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化特色课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实施剖析

2016-03-15李名坤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6期
关键词:本土化培育特色

李名坤,谭 情

湖南省桃源县职业中专讲师

本土化特色课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实施剖析

李名坤,谭情

湖南省桃源县职业中专讲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农民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不仅要求其要有文化,更要懂技术,与此同时还能够进行良好的经营与管理,从而在创业过程中体现新时代农民的特色。更让他们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增收致富的先行者,那么培育教材的选用极其重要,本文就本土化特色课程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本土化特色课程;新型职业农民

本文系湖南省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专业本土化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JK012BZXX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这三者中农民处于核心环节,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民问题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1]社会主义的发展本质要求我国新时代的农民要会管理、懂经营以及善理论和重实践,因此培育一批职业技能高、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四高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其也是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培训教材这一新型农民教育实践的重要物质载体,从而使其接受良好的现代化教育。职业教育培训的基本工具就是教材,因此教材的选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大部分农民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文化,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笔者对当前本土化特色课程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本土化特色课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实施。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本土化特色课程的特点分析

一般而言,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本土化特色课程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自主性学习本区域或者本县城、乡镇的自然、历史以及文化,通过攫取大自然中的有益元素,对中华民族以及本区域几千年来的发展实践经验、文化等进行学习,通过探索性研究,从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提供良好的实践素材。通过将本土性的特色资源有效融入我国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从而构建全新的教育网络体系,不断丰富教育实践。因此,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本土化特色课程的特点来分析,它主要是在研究探索性学习视角下逐渐开发出来的一种创新性学习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从中可以更好地体现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特色,与此同时还可以传承当地的地域优秀文化,使当地的农民接受全新的教育模式。[2]。

(一)地域性和本土性

根据农村经济改革的形势,根据当地区域规划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地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山水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物产、故事传说、人文积淀、经济发展、文化需求等编写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本土性。如我县农村经济主要是来源于茶叶、烟草、畜牧、林果类等,根据这一发展趋势,我校主要编写了《桃源大叶茶生产技术》、《烟草生产技术》、《当地常见植物种植技术》等多种教材。

(二)通俗性和实用性

课程的内容带有十足的乡土气味,都是用农民群众最熟悉的语言、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介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与那些学术性强、华丽而咬文嚼字的教材相比,更能让广大农民感受到亲切性,更能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课程更多的是重视生产实用技术的介绍,避开了理论上的详细阐述,避开了冗长的篇幅,更加接近民意,深入人心。

(三)开放性和探究性

课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追求不断进取、不断完善的理念,把最新信息、最新经验和最新知识与技术传送给农民,让农民不断地掌握新技术、不断地开发与探究新技术。

二、本土化特色课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实施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掌握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而培育的农民都是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能力、以及知识获取能力相对不足,所以理论教材应该保持一定的量,通过对教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科学把握,从而使教学实践体系形成一种全新的、完整的理论系统。本土化特色课程运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有着太多的优点:

(一)本土化特色课程是培育主体的需要

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直接受益者和实践主体,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农民由于自身的理论知识有限,因此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导致其在发家致富过程中对现代科学理论的运用和整合能力不足,更无法与经济发展形势相协调,从而导致其在时代转型过程中逐渐落伍[3]。农民大部分都是小学或初中水平,他们的经营发展理念较为落后,思想受制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因此在生活实践中一切按部就班,不愿创新以及不敢创新、更不知如何创新,所以缺乏对新事物的探索和感知。本土化特色课程正好缓解了农民的这种心理,它内容上的实用性和乡土性更加贴近农民的心意,加上它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直奔主题的技术指导,让农民能坦然地接受知识。

(二)本土化特色课程具有很强的培育特色

在对我国的桃源县农民进行素质教育以及职业理论培训时,由于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缺乏一种深入实际的专业探索能力,因此不能深入到社会一线去接受再教育,再加上其缺乏实践的理论性与专业性,所以在本土化特色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往往非常随意。造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效果不理想。本土化特色课程具有很强的培育特色,所选内容都是根据当地区域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实际而制定的,因此在对农民工进行本土性职业教育时,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工的理论知识结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兼顾职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拓展,从而使其成为新时代我国的四有新人,不仅懂技术,而且识理论、能经营、会管理。

(三)本土化特色课程提供了优质的培育服务

在本县的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当地的农民进行培训分类,从而结合不同农民工的特点,使本土化特色课程的教学实践更加专业化与针对性,切实将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从而通过本土化特色课程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培育服务。本土化特色课程主要是定位于农民培训,因此在选题上必须着眼于当地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大政方针,重点选取农业现代化适应能力较强以及实践和理论通用性较强、知识覆盖面较广、培训能够容易接受的新型产业以及技术工种和社会发展岗位开发教育教材,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特色以及农民工的发展需求,突出从种到收的特点,围绕生产过程和生产环节进行编写,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俗易懂,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

开展本土化特色课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新型的四有农民,不但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及科学技术水平,与此同时,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本土化特色课程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只有以本土化为前提,积极钻研、不断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爱戴,开展起来更有意义。

[1]邓玉林,彭燕.中国农民培训模式与策略[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1:36.

[2]陈振云.本土化课程开发与内容的构建[J].才智,2003,(12):32-34.

[3]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

猜你喜欢

本土化培育特色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特色种植促增收
音乐理论教育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张力研究》评介
冬奥会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