证实,非智力因素,如态度、需要、意志等因素对学生学习所起的制约作用可能大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习态度表明学生对学习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赞成还是反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形成原因

1.1角色偏常

角色偏常是指个体行为和心理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学生长期偏离其心理与行为模式,如上课、听讲等,形成偏离其社会身份的行为和心理结构,如上课睡觉、逃课、打架等。这种长期的偏离使学生处在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中,其内在的动机机制与外在的行为模式处于消极的彼此适应、自相一致的状态下,对学习甚至个体的其他方面呈现出盲目的否定和排斥,学生也很难从这种偏离中回归正常角色。

1.2沟通障碍

沟通障碍中的个人障碍主要指情绪、选择性知觉等。沟通双方都以自己的需要、动机来沟通,教师和家长没有认真听取学生的需求,以简单、粗暴的手段教训学生。三者无法沟通,而学生又无法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的时候,势必会使学生无心于学习,长此以往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

1.3群体影响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个体心理是通过群体影响而发展形成的。从众、依从、服从都体现出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基斯勒认为,从众行为的产生有四种需求和原因:(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形成团体的目标;(2)为取得团体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4)不愿意感受到群体不同意见的压力。

不管哪个阶段的学生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小圈子。为了融入圈子或取得圈子成员的认可,学生很容易盲目跟从其行为,就有可能使自己沾染不良行为,对学习抱消极态度。

1.4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个人反复经历挫折失败后,面对困难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放弃的行为,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遭受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的挫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信心丧失,主动放弃,产生习得性无助。

2、转变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社会心理学对策

2.1帮助学生明确自我价值定向,成功扮演学生角色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有四个基本命题:(1)人需要解释自我及所在的世界;(2)人寻求自我价值;(3)自我价值是自我行为的终极理由体系;(4)自我机制定向决定人与自身及其环境的关系。

教师、家长应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自己的行为,由此分析学生的期待或困惑,从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体系。由此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而这又会使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从而更加的愿意听取学生的需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就成功的扮演了学生的角色,提升了自己的学业成就。

2.2改善沟通计划,实现沟通中的人情融合

教师、家长应该不断的学习沟通技巧,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客观的理解学生的看法和感受。金盛华在人际关系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解释人情融合的三角理论,他认为沟通中人情融合的实现是基于有效和充分沟通,而充分沟通又发源于真诚与关怀,亲和就是人情融合沟通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教师、家长在与学生沟通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关爱,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让学生乐于沟通。

2.3把握学生心理,运用劝导技巧

凯尔曼把态度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依从是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者表面行为;(2)认同是指个人情感与他人或群体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3)内化是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因这种信念发生完全的态度改变。

在对学生进行劝导时,教师、家长应该意识到态度转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先了解他原有的学习态度,估计两者之间的差距。若差距过于悬殊,就应逐步提高要求,不应急躁地要求学生一下子做出改变。在进行劝导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年龄阶段、性格特征等因素,增加劝导的有效性。

2.4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改善参照群体

人本身具有社会性,再加上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学生所参照的群体对其个人的态度改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把握好学生的从众心理,引导学生参照行为良好的群体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改变途径。

2.5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韦纳等人认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分析个体工作成败的主要原因。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归因方式,学习中的失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对自己否定。这就需要教师或家长针对学生的失败行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在困境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在胜利中不断激励自己,从而不断提高。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陶志翔.大学生不良学习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22(6):107-109.

[3]钟启泉.”学业不良”的界定及其因析模式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2):69-77.

陈平(1992-),女,汉族,重庆人,学历:硕士,单位:四川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

猜你喜欢

习得性归因学习态度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辅导员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习得性乐观
为何越来越爱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