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中心,奏响科学探究的主旋律
2016-03-14张先宏
张先宏
摘 要 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最有意义。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有很多,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究了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及创造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小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科学课是一门小学生科学启蒙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形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它以“活动”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1在活动中设疑,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课的探究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那么,怎样激起学生求职欲望、自主提问呢?教者必须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好奇心强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反冲》一课,教者首先组织了学生最喜欢的“玩气球”比赛的活动,一个个彩色的气球从学生手中飞起,教师让学生展开比赛,看谁的气球飞得高,飞得远,看谁想的花样多。学生们反复玩气球,飞低了再来,飞近了重飞,改变气球的方向飞,成功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教者让表现突出的当众表演,科学探究拉开了序幕。在“玩气球”的过程中,学生便自觉地感知了气流推动气球飞行的反冲原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玩气球”,你学到了什么科学道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想象,充分解放学生的思想,真正实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奏响科学探究的前奏曲。
2以活动促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和猜想
许多科学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家根据生活需要,大胆假设、猜想,经过不懈努力所发明的。伟大科学家牛顿根据落地现象,想到了地球引力,莱特兄弟根据鸟的飞行,想到飞机,鲁班根据小草划破手指,想到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开展大胆假设想象,把想象和假设制定成研究计划。例如在《花的构造》一课中,学生在解剖桃花、萝卜花之后,发现都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便产生了是不是所有的花都由四部分组成的想象,有的学生猜想是由四部分组成的,有的学生说不一定都是由四部分组成的,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改变物体的沉浮》一课,让学生自己欣赏船、潜艇的活动中,学生产生“改变物体的体积和重量可以改变在水中的沉浮”的想法。
3以实验活动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学生猜想与假设必须在实验中才能得以证实。学生的实验活动必须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实验活动中注意收集信息资料,注意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及图表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例如《花的构造》一课,学生在动手解剖不同的桃花时,注意观察桃花的组成部分,并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做好精确的记录,就会发现桃花的萼片、花瓣和雌蕊是相同的,但雄蕊有的二十几个,而有的六七十个,从而知道,桃花由多个雄蕊组成,不同的桃花,雄蕊的数量不一样。《做驼螺》一课,在研究纸片在火柴梗哪个位置转的时间长,速度快时,学生将它分为1/2 、1/3 、2/3三个位置来探究,在1/2处可转30秒至1分钟,在2/3处转到不到30秒,而在1/3处可转一分钟以上。在对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情况作定期观察时,最好精确到长了几厘米,隔几天发生变化等,为探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内,也不限于一节课,得出的结论,有时也不是唯一的,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关注别人成果,反省自己的结论,延伸在课外去观察、研究。
4以创造性活动为高潮,深化巩固科学探究的成果
科学课最终的目标是“知道、会用、体会”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再创造活动。文兰森说过:“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善的守成伟大一百倍。”教者应当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科学发现,科学创造的乐趣,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等科学创新活动。例如学完《改变物体的沉浮》后,自己利用铁片、电池、导线、铁丝自制一种简易的电磁开关等。这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都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总之,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由模仿到独立的学习过程,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施中,这种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有侧重点的进行,这就需要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和当时的环境条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这样,创新教育就一定会在我们科学课堂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培养新世纪的“小科学家”。