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个案研究
2016-03-15敖敦格日乐
敖敦格日乐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个案研究
敖敦格日乐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蒙古族双语教育研究层次出现下移趋势,但现行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理念、师资与教学策略、课程与教材、教育评价等方面有诸多需要改革之处,为此可以强化理论基础,提倡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幼师双语师资;开设特色课程,保证教材种类与质量;促进多元化评价。
民族院校;蒙古族;幼师;双语教育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个案研究》(项目编号:NJZC385)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随着民族教育的日益发展,蒙古族双语教育研究层次出现从高校、中小学至幼儿教育的下移趋势。现行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处于蒙汉混合、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蒙汉兼通的尴尬处境。很多民族院校幼师专业双语学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语生,学生们不论在校读书或是参加蒙古语、汉语任意一种招聘考试都是一知半解,工作后也不能用完全的蒙古语或汉语任意一种开展教育活动。这导致民族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民族文化的流失,双语来双语去,本末倒置。围绕这一问题,以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幼师专业蒙汉双语教育理念、双语师资培养及教学策略、双语课程设置及双语教材开发、双语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对2014-2015级全体蒙古语授课幼师专业学生进行普遍问卷调查,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访谈,对该学校30名双语教师及20名蒙古族幼儿园双语教师进行访谈。同时结合2011-2016年间累计6个月对210名蒙古族幼儿园实习生听课观察,了解并分析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现状及原因,据此实施实验研究,现已初步完成了民汉混合模式至完全双语模式的过渡工作,现撰写成文,旨在以小见大,揭示共性。
一、概念界定及发展简述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专指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院校内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蒙古语授课班用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讲授幼师专业课程的教育,研究内容涉及蒙古语授课班的蒙汉双语教育理念、双语师资培养及教学策略、双语课程设置及双语教材开发、双语教育评价体系等。
国内外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较多,较成熟。作为其中一类,蒙古族双语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具有自发性。但自觉研究蒙古族双语教育问题,以此解决民族教育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80年)萌芽期:仅从政策角度研究民族教育,号召性地提及以蒙语为主的蒙汉双语教育,蒙古族双语教育问题尚未被正式提出。第二阶段(1980-2000年)独立期:民族双语教育从教育学科和民族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直接体现在蒙古族双语教育诸多论著中。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发展期:新世纪后蒙古族双语教育研究出现以下五个新趋势。第一,研究理论基础方面,从文化、语言学、民族学和社会学角度系统深入地研究蒙汉双语教育。第二,研究区域方面,全社会的认同程度逐步提高,从城镇延伸到乡村边缘地区。第三,研究内容方面主要研究双语教育理念、双语师资培养、双语课程设置、双语教材开发、双语教学策略、双语教育评价体系等。第四,研究方法方面,多为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和实验研究。第五,研究重心方面,呈现出高等教育至基础教育(不含幼儿教育),再至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的下移现象。当前与其他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相关的研究较多,但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蒙汉双语教育或者蒙古族幼儿教育研究成果较少。
二、现状分析
1.双语教育理念
政策对双语教育大力支持和提倡,但事实上在双语教育的风气下母语教育的分量日将减少,这样以牺牲母语为代价的双语教育还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吗?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中逐渐出现了本末倒置和主次不分的危机。以牺牲母语教育为代价的双语教育是失败的,以忽略民族文化为前提的多元文化也伪科学,现实中很多学生不管是用蒙语或者汉语都不能学习和就业。这种丧失自我的双语教育并不是我们的初衷。教育科研本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但是关于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的理论研究不足,当前的蒙古族幼师双语教育研究还停留在教学反思阶段。调查中得知教师们也是提倡应以蒙古语为前提,对照汉语的双语教育。但在具体班级和具体科目具体实施方法上有不同看法。因为主客观条件不具备,如生源素质令人堪忧,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混合语言的大社会环境影响,无强大的双语师资队伍,就算实施了也达不到预期目标。
2.双语师资与教学策略
第一,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专业双语教师数量严重短缺,工作量大,教学、带班、带实习、指导论文、行政工作等。第二,部分民族院校幼师专业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加之生源质量差,导致很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第三,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方面,不愿意为了一两个班级单独备课,不重视母语教育,责任心不足,职业倦怠,以行政或经济盈利为目的。职业能力素质方面,多数教师在大学就读时都是汉语授课,双语教育实际上名不副实,变成了混合教育。部分教师心有余力不足,教学策略效率低,导致学生们到了幼儿园都不会组织各类幼儿保教活动,更无法进行必要的保教研活动,实习和临时就业后还需要民族幼儿园进行二次培养。同时,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普及蒙古语标准语是很难,理解蒙古语幼师专业术语更是难上加难。有些专业术语用汉语表达时反而容易明白。
3.双语课程与教材
目前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民族院校幼师专业通常是3年学制,专业课程的种类和内容太少,无成熟体系,有的是为了装门面开展双语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时间顺序和课时长短早晚,时间的紧凑程度与就业之间的距离也不合理。导致毕业论文已到答辩时,依然有包括科研法在内的很多课程要么没开设,要么课时太短,学习效果甚微,毕业生有很多论文选题却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教材作为重要载体与中介,是双语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既直接关系到双语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成败,又直接关系到双语双元文化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规格。但目前蒙古文幼师专业教材在发行时间上严重滞后,种类与质量没办法保证,专业教材和参考书都在国家发布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多年后才有译著,专业术语翻译无统一说法,有的没办法写教材或者用蒙古语上课,为教师讲课以及学生就业带来很多困扰。
