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作品批评之我见

2016-03-15湖北吴婧雯

名作欣赏 2016年22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影视文学

湖北 吴婧雯

影视作品批评之我见

湖北吴婧雯

犹记得有人说过电影不单是记录,而是存在的虚幻,那些看过的却未必看懂的电影,以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文字,仅通过影视与文学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便产生了以创作者、影视或文学作品、影视现象和影视思潮为对象的跨学科研究。不置可否的是,二者明显都具有崇尚个人表现、追求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强调艺术的形式技巧的现代主义之风。对于现代主义,陈晓明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中认为现代主义起源于资本主义剧烈变革的时期,反映了因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社会解体后西方社会重估一切价值体系而面对的精神危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在当下的语境中,具有比喻性的意义,那些与经典现实主义背离的艺术行为和作品,都可能在艺术上产生惊奇的效果。当以反传统的抽象、象征和变形等手法出现在文艺美学和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中,影视抑或是文学批评皆已随处可见,它们大多是从文本研究和文化批判借鉴概念和方法。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在他那本著名的《写作的零度》中认为,从福楼拜到今天的整个文字都成了语言的难题,传统意义上的创作在1850年左右已经崩溃了,应将文艺批评同文学创作置于同等地位。

短促的有效时间内,诞生仅百年的电影已从默片发展为有声、由最初的胶片拍摄发展为特效制作。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被局限在案头作为表现写作者心灵世界的写作艺术,也以不同题材、形式继续表现着人物的内心以及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描述幼年时的观影感受时说:“有那么几年我几乎每天都在看电影,有时甚至一天看两场,那时候电影就是我的世界,一个与我的四周完全不同的世界,我觉得在银幕上看到的世界更有分量、更充实、更必须、更完美,而银幕以外的世界却只是零散的东西随便混沌在一起——我的生活材料,毫无形式可言。”如此,我们所生活着的世界由黑白混沌向光影之隙移动,这正是我试图找寻的文学与影视二者之间的维系之所在,其实也是驻足在几个领域的圣土之上。虽有惶惑,却不乏内心涌起的波澜,对于尚未认清事物本身的渴求。犹记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说过: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最能唤起我们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而好的电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时至今日,我时常会在电影院里恍惚,从幻觉到现实,再从现实回到荧幕。在这个理性与感性,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的时代,不是为追寻一个答案,纯粹的为之喜欢。就艺术本身而言,当我们希望它们能够担当自身的使命时,却发现在日常的遮蔽中,正在被消解,甚至变得模糊不清起来。批评观这三个字对我来说太大,恐承受不起。相较于他人,我尚勤奋一些,不断地坚持写。三年又四年的时间里在导师徐兆寿先生的谆谆教导下,研究学习大量文艺理论知识,从未懈怠。至今不能忘却的是很多次当我无从下笔时,徐老师殷切的鼓励犹在耳畔响起:现在的你遇到一个瓶颈,克服困难便能大有所获。这些年来,我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开拓了视野,走上那条坎坷的路,我深知,那是一条何其艰辛的漫漫长路。在影视和文学两种文体中,我试图将处在方法变革文化语境中的影视作品进行类似于文学实体的分析,用文艺这一介质形式弥合影视与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重新审视艺术本体与存在的意义,沿袭了西方文论从不同角度对影视作品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解读。

诚然,影视与文学二者求同存异,终将殊途同归,于我,则是沉浸在寻觅这片瀚海的源头,不知所终。

作 者: 吴婧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出版影评集《养一对青眼》,2014年出版评论集《流连在光影之隙》,现为甘肃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影视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影视声音中听觉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影视
诗评诗论
我与文学三十年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