4.双语教育评价
目前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评价存在不合理之处。从学生的角度讲,各民族高校幼师专业教育在教学语言、教师和教材的选用上都是蒙汉混合制,而招聘考试和岗位培训语种和材料都要求单一语种。教育过程与教育评价制度之间的这种沟壑为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困扰。从教师的角度讲,由于民族院校蒙古语授课幼师专业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较弱,为蒙古语授课班上课的时候,教师们从备课、上课、课堂管理到教育评价都比起汉班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好转的趋势。因为考试不规范,学校幼师双语师资评价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与非制度因素直接相关,老师比学生更怕学生成绩差。只有终结性评价,没有形成性评价。这样,内蒙古民族院校双语教育工作者比起单语的更劳神费力,到头来反而物质评价和精神评价更低,大大削弱了教师们的积极性。
三、改革对策
1.强化理论基础,提倡科学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方面中,对3-6岁幼儿本民族(或本地区)语言和普通话在3-4岁、4-5岁、5-6岁分别应达到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随之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建议。以上幼儿发展规律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自然应直接体现在民族院校幼教科研中。各民族院校应该强化理论研究,使科研成为发展民族教育和幼师教育的平台。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针对高校和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侧重汉语教学的。事实上,并非用汉语上课了就是双语教育,蒙汉兼通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研究者们可以重新审视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理念,拓宽研究范围,改革研究方法,力求研究出一些实践成果。
2.培养高素质幼师双语师资
幼师双语师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也关系到准幼师的发展。蒙汉兼通幼师双语教育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科学有效地理论指导。教学过程中应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都用标准蒙古语和教师口语,将教师口语渗透到各学科中,并将这一项要求作为考核重点。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业语种的纯正,还能提高蒙古语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蒙古语授课成功的前提条件下,对照汉语教学,有助双语就业。对于双语教师多给一些外出学习机会,多开展相关专题会议交流教育教学心得。教学策略上结合“小先生制”、实习制和研究制三位一体。班集体教学中人数较多,实践课一一指导时间有限,教师可以采用贝尔兰卡斯特(也叫“小先生制”),结合定期在幼儿园的保教实习和幼教科研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认知和操作能力,还能使学生们具备初步的幼儿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3.开设特色课程,保证教材种类与质量
幼师双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处理好蒙古语教学、汉语教学与学科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牺牲母语教育为代价的双语教育是本末倒置的,以学科教育代替双语教育是不科学的。以学科为载体,母语教育为本带动幼师专业,培养蒙汉兼通人才是真正的蒙汉双语教育。有条件的可以专门开设一门专业术语课,统一和规范学术术语和幼儿园活动常用语。民族院校幼师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学校办学规范化,增加蒙古族学生招生数量和质量,增强园校合作,目标一致,节奏统一,不仅学习和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科研方面也为幼儿园起到了带头和指导作用。结合学科和学生特点,开发和引进蒙编教材,保证蒙古语教材开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附带汉语对照材料。由各学校定时向全国蒙编办汇报,由蒙编办统一规划和审核,以保证质量。同时各民族院校应积极开发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幼儿教育蒙古文资料库。
4.促进多元化评价
双语教育评价可以多元化,而不只是定格在以学生考试为主的终结性一元评价,可分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从学生角度讲以蒙古语考试为主,对照汉语考试,以便将来可以参加蒙汉任意语种的招聘及就业。另一方面,减少教师工作量,为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专业双语教师提供应有的教育教学条件,如师资、教材、器械、管理制度等,在精神上大力提倡和支持,优先考虑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专业双语教师的一切待遇问题,切勿基础条件不足,加倍批评指责,还想要最好的教学效果,徒增教师压力。此外,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专业学生学习经历较少,学习态度和能力较弱,即便交白卷都有恃无恐,认为学校比学生更担心他们毕业不了。为此应该规范办学,大刀阔斧改革考核制度,不再迁就,唯有学生成绩与教师业务考核关系衡量方法改革,双语教师方能大胆求是,勇于推进素质教育。
结论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在短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过程中无论实践、制度、理论方面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部分地区初步完成了蒙汉混合的双语教育模式到完全双语教育模式的转型工作。但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涉及面广,研究周期长,现仍在研究过程中,效果需长期观察和检验,具体效果暂时无法下结论。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研究工作任重道远,谨以此篇阶段性研究成果共勉!
[1](加拿大)M·F·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苏德.特色与质量:民族幼儿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大出版社,2014.
[4]肖向夷.五年制大专师范院校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李姗娜.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教育政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6]王善安.学前儿童维汉双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7]邵明星.幼儿园藏汉双语教学实施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8]龙红芝.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2(4).
[9]周兢.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情境中民族儿童的汉语发展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1).
[10]孙丽华.我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实施瓶颈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4(4).
敖敦格日乐(1986-),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